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這麼一種感覺:
這兩年,大家都越來越謹慎了。
反映在生活裡,這種謹慎是:
“花錢,省著點,別大手大腳,能不花別花了。”
反映在商業世界裡,這種謹慎是:
“投資,理性點,少聽故事,多看實際的盈利能力。”
謹慎,理性,別踩坑。怎麼才能做到?
投資,創業,做一些真金白銀的決定,都需要真正看懂一家公司。
可是,怎麼才能真正看出一家公司到底怎麼樣?怎麼才能不被別人講的故事帶節奏,讓自己做出來的決策能更多理性,投出去的錢能更少風險?
一個很硬核,但相對少有人走的辦法是:看財報。
很多人以為,看財報,是專業人士和老闆才需要懂的技能。
但其實,看財報,恰恰是一門每個在商業世界的普通人都應該懂的“語言”。
自己懂一點財報知識的人,和只能假借他人之口“聽懂”的人,接收到的“故事”版本註定不一樣,做出的決策,自然也會不一樣。
可是,財報,真的是普通人能讀懂的嗎?那麼多密密麻麻的數字,懂行的人看,全是資訊,但不懂行的人看,全是天書。怎麼辦?
確實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只能聽著故事,跟著別人,來做自己的決策,最後卻自己一個人,擔下了全部決策的風險。
好在,前段時間,我的劉潤讀書會直播間,有幸再次請到了張新民老師。
張新民老師是誰?他曾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副校長,但如果你去過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諸多同級別的大學,或是在長江商學院等上過財務課程,你可能也會見過他、聽過他的財報分析課。
這樣一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他在直播間裡對自己的介紹,卻尤其簡潔和謙虛。他說,這 30 多年裡,他就做了一件事:解決中國企業財報的解讀和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問題。
為此,他原創了一套自己的分析框架,寫在了他編著的《中小企業財務報表分析》裡,幫助更多人,哪怕不是財務專業,也能真正看懂專業的財報,再做出自己的決策。
上次直播,他來分享後,很多人都留言說:“這次,終於聽懂了。” 於是後來,我們又邀請了一次張新民老師。有幸,這次也請到了。
你感興趣的那家公司,真的值得你關注嗎?它是真的有盈利能力,值得你投?還是虛有其表,只是個坑?一個普通人,如何在那一堆讓人頭疼的數字和指標裡,快準狠地抓到關鍵,看懂真相?
今天,和你分享。



提問:看一家公司好不好?怎麼看?
至少,對於老闆自己來說,能看出自己的公司到底目前健不健康,接下來還能不能繼續正常盈利賺錢吧?
又或者,如果是正在考慮要不要買這家公司的股票,要不要投資這家公司的人來看,要能看出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真正可持續的盈利能力吧?
舉個例子,就說投資吧。
小張是個做外貿的小老闆。人挺踏實的。
前兩年,眾所周知,生意不太容易,他等。等到這兩年,女兒出生,他發現,必須想辦法了。
怎麼辦?買了一些書和課,但看了沒幾天就放下了,感覺沒什麼用。也參加了一些朋友的飯局,但聽到誰說哪個專案前景好,哪個公司投了能賺錢,也只是聽著。畢竟,賺錢不容易,不是很懂的行業,還是不能輕易碰。
直到有一天,一個很熟的朋友飯後給他發微信,和他說,今天聊的這個公司,你真的可以去看看。利潤是真的不錯。關鍵你看它那個行業,是國家未來重點要發展的,已經出了很多扶持的政策。
有意思。但小張還是很謹慎。甚至,網上查了一圈,又找了一些圈內的朋友,晚上到家還下載了一份這家公司的財報,發現利潤還真的是不錯。投不投?
不行,真金白銀的事,還是要慎之又慎。小張又問了幾個畢竟懂投資的朋友,發現看財報,不但要看最新的,最好還要比對往年的資料,看變化。
於是小張又去下了幾份那個公司往年的財報,徹夜研究。看利潤資料,也看看國家政策,行業發展……
終於,在一次吃早飯時,他和妻子說,機會難得,要不這次,咱試試吧?
保險起見,小張一開始,只跟著那位朋友投了幾萬。但是後來,行業越來越熱,股價勢頭也越來越好,小張不知不覺地,也投了越來越多。甚至後來,還和親朋好友借了不少錢。
股市有漲有跌,妻子開始擔心,這樣下去怕是連家裡的房子都搭進去了?但小張說,別怕,我都研究過了,我有信心。
殊不知信心,在第二天一早,就被打破了。那位朋友給他轉發了一個連結,是那家公司釋出破產重整的公告。破產重整的原因,是財務造假,更是沒有持續盈利的能力了。
什麼?怎麼可能?那之前投進去的那麼多錢怎麼辦?誰來賠?之前賬面上的利潤不是那麼好嗎?怎麼會突然就沒有盈利能力了?
破產的公司,自身難保。小張的損失,再想追回來,天方夜譚。這點小張也知道。但他從沒想過這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更沒想過,自己都那麼謹慎了,怎麼還會面臨這麼一個結果?
只有一件事,故事裡的小張,和無數個現實中和小張一樣遭遇的人,都必須想:
那麼多虧掉的錢,怎麼彌補?真的要把房子賣掉還錢嗎?以後,怎麼辦?
看一家公司好不好,可以有很多辦法。
謹慎的人,會多搜,多問,多打聽。
更謹慎的人,還會多學習,幫自己惡補一點更靠得住,更硬核的技能,比如看財報。
可是,財報,那麼多概念和數字,普通的非專業人士,怎麼才能真正看懂?
張新民老師的建議是:至少,看一家公司到底好不好,別隻看表面的熱鬧,還要能判斷出它真正的盈利能力。
真正的盈利能力,怎麼看?
看利潤表裡,“淨利潤”那一欄的數字是多還是少嗎?
不是的。張新民老師說,看利潤表,確實可以幫助我們看這個生意到底有沒有利潤。
但是,注意,你看到的那個“淨利潤”數字的高低,並不完全等於那家企業“盈利能力”的高低,甚至都不代表那家企業的現金有相應的增加。
因為現金流,是需要進賬、出賬的。都是真金白銀地進出企業,相對比較真實。
可利潤,是賬面上的。什麼人來算,用的什麼演算法,都可能影響你最終看到的那個數字,所以利潤,相對更有被拿來“講故事”的空間。
你關注的那家公司,是不是真的像表面上看的那麼健康?是不是真的氣血充足,能持續盈利,一路看漲?還是其實是外強中乾,徒有其表,是個暗坑?
不一定的。
要了解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單純看那一欄數字,不一定準確,單純聽別人和你聊,也不一定準確。
自己掌握一套專業的方法,練出一雙能透過財報看本質的火眼金睛,才最靠得住。
張新民老師這次,就分享了一套獨特的方法:“三支柱兩攪局”。
什麼意思?


“三支柱”
提問:開啟一張利潤表,你會看到什麼?
一大堆術語名詞,和跟在後面的一大堆數字,還有藏在這些數字背後的無數個計算公式。
比如,除了“利潤”,會撲面而來和你打招呼的還有: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利息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其他收益,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資產處置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所得稅費用……
就算,只看“利潤”,你也會發現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家子”:
毛利,核心利潤,營業利潤,淨利潤……
並且,它們之間的關係,有直系親屬,也有表兄堂弟,背後的連帶關係錯綜複雜。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沒做過專業的財務工作,也沒上過財會相關的專業課,怎麼才能快速看懂這個大家族的實際情況?
張新民老師說,如果只看最後那個結果,你當然可以看“營業利潤”。
再謹慎點,還可以同時也看看前後幾個年度的,比較著看。
但是,就算這樣,你看到的,可能也只是一個被開了美顏濾鏡的家族對外發言人。
如果要去掉濾鏡,看到更真實的情況,來分析一家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除了一個個具體的指標,你還可以看另一個東西:
企業的營業利潤結構。
這種結構,怎麼看?
再看回那張“利潤表”,一般雖然涉及的指標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你至少都會看到三個關鍵的“大家長”:
“營業總支出”,“營業總收入”,“營業利潤”。

開公司嘛,對外營業,我的營業總收入多少,減掉我的營業成本或支出多少,就是我的營業利潤。
聽起來,是不是很合理?
但是,但是,張新民老師說:不一定。
但很多決策的誤判、投資的悲劇,都起源於沒認清這仨大家長之間的真正關係:
都姓“營業”,“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並不一定是直系親屬,甚至並不一定是一家子。
舉個例子,今天你拿到了一份A公司的利潤表。
開啟往“營業利潤”那一欄一看,天哪,100億。
一年賺了100億的利潤,這家公司厲不厲害?
太厲害了。
老闆看了,很開心。股民看了,很開心。投資人看了,也很開心。
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但是,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真的這麼厲害嗎?
在下結論,決定要不要真金白銀地投資前,你可以先看看3個“支柱”:
其他收益,雜項收益,核心利潤。

我們一個一個說。
第1個支柱:其他收益。
其他利益?聽起來就像是一個最無關緊要的小角色,算什麼支柱?
聽起來確實不像。
但如果你看過一些最在時代風口上的公司的財報看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張新民老師說,其他收益,主要是由政府的各種補貼組成。
如果一些公司剛好符合國家的一些政策,比如高科技產業、特殊產業……都有機會拿到一些補貼。這不稀奇。
然而,很多人聽到“補貼”,可能會以為它只是小小一塊。
但其實,如果真的認真看,你會發現,有的上市公司披露的其他收益,展開來看,有的一頁紙都列不完。
比如,那間A公司,完全有可能拿到的“其他收益”,就有30億。
第2個支柱:雜項收益。
這又是什麼?
張新民老師說,和其他收益一樣,這一塊,也不是由公司的營業帶來的。
舉個例子。
比如,一家公司,你可能看到它想到的是漢堡。
翻開它的報表,還是會首先看到它的漢堡利潤。
但如果你再仔細往下翻,看它透過投資帶來的利潤,比如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你可能會發現,那個數字比賣漢堡賺到的,大得多得多。
你以為,人家是賣漢堡的,但其實,人家是搞投資的。
再比如,一家公司,你可能看到它想到的是高科技。
翻開它的報表,還是會看到很多它的高科技產品利潤。
但你再翻,可能會發現,它的現金存量很震撼,公司有得是錢,也有得是用錢生錢的辦法。
你以為,人家是賣高科技產品的,但其實,人家是開銀行的。
賣漢堡,賣高科技產品。
搞投資,開銀行。
發現了嗎?
雜項收益,雖然姓“雜”,但不可小覷。
它的主要構成有: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而這些,很多都不取決於公司表面上的主營業務,而是取決於資產負債表裡的那些非經營資產,是由企業資產中的貨幣資金和各種投資帶來的。
有些投資活躍,效益明顯的公司,在這一塊的收益,和這塊收益與表面上主營業務的收益佔比,可能會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比如,那間A公司,光計入利潤表的“雜項收益”,就有80億。
而這80億元,其實,主要是利息收入貢獻的。
第3個支柱:核心利潤。
核心利潤,才是那個很多人聽到,會第一時間想到的“利潤”:
真正因為經營自己的主要業務,從營業收入裡產生的利潤。
也是真正能證明,這家公司有沒有“務好正業”,有沒有可持續的盈利能力的指標之一。
那麼,A公司的“核心利潤”是多少?
其他收益,雜項收益。
30億,80億。
這2個支柱加起來,A公司的收益就有110億。
現在,你還記得最開始它的營業利潤嗎?
100億。
這意味著什麼?
這家A公司真正透過“營業”賺到的“核心利潤”,不但不是100億,甚至還可能是負數:-10億。
現在,看清了“三支柱”對營業利潤的實際貢獻力,再回頭看看原來“營業利潤”那一欄裡的100億,你是什麼感覺?
張新民老師說,“核心利潤”,是一個利潤表裡本沒有的角色。
他和錢愛民教授之所以會特別提出這個概念,就是因為:
很多“營業利潤”,其實與“營業”毫無關係,並不能反映這家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只是因為要符合一些準則和制度的要求,而被一起放進了報表裡。
所以,要真正看懂利潤表,看懂表背後那家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別隻看“營業利潤”,還可以透過“三支柱”,看看“利潤表的結構”。
我們真正特別願意看到的,那些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不只是“營業利潤”那一欄高,還在於它真正透過營業,從營業收入裡產生的那個“核心利潤”高。
今天,大多數中小企業的“核心利潤”,往往還是在營業利潤裡佔據主導地位的。
但是,千萬別想當然。真金白銀做決策前,記得先把“其他收益”,“雜項收益”和“核心利潤”拎出來看一下,做到心裡有數。
你關注的那家公司,有多少利潤,是真正透過“營業”得到的?“核心利潤”在三個支柱裡佔比多少?
嗯,瞭解這些之後,就能知道,這個公司到底強在哪?是不是強在真正能持續帶來盈利的那個點上?有沒有真正的競爭力了嗎?
大概能。但要了解得更準確,你還可以再認識另外2個角色:攪局者。


“兩攪局”
什麼叫“兩攪局”?
其實,就是兩個“減值”。
信用減值。資產減值。

張新民老師說,在看一家公司的利潤結構,判斷它的盈利能力時,這2類專案,像是2個攪局者一樣,可能會成為影響你判斷的噪音。
為什麼?
我們一個一個說。
首先,什麼叫信用減值?
這麼說吧,你身邊有沒有朋友和你借過錢?
他要是借了不還,這筆錢是不是就變成了你的一筆壞賬?
變壞賬了怎麼辦?還能怎麼辦?
看錯人了,那些要不回來的債,只能默默記上一筆,就當看錯人了。
換成企業的話,這就叫:做減值處理,信用減值。
那,什麼又叫資產減值?
把要不回來的債權,換成投資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各種資產的損失。
比如,買了口罩生產裝置,結果生產出來時口罩已經沒人要了,只能做減值處理:打折,甩賣,秒殺……
這樣的減值,就叫資產減值。
瞭解了。可這2個減值,不是一項一項,都算得清清楚楚嗎?
為什麼還可能會成為影響我判斷的“攪局者”?
張新民老師說,會計是門藝術,要真正理解它,有時需要先學會看它表演。
什麼意思?
這樣,還是舉個例子吧。
比如,信用減值,就像是張三借了李四錢,最後發現李四賴賬不還,於是在本子上記上一筆,放棄了。
最後過年回家,張三和親戚一嘮:哎,今年賺了10萬元,但朋友賴賬欠了我5萬元,最後只賺了5萬元。太難了。
可是,這能代表,張三今年的賺錢能力真的只有5萬元嗎?
有沒有可能,李四的那5萬元債,不是今年欠下的,而是5年前就欠下的?
但今年家裡有親戚蓋房想和張三借錢,張三不想借,所以才說今年被賴賬,賺得少了?
張新民老師說,減值本身,很清楚。
但是,什麼時候做減值處理,卻是一件比較“主觀”,甚至比較“專業”的事。
比如,一個並不是所有企業都用,但相對比較常見的處理方式:
今年利潤特別好或特別差,再減值一點,公佈出來也不會太影響大家對自己的判斷和決策,那就今年做減值。
但如果,今年再減就太難看了,那也可以等,等明年,等後年,等到什麼時候有時機,再把這筆一起記上。
而最終“營業利潤”那一欄,就這樣被一筆一筆地影響了。
好在,認識這2個“攪局者”的人,還有機會從一開始,就把它們識別出來,降低它們對自己的影響。
然後,再做決策。


一張利潤表,乍一看,全是數字,仔細一看,全是故事。
一個不是財務專業的普通人,怎麼才能真正看懂這個故事,看出這家公司是不是有真正的盈利能力,不讓自己盲選、盲投、盲目做決策,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張新民老師的建議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要了解一家公司是不是真正有盈利能力,除了看它表面的那些指標和數字,還可以透過“三支柱兩攪局”的方法,看出它底層的營業利潤結構。
首先,三支柱。
其他收益,雜項收益,核心利潤。
別小看,別漏看。看完,再判斷。
然後,兩攪局。
信用減值。資產減值。
別全聽,別全信。然後,再決定。
三支柱兩攪局。

或許,真正的火眼金睛,不一定非要在煉丹爐裡才能練成。
掌握方法,用方法去掉濾鏡,獨立思考,看到本質,也能。
你說呢?
祝你,也能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幫自己做出更理性的決策,永遠別進煉丹爐。
P.S.
再次感謝張新民老師的分享。
如果,你也喜歡這種分享專業技能、認知體系、知識乾貨的直播,那麼,歡迎你來我們的“劉潤讀書會”坐坐。
每週一到週四,晚7點,在劉潤讀書會直播間,我們每晚都會分享一本像《中小企業財務報表分析》這樣的好書,並邀請到這本好書的作者本人,或譯者、領讀人,來為我們做書籍的講解,和乾貨的分享。
後天,7月11日,本週四晚7點,我們邀請到了安永中國合夥人,李東旭老師,來為我們講解《值得信賴的顧問》,助你建立高黏性的客戶關係,贏得客戶信任。
同時,直播期間,我們也會限時上架由嘉賓老師親筆簽名的半價書籍。
期待你持續關注我們的賬號,劉潤讀書會。也希望你,能來直播間做客。
本週四晚7點,我們,劉潤讀書會直播間見!

*文章為張新民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中小企業財務報表分析》,張新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觀點 / 張新民主筆 / 尤安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305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 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關鍵詞
一家公司
張新民老師
財報
這家公司
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