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代不用說,肯定是越來越多的,這裡的“二代”統一代指各種各樣有背景的人。可能有小夥伴說,啥樣的人算“二代”,也不太好概括,反正就是那些可以透過門第背景能超普通人捷徑的那批,主要是權、錢繼承。有點類似從語言上有時候不太好區分藝術和色情,但是你看一眼就知道。二代也是這樣,你碰到了一眼就能看出來。
那這些人到底是在跟誰搶崗位呢?很多人擔心他們封堵社會的上升通道,確實會堵一些,但影響也沒那麼大。
在絕大部分場景下,二代們對真正的天賦型選手影響不大,這些天賦型的人怎麼都能出頭,在國內或者去國外,甚至在古代,也可以透過科舉上去。哪怕大清那種有著明確統治階層的模式,也要定期吸收民間高手進他們的小圈子。
真正難的是那些天賦一般或者中等偏上,但是非常努力的人,他們跟那些二代們形成了直接競爭,二代們能力差一些,但是有背景,折中一下,跟這些“卷王”們處在了一個生態位。
如果你家境一般,然後你的能力和一個有背景的二代差不多,那你倆誰上,不用想都知道,這種情況確實沒法避免,而且這種事一般不太好解決。更別說那些家境好的人可能在情商、性格、慷慨度方面都要佔一點優勢,這也是為啥碼農圈裡有個說法,大家不願意跟那些出身太差的領導,這些人往往太吝嗇,害怕擔事,因為他自己容錯率太低了,跟大家搶食搶的不行。
很多現在爬上去的人都感慨一件事,如果自己不是畢業的早,很難有機會爬到現在的位置。一方面也是二代們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社會機會確實變少了。二代們一般不會摻和真正的技術崗,比如科研、技術帶頭人,或者創業等等,這些位置就跟那些天賦極高或者敢於冒險的人留著了。
這一點看美國特別明顯,美國發展了兩百年,豪門大族起起落落,現在還有很多百年豪門。這些豪門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比如石油,政治,房地產,航運什麼的,矽谷那群絕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或者中產階級家庭出身。
也就是說,二代們跟天賦型選手其實不是一個生態位,競爭關係不明顯,跟普通人也不是,絕大部分普通人的那仨瓜倆棗人家也看不上,他們跟普通人當中那些佼佼者才是競爭關係。很多人說的階級通道,對於那些天賦極高的人影響不大,天賦很低的人影響也不大,真大的,是中等偏上那群。
當然了,也不能一概而論,我的大學同學畢業之後回老家,他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宅男,高考分數非常非常高。他為了穩定加入了一個公司,那個公司並不太看重技術,也沒啥高技術的事可做,他的學歷、能力什麼的就被弱化了,反而他孤僻的性格劣勢盡顯,畢業十幾年也沒啥明顯進展。不過好在比較穩定,他也忍了。
2、
透過上文的論述,越是穩定執行的環境,越適合二代們。
大家很少見二代們來做自媒體,或者去搞網際網路,因為這倆行業都是極度不穩定的,需要天天迭代,這種領域一般不是二代們的菜。比如我幹了這麼多年技術,從沒見過哪個同事是“某二代”出身,幾乎都是一群小鎮做題家。
二代一般去願意那種穩定運營了很久,不需要創意,不需要創新,甚至不需要動腦子的領域。這種其實是很多的,我就不具體說了,大家有生活經驗,都能想到有哪些。
而且這些行業裡,父母是可以規劃的,比如董小姐那事就很明顯,他們家是醫療豪門,可以用十幾年時間給孩子做規劃。你很難想象在網際網路行業,或者自媒體行業做長達十幾年的規劃,這些行業十幾年後神仙都不知道變成啥樣了。
當然了,這兩天又有人說董小姐家族不算豪門,拜託,超99%的人沒問題吧,這不算豪門你算?只是她家確實不是那種手眼通天的角色,好在這類角色並不多。
除此之外,還有個“文化資本”的東西影響很大。也就是那種家境好的家庭,孩子往往在交流、提供情緒價值方面優勢很大,社交方面能力非常強,這種更容易得到領導的認可,然後變成心腹,還有一些透過自己的高情商和高社交可以娶到媳婦,然後得到更好的資源。之前就聊過,日本政壇這些年就是一堆二代和贅婿,大家看過《人民名義》,也能對贅婿有更深的理解。
這也是為啥有人說“存量時代,背景為王”。
這個話我同意60%,其實跟時代沒關係,跟行業有關,變化不大的行業,是體現不出來個人的能力的,那排位賽很多時候就是“參與權”,領導讓你去組織什麼活動,完事算你的功勞,問題是這些活動之前組織過很多次了,有很多經驗豐富的人,你過去參與下就行了,其他幹活的人把事幹了,你把功勞拿了。
如果你一普通人混進了一個穩定的存量環境,那裡邊格局已經非常穩定,好處是接下來幾十年你的人生確定性很強了,但這類地方一般會塞進來大量的二代,確實是極度依賴背景的。
前兩天正好看了大猛子的影片,他聊到,二十年前來土木,那時候還是個增量環境,業務擴張期,三總五項(三年成為專案總工程師,五年晉升專案經理)。現在你再去考土木,除非你家在施工單位有背景,這個行業就很能說明問題,曾經的增量行業變存量了,沒背景的人進去了會非常難。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你競標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中,那你肯定不能中。同樣的,你進入這類穩定體系,不太確定自己能不能升上去,那你可能確實升不上去。倒也不一定都拼爹,有時候也拼導師和老丈人。很多人渴望的“編”,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東西,讓你很有安全感,但也有對應的代價,代價就是得忍著那些人,得忍著有些人就是比你更容易升上去。總之吧,你進了那種存量環境,背景確實是碾壓式的,但是我們也可以選擇別的路,我這些年碰到很多同事,他們當初就是進了某些別人看來很好很穩定地方第一天,就知道自己來錯了,當時也知道外邊兇險,但依舊覺得自己不適合那種地方,寧願受苦也不想心如死灰。
3、
那一個二代越來越多的體系,如何保持公平呢?
100%的公平談不上,但確實有很多改進空間,而且咱們這些年在這方面進展不小。
一方面有內部制約。
啥叫內部制約呢?越是穩定的環境,裡邊的人都得講道理,這一點可能跟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樣。大家透過董小姐這事其實也看出來了,她想往上升,得給她創造一堆條件,得領導表揚,得有“一線”經歷,得為組織抗過線,得給大家端過水,還得收到過上邊的嘉獎。
你沒這些東西,大家是不服的,堵不上大家的嘴,這事就是瞎搞,將來也會出事。有點像孔子說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並且這些東西都不能藏著掖著,得公示,放在自家網站上,只有公示過的東西,將來作為晉升材料,大家才心服口服,至少心不服口得服。因為公示的時候你沒說話,現在人家用公示的材料作為晉升證明,你就沒話可說了。
大家看出來了吧,真正能制約二代們最好的辦法,其實咱們已經想到了,就是“公示”,就是透明化。
可能你納悶了,博主你太年輕了吧,公示的東西不能全是花架子嗎?
確實有可能,但確實也是巨大的約束。
其實這一點大家自己都有體驗,你平時在網上頂個暱稱,你就容易管不住嘴亂說,但是你在你朋友圈就會好點,在公司群裡就更消停了。
因為你知道,公司群裡發出去的東西,那今後就是你的約束,一旦發出去,你就沒法反悔了,這也是為啥各個公司都讓大家發進展郵件,體制內要求事事留痕,一方面體現工作量,也是為了追責用的。
一旦要公示,大家都會小心翼翼,因為這些東西可以是你將來晉升的階梯,也是大家攻擊你的材料。其實董小姐這事就很清楚,她前期積累了大量的公示材料,什麼院長嘉獎,什麼“4+4引進”,這些將來都是她晉升的材料,但是事情一旦敗露,群情激奮,這些東西都遭到質疑,都成了攻擊她的材料。
所以大家看出來了吧,“公示”這種透明化舉動,最大的好處就是無上限拉高了做壞事的成本,尤其疊加社會化的問責機制,今後大家更得小心一些了。比如某些領導給董小姐這類人做背書,還要被公示的時候,就得小心了,等她出事,說不定濺你一身。領導們也不能肆無忌憚了。
所以說能有效抑制這類事的最好辦法,其實就是“透明化”跟群眾監督。
這些年除了高考,還有幾個領域被認為是很公平的,其中就有公考,警察什麼的,一方面這些領域都是“逢進必考”,另一方面他們都有公示。此外由於公示的存在,"蘿蔔坑"也明顯少了很多。
你可能說,那他們會不會選擇不公示?
幹壞事的人當然不想了,但是這是個不可逆的趨勢,因為社會進步這事是不可逆的。一百多年前大清的老百姓能接受天下是他們愛新覺羅家的,但到了1900年之後就不行了,天下為公嘛。四十年前很多國企崗位是可以傳給自己的孩子的,現在也不行了,私有財產可以跨代,公權的是不行的,你說為啥不行? 老百姓沒有洛克、盧梭他們的那些複雜的社會契約思維,但就是覺得不行。
上篇文章聊到過,我老家的人覺得董小姐那事很正常,但是我在北京的小夥伴覺得很離譜,這些都是進步,進步一旦形成,就很難退回去。想也不用想,這種趨勢繼續下去,慢慢全社會都會形成共識,到時候他們這群人使壞越來越難。
有次在公司聚餐的時候,有幾個公司年輕的小夥伴說董小姐的事是動搖什麼本的,我當時沒好意思反駁,因為現在我已經戒了反駁別人了。當時桌上就有年紀大的覺得挺搞笑,因為他們知道早在四十年前,很多職位是可以傳給子女的,那時候也沒動搖。
這類事其實以前比現在狂的多,這些年公示越來越成了硬性要求,社交媒體監督,他們已經小心很多了,這次的群情激奮,本質是一種進步,也會對其他幹壞事的人形成巨大的威懾。
所以我前段時間說,董小姐那事出來,最重要的不是喊打喊殺,而是在"透明化"這事上形成更深的共識,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整體來講,如果某件事經常發生,本質也是全社會的縱容。當大家不能容忍什麼事的時候,而且那件事講不出來什麼道理,疊加透明化,那件事慢慢也就越來越少。
全文完,留言功能沒恢復,喜歡請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