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國常會釋放了一個重磅訊號——“把提振消費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次會議傳遞的資訊,值得好好琢磨。
官方的表述是這樣的:“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迴圈的重中之重。要切實轉變觀念,把提振消費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兩句話是題眼,值得重點解讀。
表面上看,這只是在強調消費的重要性,但熟悉政策話語體系的人都知道,“重中之重”意味著這不僅僅是短期刺激,而是關乎未來經濟增長模式的大調整。

1
和過去那些“喊一喊”的提振消費不同,這次政府的態度更堅定,力度也更大,甚至用了“重中之重”這樣的表述。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消費已經不再是配角,而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頭號任務。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主要靠投資+出口驅動,房地產火爆,基建狂飆,外貿訂單飛速增長。但現在,這些傳統引擎已經不太好使了。靠老辦法已經難以維持高增長,那怎麼辦?靠自己,靠內需。讓老百姓願意花錢,能花錢,敢花錢,才是穩住經濟的關鍵。
為什麼說這次提振消費的訊號不同?因為政府終於意識到,消費不能只是靠短期刺激,而是要建立長期增長機制。以前也有消費券、購車補貼、家電下鄉這些促消費的手段,但大多是短期見效,過後就回到原點,沒能真正讓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支撐。這次的不同點在於,政府不只是想“催一催”,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消費模式,讓老百姓真正在消費中獲得更好的體驗和保障。
更重要的是,這次的政策調整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選擇,而是現實逼著政府必須這麼做。
過去遇到經濟下行,政府還能靠大規模投資,比如修高速、建機場、搞房地產,把經濟帶起來。但現在,地方債務高,房地產市場已經不是拉動經濟的最佳手段,出口又受到國際市場變化的影響。換句話說,消費已經不是一個可以選擇的選項,而是政府必須押注的方向。
官方還用了一個表述——“切實轉變觀念”。熟悉政策話語的人都知道,這句話的分量不輕。它通常意味著,政府認為舊的思維方式已經拖累了經濟發展,必須徹底改變。以往的思路是:消費只是經濟增長的一個輔助部分,投資和出口才是硬實力。但現在,政府明確表示,這種舊觀念必須調整,消費才是真正能讓經濟走得更遠、更穩的關鍵。
大風口來了,誰錯過了,誰就要被拋在後面。從各級政府到普通百姓,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這輪政策調整,可能是中國經濟模式的一次重大轉折點。可以預見,如果這一輪政策落地得當,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可能會真正迎來一次深刻的變革,無數人的命運將被改寫。
2
顯而易見的是,過去靠出口帶動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必須靠自己撐起經濟大盤。
現實情況是,老百姓手裡的錢不但少了,而且不敢花了。其實,真正影響消費的,不是眼下手頭有多少錢,而是對未來收入的信心。
過去幾十年,中國人的工資幾乎是穩步上漲的,但近年來,經濟增長放緩,行業週期變化加劇,很多人的薪資停滯甚至倒退,尤其是中產階級和年輕人,他們對未來收入的信心下降,自然會選擇多存錢、少消費。
在發達國家,很多人敢於超前消費,是因為有成熟的社保體系支撐,失業有補助,醫療有保險,養老有保障。而在中國,教育、醫療、養老仍是家庭的三座大山,尤其是老齡化加劇,很多年輕人不敢隨便花錢,因為他們不僅要為自己存錢,還要為父母的未來預留資金。
消費不是靠簡單的“促銷”和“補貼”就能提振的,關鍵是讓人們對經濟有信心。而近幾年,外部環境變化、行業監管收緊、企業盈利能力下降,都讓企業和個人更加謹慎。相比起過去“能花、願花、敢花”的消費信心,如今人們更傾向於保守儲蓄,甚至出現“報復性存錢”的現象。
所以,不敢花錢的核心問題,不只是房價和裁員,而是收入增長的不確定性、社會保障的不足,以及整體消費信心的缺失。
不過,就在經濟低迷、消費不振的時候,市場上又接連出現了一些亮點,讓人意識到,真正影響消費的不是有沒有錢,而是有沒有值得花錢的東西。
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世界看到了國產AI的實力。在過去,最強的AI似乎只能來自矽谷,國內企業要麼在追趕,要麼受制於國外技術封鎖。但這一次,DeepSeek證明了,中國完全有能力做出世界級的AI大模型。
AI的突破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進步,它意味著新一輪的生產力革命即將到來。從晶片到算力,從演算法到資料訓練,人工智慧的每一步進化,都會帶來全新的產業機會,創造出新的崗位、新的商業模式,甚至可能重塑經濟格局。DeepSeek的成功,讓更多人相信,中國不僅能參與這場技術變革,還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這正是提振市場信心的關鍵所在。
與此同時,電影市場也釋放出了類似的訊號。《哪吒2》的票房火爆,讓人們再次看到,只要有好的內容、有吸引人的產品,消費者依然願意買單。過去幾年,電影市場受到疫情衝擊,線下消費降溫,很多人認為觀影習慣已經被改寫,院線式微,電影行業難以恢復。但事實證明,觀眾的需求從未消失,他們只是更挑剔了,只有真正優質的作品,才能重新點燃消費熱情。
消費的本質,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當人們看到更智慧的AI、更優秀的內容、更便捷的服務,他們自然願意為之買單。DeepSeek和《哪吒2》的成功,都是市場給出的答案——讓消費者看到希望,他們才會願意花錢。
這兩個事件看似無關,但背後透露的訊號卻是一樣的:市場有活力,就不缺消費力,關鍵是要讓人們看到希望。
3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外部“活水”,僅靠內部迴圈,消費真的能撐起經濟嗎?
錢要麼是外面賺來的,要麼是裡面轉起來的。如果外貿和外資減少,而國內收入又增長乏力,單靠刺激消費恐怕只是治標不治本。
中國經濟過去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全球市場。製造業強、供應鏈完整,產品賣到全世界,外匯進來,工資漲了,消費自然旺盛。可以說,過去的消費繁榮,部分是“外部活水”帶動的結果。但現在外貿不再是主要增長點,國內的錢只能靠內部迴圈,也就是工資、投資、信貸等方式推動消費。但問題是,這幾年很多行業的收入增長放緩,甚至裁員、降薪,老百姓手裡的錢變少了,怎麼可能敢花?如果沒有新增的外部資金流入,而國內企業利潤又增長有限,單靠“喊口號”讓大家多消費,是很難實現的。
其實,國際市場依然重要,但中國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只靠“低成本製造+大規模出口”增長,而是要換一種思路。比如,加快高階製造和品牌出海,增強技術壁壘,讓出口不再只是“量大價低”,而是靠技術、品牌溢價去賺更多的錢。華為、高鐵、新能源汽車就是典型案例,寧德時代、比亞迪的崛起說明中國製造仍然有競爭力,只是要調整方向,從低端製造向高階產業升級。
同時,全球市場不是隻有歐美,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正在快速增長,這些地區對中國製造仍然有巨大需求。中國可以透過產業鏈升級和區域合作,拓展更廣闊的市場,補上歐美市場收縮的空缺。
當然,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國內要把“內部迴圈”真正轉起來。消費的前提是收入穩定,只有企業能賺到錢,員工的工資增長,消費才有支撐。政府要做的,除了鼓勵消費,更重要的是支援企業創新,讓新的產業和商業模式帶動收入增長。AI、智慧製造、綠色能源、新消費品牌、數字經濟等,都是可以撬動內需的新增長點。
支援企業創新,這個話題又很大了。我們都知道,只有民企才能不斷創新,但是有些特殊利益群體,比如國企,卻又佔據了大量資源,擠壓了民企的生存空間。不解決好這點,消費也起不來。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國企的規模化運作和政府的大型投資,但與此同時,真正的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更多來自於民營企業。看看華為、比亞迪、騰訊、阿里、美團這些民企,它們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突破上遠遠領先傳統的國有巨頭。然而,很多時候,國企手握大量資源、政策傾斜、金融支援,卻不願真正開放市場,讓更具創新力的中小企業有機會發展。這不僅僅是市場公平競爭的問題,更是對整個社會創新能力的壓制。
看看全球的科技創新,真正的突破往往來自於那些在車庫裡創業的年輕人,來自於敢於挑戰權威的小公司,而不是那些資源壟斷的大機構。微軟、蘋果、谷歌、特斯拉,最初都是小公司,但它們能成長起來,是因為美國的市場環境相對開放,允許小企業挑戰大公司,甚至擊敗大公司。而在中國,很多創新企業到了一定階段,不是被併購,就是被政策卡住,或者被國有資本入股、收編,最終喪失了原有的活力。
當然,國企也不是不能存在,關鍵是它們要轉變角色。很多國企有龐大的產業資源和資本優勢,如果它們願意開放合作,把部分資源釋放給市場,支援真正有能力的企業,整個經濟的活力會更強,創新的動力也會更足。但如果它們只想著“什麼都吃、什麼都佔”,最終受損的,絕不僅僅是民企,而是整個經濟體系的創新能力。沒有創新,就沒有充足的就業,提振消費就無從談起。
4
提振消費,該怎麼破局?答案其實很簡單,讓老百姓有錢可花,也敢花錢。
首先,收入必須穩步提升,讓人有錢可花。這不僅僅是個工資增長的問題,而是收入分配的問題。近年來,儘管GDP在增長,但很多普通人的收入並沒有明顯提升,甚至部分行業還面臨降薪和裁員,導致消費能力下降。要改變這種狀況,最低工資標準需要合理調整,個稅政策可以最佳化,讓工薪族拿到手的錢更多一點。此外,國家應該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支援,讓財富分配更加均衡。收入結構的調整,直接影響到消費能力,只有讓中等收入群體壯大,消費市場才會真正活躍起來。
其次,生活成本必須降下來。現在,很多人不是不想花錢,而是根本不敢花錢,因為生活成本太高了。尤其是房價,過去二十年,房地產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但同時也成了壓在年輕人身上的巨石。以前,房價上漲,大家覺得資產在增值,有了安全感,就敢消費。但如今,房價預期不穩,不少人房貸壓身,經濟一有風吹草動,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縮減開支。要讓消費回暖,房價必須迴歸合理區間,不能讓年輕人一畢業就背上沉重的房貸,導致消費力被嚴重透支。
教育、醫療、養老這些關乎民生的大支出,也直接影響消費意願。很多家庭之所以拼命存錢,就是怕將來生病、養老、孩子教育這些問題“無解”。如果公共投入能夠增加,社會保障能夠完善,讓老百姓知道自己未來的基本生活有保障,焦慮感降低了,消費自然就能釋放出來。真正的消費升級,不是靠幾次促銷和消費券刺激出來的,而是讓老百姓敢花錢、不怕未來。
最重要的,還是增強社會整體的消費信心。信心,才是決定人們敢不敢花錢的核心。企業穩住了,就業穩定了,人們對未來有信心,消費自然就會起來。
5
政府要做的,遠遠不是喊幾句“促進消費”的口號,而是要真正創造一個讓人願意花錢的環境。
如果市場對未來預期不穩,人們不會輕易開啟錢包,而是會選擇存錢保守過日子。這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問題,更涉及到市場環境、社會信心、言論空間、政治氛圍等多個方面,讓消費真正成為經濟增長引擎,不能只靠補貼和促銷,而要讓整個社會都充滿確定感和安全感。
第一,市場環境要穩定,企業能活下去,老百姓的收入才有保障,消費才能真正釋放出來。
過去幾年,不少行業經歷了巨大的政策波動,網際網路、教培、房地產等行業的監管收緊,導致大量企業裁員、縮減開支,很多人因此喪失了對未來收入的信心,轉而選擇存錢。
要讓消費回暖,必須給市場更穩定的預期,讓企業能放手發展,而不是動不動就遭遇政策風險。只有當企業敢於投資、敢於招聘,普通人的收入才能穩定增長,消費也才會真正起來。
第二,社會信心要提振,讓人們對未來有希望,才願意把錢花出去。
這幾年,大家普遍感到焦慮,很多年輕人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甚至出現了“躺平”心態。為什麼?因為大家看不到長遠的發展機會,不知道努力工作、攢錢、買房、投資,未來到底能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消費不僅僅是“有沒有錢”的問題,更是“對未來有沒有信心”的問題。如果社會對未來的預期是穩定向上的,人們自然願意花錢提升生活品質;但如果大家都擔心明天會更難,今天就會選擇省錢、存錢,而不是花錢。
政府如果真的想提振消費,必須讓社會有希望,讓年輕人看到奮鬥的價值,讓中產看到財富增長的可能性,讓企業家有信心投資未來。
第三,言論環境和資訊透明度也影響消費信心。
現代社會,資訊就是信心。如果人們獲取的資訊來源單一、缺乏真實討論空間,市場上的負面情緒可能被放大,而有效的政策調整卻難以被公眾理解。比如,當市場出現波動,如果缺乏客觀、透明的資訊釋出,容易導致恐慌情緒蔓延,導致消費更加謹慎。
應該營造更加開放、理性的討論環境,讓公眾能夠透過多元資訊形成合理的預期,而不是簡單地遮蔽負面聲音,造成資訊真空。尤其是涉及經濟、房產、股市、就業等敏感問題,如果公眾無法獲得充分的資訊,反而會選擇最保守的行動策略——存錢不花,避險為主。
第四,政策環境要提供穩定預期,讓企業和個人敢投入、敢花錢。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依賴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政策環境,讓企業可以放手創新,個人可以安心工作、買房、投資。但近年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比如對民營企業的態度反覆、對外企的監管變化、部分行業的政策收緊,讓很多市場主體感到困惑,甚至選擇減少投資、控制成本,以防止未來的政策風險。如果企業都在縮減規模、投資者信心不足,社會整體收入下降,消費自然也會受影響。
要讓經濟恢復活力,政府需要傳遞穩定的政治訊號,讓市場明確知道哪些行業是被支援的,哪些政策是長期有效的,而不是讓市場每天都在猜測政策風向。
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靠“投資+出口”崛起,現在,模式必須切換,消費才是未來的關鍵。政府已經釋放出訊號,但政策是否真正落地,老百姓能否感受到誠意,才是決定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
看看DeepSeek的突破,看看《哪吒2》的票房大賣,中國人充滿智慧,中國人也願意埋頭苦幹,所以中國經濟並不缺活力,關鍵是如何點燃它。
當人們看到希望,看到真實的收入增長,看到一個值得消費的未來,他們自然就會願意開啟錢包。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