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AI看病達三甲水平?聽聽醫生們怎麼說

文|柳青 《CC情報局》特約撰稿員
編輯|白金娜 龍雨 
核心提要:
1. DeepSeek等AI技術近期在醫療領域引發熱議,國內90餘家醫院已將其用於輔助診療。部分醫生測試後稱其“接近三甲專家水平”,但也暴露顯著侷限。上海專家透過肺結節病例指出,AI在複雜診療中存在錯誤推薦;有研究顯示AI影像系統在非洲誤診率較歐洲高22%,凸顯“AI幻覺”(虛構或錯誤資訊)風險。
2. 針對AI處方亂象,湖南省近期明確“嚴禁AI自動生成處方”,呼應2022年國家衛健委“AI不得替代醫師接診”的規定。政策核心在於醫療責任界定,AI無臨床動態判斷能力,且中國僅少數AI醫療產品透過NMPA認證,集中於低風險輔助領域。業內共識強調,未認證AI不可參與臨床決策。
3. AI爆火後,社交媒體上有網友分享,依照AI建議誤購抗生素治療病毒性感冒致病情惡化。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醫生趙欣指出,AI無法識別非結構化資訊(如黃疸、貧血體態),更缺乏同理心與倫理決策能力。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主任醫師張曉認為,AI可推動診療規範化,促使醫生加強醫療知識更新,但他也強調AI無法替代醫生對患者耐受性的動態評估。廣州泰和腫瘤醫院的錢朝南院長認為,當前AI僅適合文獻整理、風險預警等輔助角色。
多地醫生掀DeepSeek看病熱,稱其相當於三甲醫生水平?但也有專科醫生指要警惕“AI幻覺”?這一省開禁AI處方

繼兩年前,ChatGPT通過了被視為極其艱難的美國執業醫生資格考試(USMLE)後,在DeepSeek引爆的AI熱潮下,醫療行業已成為AI落地應用的重要領域。據瞭解,國內有90多家醫院,已將DeepSeek引入診療場景中。
而近期一些知名三甲醫院的醫生,也在網上釋出對於“D醫生”的測試,其中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用DeepSeek幫忙診斷一位複雜腦瘤患者的病情後認為“DeepSeek相當於省級三甲醫院專家的水平”引發熱議。一些醫生在網上抱怨“D醫生”給出的方案與自己的方案不同,後查詢發現指南更改,媒體甚至渲染醫生的“天塌了”!
用DeepSeek看病,並且可能替代醫生的聲音一度上了熱搜。
但隨著更多的醫生介入應用,則發現“D醫生”在常識上可能較為全面準確,但在一些複雜個案上,則似乎較易出現錯誤,誤導醫生與患者。部分醫生髮文,認為DeepSeek可能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準確。預警全面依賴AI看病,可能會出現問題。
上海某三甲醫院呼吸內科醫師張波,是一個肺癌專家,他透過對一例50歲的肺結節患者術後病理,給了DeepSeek足夠細節,詢問了如何進行後續治療、是否需要放療等幾個診療方向的問題。他將解答過程整理了《一個普通病例的診療,DeepSeek犯了多少“錯誤”?》的文章,引發熱議。
3月2日,他告訴《CC情報局》:整體而言,DeepSeek給出了邏輯性很強、比較全面的回答,多數推薦沒有問題,少數推薦並不全面且存在錯誤。對於非從業人士而言,並沒有甄別散在於多數正確答案中的少數錯誤的能力。提醒普通病人不能輕信AI,仍要從醫生處得到最後的診斷。
而關於AI近期在醫療應用中的誤診研究,則令人對此憂心。據2024年8月發表在《醫學、外科和公共衛生》(Journal of Medicine, Surgery, and Public Health)雜誌上的一篇關於人工智慧與非洲癌症治療的研究文章表明,AI影像系統在非洲病人中的誤診率比歐洲整體高出22%。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倪建佼醫生在回答《CC情報局》的詢問時認為:“AI用於醫療輔助工作,比如輔助影像科醫生閱片、輔助放療科醫生勾畫靶區、輔助病理科醫生出具初步的病理診斷等,是非常值得探索的前沿領域。但是,目前受限於訓練大模型所依據的原始語料以及模型本身的邏輯演算法,直接依賴AI出具醫療意見,仍然是十分危險的。學術界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AI幻覺,指的就是針對一些專業問題,AI可能會提供錯誤甚至虛構的資訊,這對於絕大多數缺乏複雜疾病專業知識的普通公眾而言,是非常危險的——直接依靠AI搜尋,不經過專業醫生的‘校對’和‘稽核’,有時候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事故。”

而一些醫生甚至出現依賴AI出具處方的亂象,也引發患者投訴。日前,湖南釋出公告,嚴禁網際網路醫院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在當下的AI看病潮中,畫出了一條明確的“紅線“。
湖南為何開禁AI處方?病人可以自行在網路上看診並在網上藥店下單嗎?AI可以替代醫生嗎?在今天我們如何看病?

2024年8月,《Nature》觀點:“人工智慧在醫學中的測試一片混亂,應該怎麼做?”

這一省為何禁AI開處方?DeepSeek 目前仍未被批准用於AI醫療!達三甲醫生水準可能言過其實
日前,湖南省醫保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的通知》,對定點藥店的醫保處方管理等多項內容提出明確要求,“湖南嚴禁使用AI自動生成處方”隨之衝上熱搜。
嚴禁使用AI自動生成處方,其實並不是新規。早在兩年前國內AI醫療盛行時,國家衛健委就已有明確指南。據2022年釋出的《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中,就有多處對人工智慧使用的限制規定,其中包括“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其他人員、人工智慧軟體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此外“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

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醫生趙欣告訴《CC情報局》:AI目前沒有處方權說到底,這還是個責任歸屬的問題。如果AI自動生成的藥方出了問題,誰來負責呢?我們醫院是禁止AI開藥方的。因為看病吃藥關係到人的生命安全,AI還不能像醫生那樣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懂得怎麼動態看病情變化。醫生和藥劑師的合作才是確保治療效果的關鍵,而AI更適合做些輔助工作,比如幫忙整理病歷、文獻檢索和提前警告可能的風險等方面發揮作用,但無法替代醫生的臨床決策
廣州泰和腫瘤醫院是華南地區首家質子醫院,錢朝南院長告訴《CC情報局》:“我們的醫生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慧系統去完成各項任務,DeepSeek是其中一個大家熟知的人工智慧系統。我們的同行也用Grok系統和其他的系統。至於這些人工智慧系統是否達到‘省級三甲醫院的水平’,那是言過其實了。以我自己有限的經驗來看,這些AI系統可以幫助醫生們提升工作效率、提升診斷的準確性、最佳化臨床服務流程、最佳化臨床上的個性化照護、最終促進患者的生存獲益。但這些AI系統也會犯錯,因此如何使用AI提供的解決方案就需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並且熟悉嚴謹的臨床診療流程。在法律層面上,AI系統無法對患者負責,但是醫生和醫院必須要對患者負責。更重要的是,臨床運用的AI系統必須是獲得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認證的產品。”

據瞭解,目前獲得了NMPA認證的AI系統僅可用於:肺部疾病檢測、眼科疾病篩查、腦部疾病分析、心血管疾病評估、骨折檢測、輔助超聲分析、輔助病理分析等等。但這些功能僅僅屬於非常少量的臨床工作,有更多更復雜的臨床工作是AI無法替代的。
目前尚未有質子治療相關的AI系統獲得國家NMPA認證,因此我們沒有將AI系統投入質子治療的臨床運用中。如果將來有相關的AI系統獲得NMPA認證,我們是有興趣把AI系統作為輔助工具來使用的。”
據瞭解,我國已有多款AI醫療產品透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審批並獲批上市。這些醫療AI產品包括深脈分數的冠狀動脈CT影像系統、推想醫療肺結節AI、聯影智慧CTA冠脈智慧分析系統、用於腦出血診斷的數坤科技“數字腦”AI、Airdoc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系統、騰訊覓影的結直腸內窺鏡AI等數十款。這些被批准的AI醫療產品,主要集中在醫學影像輔助診斷、慢性病管理等領域,且多數被歸類為第三類醫療器械(需嚴格監管的高風險產品)
而據查詢,DeepSeek目前還沒有被批准應用於AI醫療。但它的AI技術可以透過非醫療器械形式間接服務於醫療場景(例如醫院管理、科研資料分析),但此類應用無需NMPA審批。目前DeepSeek接入的90多家醫療機構,均採取這種形式
DeepSeek看診,網上藥店下單,結果誤診?AI可以替代醫生嗎?
其實自DeepSeek大火後,一些“聰明的病人”就開始藉助“D醫生”看病。一位網友在網上分享了自己感冒後,詢問DeepSeek的診斷意見,在網上藥店購買抗生素,結果病情加劇,後去醫院檢查診斷,才發現是病毒性感冒,而抗生素對其無效。只有治療細菌性感冒有效。這個帖子下面,有大量類似經歷的病友的反饋。
趙欣醫生認為,患者將DeepSeek提出的初步建議誤認為是專業診斷,未考慮到病毒性感冒與細菌性感冒之間的病理差異,從而導致了不當的用藥行為。人工智慧無法全面考量患者的病史、過敏史、藥物相互作用等個性化因素,其提供的建議應當僅作為參考,而非作為診療的依據
我認為‌現階段醫生仍然不可替代的核心原因‌是,醫生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判斷病情,而AI僅能處理結構化資料,無法識別非語言資訊,比如患者的表情、動作、體位等等都能提示患者的可能診斷,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醫生看到眼球發黃的患者,就能大概判斷患者的黃疸程度。看到患者的嘴唇顏色,就能敏銳發現患者存在貧血。醫療決策涉及生命價值權衡,需要醫生的同理心和倫理判斷,DeepSeek提供的資訊基於公開資料和演算法,無法像醫生那樣進行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主任醫師張曉東則覺得這是一件好事:“網上大家在熱烈討論患者拿著Deepseek給的處方來看病怎麼辦?這是好事,如果患者拿著回答來就診,就看你怎麼說服患者信任你了,這不是督促醫生不斷的學習跟進新進展嗎?Deepseek監督醫療規範化治療挺好的。同時也會促使醫生加強醫療知識更新。

AI還是取代不了醫生,各種指南與藥物說得很熱鬧,結果一見病人很虛弱,啥都耐受不了。AI怎麼可能知道患者能不能耐受化療呢?AI怎麼能知道患者是不是有效?還不是憑藉醫生說患者的情況才能進行診斷?”
“AI目前的實際應用只能作為醫生的助手,而不可能替代醫生。”錢朝南院長表示,“我每天都在使用 AI 系統幫我收集和整理資料,也會用 DeepSeek 查詢相關資訊。但針對診療工作,我們最終的診療方案還必須透過醫生們的深度分析、甚至是多學科討論來確定,絕對不會交由AI去完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