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狂論:烏克蘭戰爭三大教訓

這是西方學者總結的烏克蘭戰爭對歐洲的教訓,特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烏克蘭戰爭對歐洲的三大教訓
儘管烏克蘭戰爭尚未結束,但有些結論已經顯而易見。如果歐洲忽視這些教訓,將在未來多年中陷入被動。

第一:快速反應是關鍵

戰爭的首要教訓是,歐洲國家需要對軍事危機作出更快速的反應。
就像警車、消防車和救護車用警報聲提示緊急情況一樣,各國政府和機構也需要自己的“行政警報系統”,以確保及時、有效地應對危機。
烏克蘭戰爭凸顯了歐洲聯盟、其成員國及歐洲投資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和歐洲委員會發展銀行等機構加快基礎設施和防禦專案資金撥付機制的緊迫性。
例如,當俄羅斯轟炸烏克蘭的電力設施,或烏克蘭大部分貿易被迫從海運改為陸路時,歐盟及其國際合作夥伴需要快速建設跨境電力線路,並加固其他關鍵基礎設施,如橋樑、中歐邊境的過境點等。
此外,還需加快在波羅的海國家建設符合歐洲標準的鐵路系統,以替代目前仍沿用的蘇聯軌距鐵路。
歐盟可以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
  • 美國:1950年,美國通過了《國防生產法》,自那時起,這部法律被用於加速軍事和非軍事專案的支出,如高超音速導彈研發和太陽能面板生產等綠色能源專案。
  • 德國:2022年,在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危機後,德國通過了加快液化天然氣進口終端建設的法律。
  • 荷蘭:正準備透過類似法律。
  • 英國:正在軍事採購中嘗試“螺旋式發展”模式,即優先考慮效率,而非完美,快速生產滿足當下安全需求的“夠用型”裝備。
為克服長期以來的低效和繁瑣的官僚體系,歐盟需要制定自己的《國防生產法》,以便更迅速應對外部威脅,併為未來安全危機做好充分準備。

第二:大規模投資不可避免

烏克蘭戰爭的第二個教訓是,重整軍備、建設基礎設施和威懾敵方力量需要鉅額投資。
為滿足這些需求,歐盟必須簡化資源調配流程,例如整合用於支援貧困成員國的凝聚基金、“下一代歐盟”復甦計劃和歐洲投資銀行貸款等現有資源。
但光是重新分配現有資金是不夠的,要在戰爭中獲勝,需要長期的資金承諾。
  • 歷史借鑑:二戰期間,美國的“租借法案”為英國和蘇聯提供了軍事裝備、糧食及其他資源。蘇聯於1972年償還了相關債務,而英國則在2006年完成了最後一筆還款。
歐洲國家必須意識到,他們已經不再處於和平時代,並確保為自身防禦提供必要的資金。
例如,如果借用歐盟在新冠疫情期間動員的一半資金,就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幾十年,每年投入5000億歐元,將大幅增強烏克蘭的防禦能力,並將俄軍阻擋在北約邊境之外。
烏克蘭戰爭已經促使歐盟和各國進行了結構性改革並增加國防開支,但要進一步加快這些措施的落實,以增強歐洲應對新威脅的能力。
雖然快速反應至關重要,但歐洲必須正視嚴酷的現實:其安全問題可能會持續多年。
即使近期能實現停火——而這極不可能——俄羅斯再次發起攻擊的風險依然很高。

第三:防禦同盟才能保障和平

考慮到這一現實,歐洲領導人有責任確保俄羅斯無法進一步逼近歐盟和北約邊界。為此,他們必須確保烏克蘭有能力在必要時長時間抵禦俄羅斯。
為了實現持久和平——而不僅僅是短期的停火——烏克蘭必須加入北約,或是將自身的防禦能力提升至讓俄羅斯望而卻步的程度,使任何攻擊代價過高而難以實施。
維持強大的國際軍事存在也是遏制攻擊的關鍵。
  • 韓國模式:韓國的非軍事區(DMZ)作為世界上最堅固的軍事隔離帶,71年來一直未被突破。同時,美國駐軍的存在也在缺乏正式和平協議的情況下保持了地區的穩定。

防禦才能確保和平

烏克蘭戰爭的最後一個顯而易見的教訓並不新鮮:恢復和平的最佳方式是幫助盟友保衛和平。
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幫助其歐洲盟友取得勝利,並不是因為歐洲的威脅迫在眉睫,而是因為美國明白,如果任由盟友失敗,危險終將降臨到自己門前。
今天,威脅已經迫近歐洲的大門,歐盟是時候採取行動了。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