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消費,你會想到什麼?
在許多人眼裡,「消費」這個詞似乎總是意味著揮霍浪費和不知饜足的物質追求,常常伴隨著消極、負面的標籤。所以它才會催生出一種被視為「萬惡之源」的文化——「消費主義」。

於是,與之相反的一面——降低物慾、減少消費,在很多時候都成了一種「正確且理性」的行為。
個人經濟吃緊時,必然有一條建議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社會面臨經濟不確定性時,個人的預設選項也往往是「收緊開支」。哪怕在經濟寬裕的時期,「減少消費」也是一種簡約環保的「美德」。
這種觀念十分普遍且深入人心,甚至顯得毋庸置疑。
然而,當我們把鏡頭拉遠,卻發現一個悖論:個人被建議和鼓勵減少消費,而國家卻總在不遺餘力地刺激消費。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矛盾?減少消費,真的可以帶來更好的未來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把「消費」放回到經濟學的語境下分析。

想象一個簡單的場景:一個人走進一家咖啡館店,點了一杯價值30元的咖啡。
這一看似不起眼的消費行為,卻觸發了一條複雜的經濟鏈條:
咖啡的定價包含咖啡的成本和店鋪的收入。咖啡的成本中,涉及了咖啡豆的種植和運輸;店鋪收入的一部分會用來支付租金、員工工資;咖啡師的收入又會被用於日常開銷,比如超市購物或娛樂消費。
就這樣,30元的交易透過層層轉化,可能帶動了100元、200元,甚至更多的經濟活動。這就是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

現在,對這一場景做一個小小的調整:這個人決定不買咖啡了。可能是財務狀況緊張,也可能是在踐行「減少非必要消費」的理念。
一杯咖啡的消費缺失,對個人和咖啡店來說或許微不足道,但如果這種選擇被大規模複製,結果會如何?

再來看一個許多人都有過的體驗:
在一個講座中,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座位。
表面上看,座位選擇似乎是完全隨機的,實際上並不是。
許多人會避免坐在第一排,以免重現學生時代的不自在。先到的人傾向於坐後排,以便觀察他人或方便早退,這影響了後來者的選擇。人們或因社交本能聚集,或因不喜歡單獨坐而跟隨他人。最終,座位安排完畢,但並非人人都滿意,因為後來者選擇是有限的。
這個例子來自2005年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C·謝林 (Thomas C. Schelling),他在著作《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中用這個例子來說明個人的活動和行為如何影響更大的集體,比如社群、國家乃至世界。
正如托馬斯·謝林所觀察到的,講座座位是我們在社會中觀察到的空間分佈和「有目的的、偶然的行為」的縮影。它描述了個人層面上簡單的、與環境相關的規則如何可能導致集體之間的特殊安排。這些相互作用可以產生複雜的現象,因為一個人的偏好和行為取決於其他人的偏好和行為,反之亦然。
在消費行為上也是類似的邏輯。一個人「減少非必要消費」的選擇會直接或間接的把影響傳遞給另一個人。隨著同樣選擇的人越來越多,個人看似理性的決定,可能會在集體層面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畢竟,一些人的「非必要」對另一些人來說卻可能是「必要」,放到經濟鏈條上每一個人身上,一個人減少的「非必要消費」,也許會讓世界上的另一個人失去賴以生存的「必要收入」。

假設人們把消費減少到只購買必需品,不再外出吃飯、旅行或購買新衣,經濟將會發生什麼?
當大多數人削減開支時,「非必要消費」相關的行業首當其衝。
奢侈品店收入將大幅縮減,旅行社可能瀕臨破產,甚至連普通的餐館和超市也難以為繼。企業收入減少導致大量裁員,而失業又進一步壓縮了消費能力,形成惡性迴圈。
最終,經濟停滯甚至衰退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
經濟停滯還會進一步影響創新和技術進步。因為許多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都源於人們對新體驗和更好生活的渴望。如果沒有智慧手機的需求,或許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根本無法像現在這樣繁榮。
這種情況看起來很極端,實際上也發生過,很多人也見識過。疫情期間,全球經濟因為消費活動的大規模縮減和暫停所經歷的衰退,就是這個情境的現實演繹。

消費作為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起點,在很多情況下都更像是一種社會共識的體現:當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時,就更願意消費;當信心減弱時,消費就會下降。
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時,於個人而言,削減支出可以緩解短期的財務壓力,是一種合情合理的做法;但對國家而言,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如果消費下降、企業收入減少、就業惡化,整個經濟系統都會承壓。
因此,國家才會採取各種措施和手段刺激消費、增加需求,不僅是為了短期救市,更是為了維護經濟長期和可持續的發展。
減少消費可能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但過度節制卻可能導致整體經濟陷入惡性迴圈的災難。
正如托馬斯·謝林所說:“決定是極其個人化的,但後果卻是總體的”。—個人看似無意義的微小決定和行動往往會給一大群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重大後果。

有段時間,網上曾流傳著一個“據說”出自奧地利經濟學大師米塞斯的概念——「歷史垃圾時間」,即在歷史的某個階段,社會整體陷入停滯,個體難以扭轉局面,整體趨勢註定失敗的時刻。
雖然這個論調被證實是一個偽學術概念,且並非出自米塞斯,但學過經濟學的人能夠很容易看出它的邏輯漏洞。哪怕不瞭解經濟學知識,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也應該明白:個體的選擇和行動並非毫無意義,而是可能成為塑造世界的一份力量。
往期推薦
怎樣把一根普通香蕉賣到四千萬?
書單 | 如何在市場的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如何量化運氣對成功的影響?
從網球賽場到金融市場:投資的內在博弈
為什麼好的量化策略一定賺錢?
夏農的惡魔:兩個必輸的局面合併起來就必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