臺劇女神張鈞甯,迴歸了!
早年她憑《白色巨塔》《痞子英雄》等口碑熱劇出道。

因其清麗的形象,細膩的演技,高知出身,一度火透臺娛,是公認最有質感的實力派女演員。

只是,後來轉向內娛發展,事業不斷下滑。
很長一段時間在爛劇、爛片中打轉。

口碑翻車也就算了。
還慘遭內娛男演員揩油。

時隔7年,她終於又迴歸主演臺劇。
聯手越南「張震」連秉發。
大膽碰觸敏感話題,拿下豆瓣8分+。
被很多人鎖定年度最佳臺劇。


這部劇到底講了什麼?
今天就一起來看看——
《化外之醫》


看病難,似乎是全世界共有的問題。
這部臺劇一上來,就將臺灣省底層看病的難處,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個工人被廠裡機器傷了手,卻不敢去大醫院,而是去找黑市醫生。
被隨意收取費用,在廁所、雜物間等毫無衛生保障的環境縫針。
還得不停換地方躲警察。


還有一家三口,因為營養不良,身體嚴重衰弱。
但他們沒有選擇就醫,只是在家裡做無謂的祈禱。
若患上重病,似乎只能活生生等死。

這些人就醫這麼難,除了窮之外,還因為一個共同的身份——外籍勞工。
其中最慘的,莫過於非法移民的外勞。

他們有的是主動到這裡尋求工作機會,為賺更多錢養家。
有的是被中介欺騙,淪為黑工,困在了這裡。
還有的是為了給家人最好的教育、醫療環境……


但在這裡,他們基本上只被允許從事高危、骯髒、辛苦的製造業和家政服務業。
也大多遊離於市場監管不到位的地方,自然就滋生了更多問題。
勞工權益得不到保障、社會治安隱患、歧視普遍存在等。

生病就醫,就是其中最殘酷的一環。

別說什麼醫療保險,連去正規醫院看病都沒有辦法。
更誇張的是,找非法渠道就醫,還有可能被活生生地摘走器官。
近來,我們常說的緬北「嘎腰子」奇聞,也在他們之中不斷上演……


但,就像現實中一樣,不只是病人難,醫生也並不輕鬆。
男主就是一名醫生。
他其實是越南人。
在家鄉,他救死扶傷,受人尊敬。

但因母親患重病,需尋求更好的治療。
他被迫放棄一切,來到臺灣。

在臺灣,他的行醫資格證不被認可。
可又需要大量用錢。
只能做清潔工等門檻低的臨時工種,一點點攢。

在這個過程中,他目睹了無數悲劇。
看到其他患病同胞,因為外籍身份得不到醫治。
便冒著生命危險,撿拾醫院的廢棄用品,私下幫他們治病。
收取的費用,遠低於正常治療價格。

還常常會在術後因為於心不忍,把錢還給病人。

但,這份善意沒被理解,反倒遭到排擠和誤解。
緊急關頭搶救病人,卻以非法行醫罪被警察找上門。
還被誤當作人口販賣、器官買賣的嫌疑人。

當然,外籍身份不是唯一的阻礙。
劇中,女主作為一名大醫院的醫生,看似更為坦蕩、光鮮,卻一樣身處困境。

別人眼裡,她是妙手回春的醫生。
她自己,卻常常覺得力不從心。
在大醫院工作,需要拘泥於各種繁瑣的規章制度、等級秩序。
有時眼看病人危在旦夕,她卻無法第一時間出手相救。


很多知名醫生,都只考慮醫院和自己的名譽。
不願為救人冒險。

因為醫療資源嚴重分配不均。
很多時候,她只能眼睜睜看著底層患者的病情越拖越垮。

醫療專家人手不夠,不同部門之間又職責混亂。
關鍵時刻只會互相推諉。


導致出了意外後,很少有人真正設身處地為患者及其家屬著想。
更多時候,只能用專業術語糊弄家屬,避免更多麻煩。

女主為遵從良心,只能違反規定。
她擅自將沒有身份的病人轉入自己的醫療卡中;
偷偷用教學專用的手術檯做手術;
對於未能成功醫救、被草草處理的患者,她還會在太平間幫其修補破碎的頭顱。
她也因此,屢屢深陷泥潭。

這所有的難處,極易將普通人逼上另一條路。
劇中,女主意外結識了越南醫生後,最終選擇與他聯手。
一同在不見光的地方行醫救人。

一同躲避警方的追捕。

既然很難用合法合規的手段,實現救人使命。
那麼,越南醫生的存在,則為她提供了一種「灰色地帶」的解決方案。
讓他們可以以非法的手段,做正義之舉。
他們的聯手,既是精神層面的惺惺相惜。
也是對臺灣醫療體系不公的一種隱喻性反抗。


作為一部罕見聚焦外籍勞工的醫療劇,《化外之醫》無情揭開了臺灣醫療體系的陰暗角落。
劇中涉及的多個事件,幾乎都有真實事件原型。
像是大量外勞因為醫療需求,被迫求助地下診所,結果慘遭喪命。



還有2014年,高雄市發生嚴重的石化氣爆事故,傷亡慘重。



以及,大量器官買賣和人口販運的醜聞,至今還未徹底根除。



劇中,越南醫生的角色,也讓很多人聯想到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程勇。


同樣是一個夾在道德和法律中間的角色。
非法行醫/賣藥,卻挽救了無數同胞,喚起了大眾樸素的正義之心。

類似的還有《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也是改編自真實事件,講一名艾滋病患者因無法獲得合法治療藥物,開始走私未經批准的藥物。
並建立買傢俱樂部幫助其他患者。

這種灰色地帶的故事,之所以能一次次打動我們。
因為它不僅僅折射了醫療系統的缺失,更讓我們看到一個個走投無路的小人物,如何在規則之外,苦苦尋求生存之道。
不僅僅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正義,也填補了我們現實中無法鼓起的勇氣。
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有多少人會像這些主角一樣,還有餘力鋌而走險幫助別人呢?


在這些故事裡會發現,孤膽英雄的壯舉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驅動力,即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原型故事中,他們自身也都是深受病痛和醫療系統之害的人。
同樣在這部劇中,男主每次看到患者,也都沒法見死不救。
因為他的母親,就是苦苦求生的外籍患者。

起初,女主也無法理解男主,認定他只是為了牟利在做見不得人的勾當。
也曾被男主認定,她和其他傲慢的本地人並無區別。


但從什麼時候開始變了呢?
從他開始瞭解她的經歷、她的故事之後。
因為女主的孩子也身患重疾,也曾被正規的醫療系統放棄。
是她自己借職務之便走了後門,力爭了希望。

男女主聯手成為「化外之醫」的故事,濃縮了現實世界的希望。
想要撫平灰色地帶的悲劇,有時候不需要什麼摧枯拉朽的力量。
只需要被放在太陽下,讓更多人走近、瞭解。
對於外勞,對於看病困難的邊緣人,或許有人覺得離自己很遠。
但好在,還有這樣的電影、電視劇,作為現實的漸近線,讓我們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悲歡。
像當年,陸勇的「藥神案」推動醫療改革。
只是從新聞上了解的話,我們很多人都缺乏人物與生活的實感,並不清楚它真正意味著什麼。
電影《我不是藥神》拍出來後,才讓更多人看清白血病患者群體的困境,掀起了更多關於醫療改革的討論。
魚叔也希望,這部足夠大膽尖銳的臺劇,也能照進現實。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