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3月2日,英國倫敦的一場峰會聚集了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十餘個歐洲國家及加拿大領導人,討論烏克蘭危機與歐洲防務問題。
這場名為“烏克蘭安全峰會”的會議,表面上是為了給戰火中的烏克蘭“續命”,實則暴露了當下歐洲的虛弱與無能。
英國首相斯塔默高舉“四個步驟”的援烏大旗,字字鏗鏘彷彿歐洲救世主附體,可細看內容——繼續軍援、確保主權、戰後防禦、建立聯盟——活脫脫一套“正確的廢話”模板。
第一步“繼續軍援”,表面上延續“輸血式”支援,實則是用烏克蘭的戰場韌性掩蓋歐洲的力不從心。英國宣佈將允許烏克蘭使用16億英鎊的出口融資採購5000枚防空導彈,但這筆錢需用凍結的俄資產收益償還,相當於讓烏克蘭提前透支未來的“戰爭賠償金”。更諷刺的是,德國至今拖延交付金牛座導彈,法國連自家軍費都湊不齊,所謂“軍援”不過是空頭支票的集合。
第二步“確保主權”,堪稱對澤連斯基的政治綁架。當澤連斯基丟擲“用辭職換北約門票”的悲情牌時,歐洲一邊高喊“烏克蘭必須參與和平程序”,一邊卻在關於安全的核心議題上將其排除在外。

第三步“戰後防禦”,暴露了歐洲的“未雨綢繆焦慮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議動用凍結的2000億歐元俄羅斯資產填補防務缺口,卻引發法律與信譽的雙重危機:歐洲銀行家擔心此舉將嚇退國際投資者,而匈牙利等國更是直接反對,稱其為“搶劫式操作”。這種強盜邏輯,連自家後院都難服眾。

第四步“建立聯盟”,則是英國脫歐後刷存在感的最後倔強。斯塔默拉著法國搞“自願聯盟”,美其名曰“靈活應對分歧”,實則暴露了歐洲國家連軍援都難以協調的慘淡現實。這種“誰願意誰上”的模式,看似務實,實則是將歐洲安全拆解成拼圖——波蘭扛槍、德國出錢、英國吆喝,而義大利只能喊兩句“別分裂”充數。
峰會最諷刺之處,莫過於各國領導人激昂陳詞後,連一份具體實施方案都拿不出。

對內:歐洲的“團結”全靠演技
歐盟成員國對援烏的態度分裂得像一盤散沙。東歐國家要求對俄強硬到底,法德卻更傾向外交斡旋;匈牙利直接炮轟峰會“延長戰爭”,義大利總理梅洛尼的“團結呼籲”則空洞得如同外交辭令。更尷尬的是,歐盟試圖用“自願聯盟”繞過內部矛盾,結果連挪威這種非歐盟國家都被拉來湊數,活脫脫一場“找不到群演的政治話劇”。
對外:美國的“遙控器”從未失靈
斯塔默嘴上說“歐洲要承擔重任”,卻轉頭稱要將停戰計劃“提交美國討論”, 這種“交作業”心態暴露歐洲自主防務的空心化。
北約秘書長呂特一邊堅稱“特朗普忠誠於北約”,一邊催促歐洲增加軍費討好美國,這種精神分裂式的表態,完美詮釋了何為“跪著要飯”。
即便馮德萊恩呼籲“歐洲重新武裝”,但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讓歐洲不得不預留對美妥協空間。例如,美國財長貝森特強調“和平協議優先於經濟協議”,直接掐住歐洲資金命脈。

英國在峰會中上躥下跳,試圖證明自己仍是歐洲話事人,但其處境微妙。
斯塔默拉著法國搞“自願聯盟”,本質是對歐盟效率低下的絕望吐槽。英國雖非歐盟成員,卻想透過北約框架重塑影響力,甚至計劃派地面部隊支援烏克蘭。可惜現實打臉太快:歐洲政策中心專家直言,“英國連歐盟門都進不去,拿什麼領導歐洲?”更可笑的是,英國承諾的16億英鎊軍援,竟要烏克蘭用凍結的俄資產償還,這種“借花獻佛”的操作,連澤連斯基的感謝詞都顯得言不由衷。

澤連斯基的倫敦之行,更是寂寞。
他在白宮與特朗普爭吵後倉皇離場,又在倫敦峰會上被歐洲領導人拍肩鼓勵“挺住”——可惜這些安慰連一兵一卒都換不來。
倫敦峰會落幕時,領導人們合影微笑,宣告檔案摞成小山。斯塔默宣佈“各國將很快再次會面”,馮德萊恩預告“防務開支提案”,澤連斯基帶著新貸款回國——一切看似圓滿。但細看內裡:軍援依賴美國默許,和平計劃缺乏俄羅斯參與,“自願聯盟”連成員國都未敲定。

峰會落幕,舞臺上各國政客的表演暫告一段落,而處在風暴中心的澤連斯基,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呢?
歐洲的“四個步驟”真能實現嗎?
雄心有餘,落地艱難。歐洲若無法解決內部分歧、填補資金缺口、獲得美國支援,步驟就是“空頭支票”。
英國能當好美歐“中間人”嗎?
難!英國脫歐後影響力下降,且美國政策反覆無常,斯塔默的斡旋更像走鋼絲。
澤連斯基還能撐多久?
取決於西方援助能否持續。若美國斷供、歐洲內訌,澤連斯基的“辭職籌碼”將迅速貶值。
礦產協議還有戲嗎?
除非烏克蘭在戰場取得突破,或美國調整戰略優先順序,否則協議將會難產。
倫敦峰會的“四個步驟”與其說是解決方案,不如說是歐洲困境的集中呈現——在理想主義的口號與現實主義的妥協間,歐洲仍在尋找那個遙不可及的平衡點。而澤連斯基的命運,或許早已不在基輔,而在華盛頓與布魯塞爾的談判桌上。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