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直接說吧,以下3種情況我幫不了。
1、孩子不想讀書,想讓我勸TA回學校。
對不起,我幫不了。
理由很簡單:我沒辦法勸一個人去做我自己也不想做的事情。
不過,如果你換一要求:可以不去學校,但是,讓孩子接受或願意繼續讀書(書本不限於學校的那幾本課本和教材),那我倒是可以嘗試一下。
2、孩子不聽話,想勸孩子聽父母話。
對不起,我幫不了。
理由很簡單:我沒辦法勸一個人去做我自己也不想做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換一個要求:可以不聽父母話,但是,要做出“聽”的樣子,顯得很“乖”,那我倒是可以嘗試一下。
3、孩子想不開,想讓孩子開心起來。
對不起,我幫不了。
理由簡單又複雜: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不是開心,而是先活下去。
我解釋一下。如果孩子說,“能死掉最開心”,顯然,我們不能滿足這個要求,也就是不能讓TA因這件事而開心。這個時候,要選擇“活下去”,哪怕不開心,也要活下去。
活下去,這點沒有爭議吧。好,繼續。
2句話:
1、凡是那些阻礙讓孩子活下去的行為,都不要做,都要遠離,哪怕這個行為是“你以為為TA好”,都不要做。
2、凡是那些可以幫助孩子暫時繼續活下去的行為,都可以嘗試,都值得尊重,都允許保留,至少是可以討論。哪怕這個行為聽起來“違背直覺”,看起來“對孩子不那麼好”甚至會帶來一些“傷害”和“副作用”,都可以嘗試,都值得尊重,都允許保留,都可以討論。
我知道,第1點相對好理解,第2點難理解,難接受,尤其是在孩子選擇了某些“不那好的”的應對行為時。
舉個例子。
孩子不想上學,宅在家裡哪裡都不去,整天都躺在床上。這種行為常常被父母當作問題,想著法要解決,想把孩子外學校趕。注意了,有沒有一種可能:TA選擇宅在家,選擇躺在床,其實是應對目前困境局面的一種辦法,一個策略。如果是,那這就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值得繼續保留下去的辦法。
其他類似地比這更讓人難以接受的策略我就不說了。反正,大方向是:先活下去。然後,原則是剛才那“2個凡是”。
公開的話,只能說到這個程度了。
最後希望:
花成花,樹成樹,TA成為TA。
至於你,對不起,我不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