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社)
CNN援引非營利組織“健康寶貝光明未來”(Healthy Babies, Bright Futures)最新報告稱,超過百個品牌的大米樣本被檢測出含有危險水平的砷和鎘,這兩種重金屬即使微量攝入也可能增加糖尿病、發育遲緩、生殖系統損傷及心臟病風險。
研究特別警告,幼童因代謝系統脆弱,長期接觸砷可能導致智商下降、認知障礙及行為問題,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尚未對普通大米制定砷含量標準,引發公共衛生擔憂。
該組織研究部主任胡裡翰(Jane Houlihan)指出,檢測發現,四分之一市售大米的非有機砷含量超過FDA針對嬰兒米麥片設定的100ppb(十億分之一)限值。
儘管2021年相關標準已推動嬰兒米麥片砷含量降低45%,但普通大米的監管仍處於空白。“0-2歲嬰兒每日砷攝入量的7.5%來自米飯,遠超米麥片,而亞裔兒童18-24月齡時這一比例飆升至55%。”她強調,砷是土壤、水體中天然存在的致癌物,非有機砷(無機砷)毒性最強,胎兒期至幼兒期的暴露尤其危險,可能導致流產、早產及神經發育異常。
報告顯示,全球超10億兒童日常食用大米,其中西語裔兒童砷攝入量的14%來自米飯,亞裔兒童則高達30.5%。胡裡翰團隊發現,儘管亞裔家庭普遍知曉大米含重金屬,但對砷危害的認知嚴重匱乏,“許多人未意識到,長期食用超標大米相當於慢性中毒”。
美國稻米協會副會長克萊恩(Michael Klein)回應稱,美國產大米非有機砷含量全球最低,“協會嚴格遵循FDA規範,確保產品安全”。他援引資料稱,美國人飲食中42%的砷來自水果、蔬菜和果汁,大米僅佔17%,“報告誇大了單一食品的風險”。
對此,胡裡翰反駁:“數十種蔬果的砷總貢獻雖高,但米飯是單一最大來源。若按每餐計算,其風險集中度遠超其他食物。”她呼籲FDA儘快制定普通大米砷含量標準,並加強公眾教育。
目前,FDA僅對嬰兒米麥片設限,未覆蓋普通大米及米制品。美國兒科學會重申,生命早期接觸砷“可能造成不可逆傷害”,建議家長為兒童提供多樣化主食以分散風險。這場關於食品安全標準的爭論,再次將監管滯後與族裔健康差異推至風口浪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