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費文化“入侵”澳洲餐飲業?專家分析:消費者的無形壓力!引發熱議….

(立即掃碼,開啟探索之旅)

(請為澳洲華裔候選人Andy Yin投上寶貴一票)
本文參考來源:news/網路
注⚠️本文整理綜合媒體報道,無任何立場
近年來,澳大利亞的餐飲行業逐漸受到“小費文化”的影響,引發了不少消費者的不滿。

許多顧客在用餐後,發現自己在付款時被“盯著”給小費,甚至感受到來自服務員的無形壓力。這一現象正在改變澳洲傳統的消費體驗,讓不少人感到不適。

電子支付終端如何影響小費文化?

在澳洲的許多餐廳,電子支付終端已經成為普遍現象,而這一技術的普及也帶來了“小費監控”的問題。
消費者在使用電子支付時,螢幕上通常會顯示多個小費選項,從5%到25%不等,同時也包含“自定義小費”或“不給小費”選項,但後者往往並不顯眼。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消費者表示,在付款過程中,服務員會一直注視著螢幕,甚至會詳細說明如何選擇小費比例,讓人感到壓力倍增。

專家分析:消費者的無形壓力

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的支付系統專家史蒂夫·沃辛頓(Steve Worthington)指出,這種侵入性的支付體驗在澳洲越來越普遍。
他認為,消費者在付款時可能會感受到一種被“監視”的壓力,這種體驗不僅令人尷尬,還可能影響他們的消費決策。

隨著無現金支付的普及,許多消費者開始擔憂小費的流向問題。
沃辛頓強調,部分顧客並不清楚自己支付的小費最終是否會直接交給服務員,或者進入了餐廳的統一收入池。

生活成本上升,小費期待值提高

在澳洲,小費文化並不像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那樣根深蒂固,因為澳洲的最低工資標準在全球名列前茅。
然而,隨著生活成本的上升,越來越多的餐廳開始期待顧客支付小費。

悉尼的一位單親母親安娜(Anna)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表示,自己在餐廳用餐時通常不會主動支付小費,但近年來,明顯感受到餐廳服務員的“監控”。“他們一直看著你,在那種情況下,你會覺得不給小費是不行的。”
許多澳洲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相似的經歷,一些人甚至形容這種付款體驗讓人感到“被迫”消費。

小費選項顏色編碼引爭議

一位在墨爾本用餐的顧客提到,他在某家餐廳付款時,電子支付終端上的小費選項被分成不同顏色:綠色代表20%-25%,橙色代表15%,紅色則對應5%、10%或“其他”選項。這種設定讓他質疑,為什麼澳洲的餐廳正在推行類似美國的小費文化。
對此,澳大利亞餐飲與餐飲業協會(Restaurant & Caterers Association)執行長蘇雷什·馬尼卡姆(Suresh Manickam)表示,儘管資料顯示小費支付有所上升,但他的實際觀察發現,小費並未大幅增加,甚至有些下降。他強調,小費應當由顧客自主決定,而不應該成為一種被迫的行為。

你怎麼看?

隨著澳洲無現金支付的普及,小費文化的影響力似乎正在加深。但在一個最低工資較高的國家,餐飲業是否應該強烈推行小費文化?
你在用餐時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今日話題討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評論~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參考:
https://www.news.com.au/finance/money/costs/tip-surveillance-aussies-rage-over-dining-trend/news-story/0168c047110cc9d4fbadb73e7768fd5c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