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如何估值

作者:雲墨
來源:云云的書房(ID:Yun_Study_Room)
很多人說看不懂科技股,到了估值階段,就更不知道怎麼拿捏了。但是科技股很有吸引力,一方面前景星辰大海,還有高彈性,市場不好的時候科技股也是為數不多相對活躍的板塊。
那科技股投資就是靠運氣抓瞎嗎?肯定不是,有一套方法,我們今天聚焦科技股的估值,博主平時就是用這個方法。可以這麼說,投資科技股,一定要掌握這個方法,它就是茫茫草原上的指南針,不懂就是暈頭轉向,懂了就相對輕鬆,這篇也是開年後上班第一天的文章,放在這裡,也是突出它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股票投資裡有個PE,它是指股價和每股利潤的比值,比如說股價是10元,當年利潤是1元/股,那PE就是10。但是科技股,很多時候利潤很小或者波動很大,有時候甚至是負數,怎麼辦?
一般來說,最適合用PE進行估值的企業是:a) 經營穩定的成熟企業;b) 利潤每年既不增加,也不減少;c) 而且生命週期是無限長。
那很多企業都不具備這樣的特徵,特別是現實中我們經常碰到PE倍數很大或很小,怎麼評判?
今天我們嘗試用小學數學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比如說現在有個人,他在接下來3年時間裡分別收到一筆錢,第一年收到10元,第二年收到13元,第三年收到13元,此時這個人急用錢,他想把這三筆收款一次性賣給你換成現錢,你願意出多少錢買?
首先,雖然這三筆收款直接加一起是36元,你肯定不願意出36元買它。但是能不能出一個很低的價格?肯定也是不行的,因為價格太低的話,會被市場中別的人買走。
在投資裡面,有一個叫未來現金流折現,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邏輯很樸素,就是這三筆錢分別算到今天值得多少,比如說:
第一年是10元,如果你願意今天用9元買、對方也願意9元賣,這10元錢在今天就是9元;
第二年是13元,如果你願意今天用11元買、對方也願意11元賣,這13元錢在今天就是11元;
第三年是13元,如果你願意今天用10元買、對方也願意10元賣,這13元錢在今天就是10元。
那這筆交易就應該是30元,因為30元分別是接下來三筆錢折算到今天價格的總價,如果用PE計算的話,這個PE大概是3(=30/10)。
其實寫到這裡,細心的朋友會發現,PE是未來現金流折現後的總和再與當期利潤的一個比值,大小並不是一個固定值,就上面這個例子,如果第一年收到的是13元、第二年才收到10元,那算出來的PE就要小很多,因為分母變成了13而不是10。
上市公司的經營是持續的,而不是像例子中的3年,那我們只需要把未來每年能夠賺的錢都折現到今天,再加總到一起,那就是這個公司的估值。用這個估值除以當下的利潤,這個數值就是PE。
比如說,週期股PE時高時低,低的時候可以低到2或者3倍,我們可不能簡單想成這家公司三年利潤就把我們投資的錢賺回來了。
像週期性強的公司,今年賺了100億,雖然PE只有3倍,市值是300億,但是明年利潤就變成0了,後年直接變成虧錢,甚至可能把今天賺的100億全部虧回去,所以PE是一個極度“不穩定”的數值。看到這裡,應該容易理解只看PE就來做投資是不對的。
很多科技股都是成長股,那如果用PE的方法投資科技股,多少PE合適?
我們在前面的例子上稍作變通,假設一個滿足前面提到的三個特徵的公司(企業成熟、利潤穩定、生命週期無限長)我們只給10倍PE的話,那一個利潤穩定增長的公司,PE應該多少?
很明顯,這個PE就是高於10倍,邏輯很簡單,穩定經營的企業每年賺1元的話,我們願意10元買這家公司,但是如果這家公司第二年賺1.1元,第三年賺1.2元……我們自然願意支付高於10元的價格來購買。
具體應該是多少?其實就像前面提到的,只需要把未來的每一年的利潤折現到今天,再加到一起即可,比如說加總後是15元,再除以當下的1元利潤,得到的PE就是15倍;如果加總到一起是100,那再算PE就是100。
這樣的話,那PE就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數字,可以是15、也可以是50,還可以是100甚至更高。
問題在於,科技股的實際情況比上面更為複雜,雖然我們知道有些科技公司未來可以跑出來,確定性也非常高,但是由於當下還在投入期,賺到的錢基本全部投入到研發、團隊擴容裡,這導致每年的利潤接近0,這個時候計算的PE可能是一個幾百、幾千甚至是負數,這就失去了它的意義。這就過渡到我們今天最核心的部分,PS估值。
PS估值是指什麼?比如說公司市值是100億,銷售收入是10億,這個時候PS就是10,即用:
市值/銷售收入
那之所以用PS,是因為一個10億銷售收入的科技公司,利潤可能很低,或者接近於0,如果用PE的話,每年之間波動巨大,而PS則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數字了。
那為什麼用PS估值是有說服力的?
其實PS估值的本質是預期公司成熟的時候,會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利潤率,打比方說我們預期這個公司未來利潤率可以到25%,10億收入,就是2.5億利潤,那這個時候我們看PE就是40(100億市值除以2.5億利潤)。
如果一個公司市值是100億,收入是20億的話,這個時候的PS就是5(100除以20)。一般PS低的,大機率是未來預期的穩態時候的利潤率低,比如說15%,那對於這個例子,20億收入就能產生3億利潤,如果換成PE話大概是33.3。
A股有個公司叫貴州茅臺,雖然不是科技股,但是可以用它來舉例,茅臺的淨利潤率達到了50%多,所以它的PS達到了10甚至20,本質是利潤率高導致的:
PS估值是PE估值的另一種形式,但是可以避免科技股早期利潤波動大或者利潤太低的擾動。
那一個公司到底PS多少合適,有不同的方法:
去國際上找同行,看看同行的PS是多少,這是非常重要的標準,因為同行意味著可能最後的淨利潤率具備相似性。
另一個是自己根據公司所在行業的競爭地位,分析當公司進入成熟期,比如研發費用下來,或者銷售費用下來,來大概預測一個利潤率,然後根據一個適合的PE倒推出PS。
一般來說,博主是兩個方面並用,相互參照。當然,實際應用的時候,還會考慮這個公司的收入增速、競爭格局,但是這是在掌握了PS估值基礎之上再考慮的事情。
如果有朋友說PE看科技股看不懂,你可以給他推薦PS估值,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想要靈活應用PS,就需要理解如何從PE轉換到PS,平時研究股票的時候,也看一眼這個公司和行業的PS,時間久了,就對PS有些感覺了。
最後,你使用過PS估值了嗎?或者你關注的公司PS應該是在什麼範圍。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