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經濟資料出來了,江蘇的發展速度比廣東快,增量比廣東多。
2024年江蘇GDP總量為13.7萬億元,與2023年(128222.16億元)相比增長了約8780億元;2024年廣東GDP總量約為14萬億元,增量約為5000億元,比江蘇少了3000多億元。
2024年前三季度,江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同期,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比江蘇少3.2個百分點。
過去一年,江蘇經濟可以算是“紅得發紫”,隨便報幾串資料讓大家感受一下:
新增本外幣貸款2.36萬億元,居全國第一;
13個創新藥獲批上市,居全國第一;
新增中國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4年全國第一;
兩岸融合發展水平連續10年全國第一;
新獲批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4個,累計14個,總數全國第一;
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達2215家,位居全國第一;
新入選國家5G工廠113家、累計210家,均居全國第一。

|“水韻江蘇”
這只是江蘇光輝戰績的一小部分。
1月20日,新華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全國第一”的成色與擔當》。文章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在談及去年江蘇使用外資情況時,省長許昆林介紹,全省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佔全國的近1/6。隨即他補充說明,“這個(指標)也是全國第一。第一寫多了,刪掉了。”
為什麼江蘇的2024年成績單如此閃耀?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蘇北五虎”說起。

“蘇北五虎”異軍突起
“蘇北五虎”,是徐州市、鹽城市、淮安市、連雲港市、宿遷市的合稱。
其實,這五座城市,在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地位並不高。
歷史上,蘇北地區曾經飽受黃河氾濫之苦,民不聊生,窮困潦倒。數以百萬計的蘇北貧民,湧入上海和蘇南闖蕩,被部分當地人歧視。在上海、蘇州、無錫等城市,“蘇北佬”是一個帶有侮辱性的詞彙。
但是改革開放以後,在江蘇省政府和蘇南城市的幫扶下,蘇北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近幾年,蘇北城市的經濟增速遠超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蘇北五虎,個個都是英雄好漢。不管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都搞得有聲有色。
其中,徐州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徐州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塞、產業重鎮、兵家必爭之地。
時至今日,徐州已形成工程機械、綠色低碳能源、數字經濟3個千億級產業。工程機械獲批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安全應急入圍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叢集,徐州躍居全國先進製造業百強市第22位。
2024年徐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00億元,同比增長了6.3%。如果不出意外,2025年徐州GDP總量就能突破一萬億元,成為江蘇第6個“萬億城市”。

|徐工集團
鹽城也是“萬億GDP俱樂部”的候補成員。2023年鹽城地區生產總值為7779.2億元,2024年鹽城GDP增速約為5.5%。
作為悅達起亞的總部所在地,汽車產業是鹽城的一大驕傲。2024年,鹽城市汽車產業實現開票銷售1001.5億元,同比增長13.8%。
同時,鹽城還是新能源產業大市。海上風電整機產能佔全國40%以上,葉片產能約佔全國20%,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產能居全國城市第一。

|鹽城海上風電場
淮安是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交會節點城市,交通便利,人氣旺盛,財運亨通。
從2014年到2024年,淮安經濟總量跨過三個千億臺階、實現翻番;近三年,全市GDP年平均增速達7.1%,分別快於全國1.6個百分點、全省1.4個百分點。
2024年,淮安市經濟增速持續領先,全市GDP同比增長7.1%,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開票銷售、工業用電量分別增長9.4%、11%和21.3%,均居全省第一。

|淮安夜景
連雲港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起點,交通位置不容小覷。2024年,連雲港港年吞吐量高達3.46億噸,集裝箱運輸量為669.07萬標箱,再創歷史新高。
2024年,連雲港網路零售額突破1200億元,快遞業務量突破8億件、躋身全國城市50強。
過去一年,連雲港的石化產業完成產值約2300億元,醫藥產業完成產值約700億元,獲批一類新藥3個;位列國家創新型城市第52位、較上年提升13位。

|連雲港街景
宿遷是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經濟底子薄弱,江蘇網友稱之為“十三妹”。但是,以劉強東為代表的宿遷人向來敢打敢拼、敢闖敢幹,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
從2014年到2023年,宿遷的GDP跨了三個千億臺階,經濟排名從2014年的全國95位提升至68位、每年前進2~3位。
宿遷的製造業發展迅猛,白酒產業營業收入(大名鼎鼎的洋河白酒就來自宿遷),膜材料產值、光伏元件產能分別佔全國6%、5%、4%,新能源產值突破千億。
宿遷的第三產業也很興旺,2023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兩千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產值突破1300億元。作為“電商名城”,宿遷每秒鐘有37件快遞發往全國和世界各地。

|宿遷京東大廈
萬萬沒想到,曾經是窮苦代名詞的蘇北,如今卻成了江蘇經濟增長的一個引擎,也成了一些中西部城市學習和模仿的物件。2023年12月,安徽省委書記韓俊提出要求“宿州要奮力追趕蘇北、在皖北全面振興中走在前”。
與此同時,稟賦更佳的“蘇中三傑”(南通、揚州、泰州)和“蘇南五虎”(蘇州、南京、無錫、常州、鎮江)也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蘇中南”再創輝煌
江蘇中南部的八座城市,是江蘇經濟的基本盤,維持了上千年的繁榮富裕。
其中,蘇州和南京是當之無愧的“絕代雙驕”。2024年蘇州、南京GDP總量分別為2.67萬億元、18500.81億元,均位居全國前十名。
蘇州雖然只是一個普通地級市,但經濟實力比一些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還要強。2024年蘇州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69萬億元,位居全國前三。
截至2024年底,蘇州擁有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43萬家,位居全國第一;高新企業數超1.74萬家,保持全國第四;中國獨角獸企業18家、潛在獨角獸企業108家,分列全國第六、第三。
強將手下無弱兵。蘇州代管的4個縣級市(崑山、張家港、常熟、太倉),也都是縣級行政區的佼佼者。
崑山常年位列中國百強縣榜首;2024年,張家港市釋出“1+1+N”人才新政,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45人,其中企業入選39人、全國縣域第一;常熟市連續四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排名前三;2024年太倉港共出口汽車48.44萬輛,出口量約佔全國8%。

|華為蘇州研發基地
南京是一座被嚴重低估的城市。外界只知道南京的文化名片和教育名片,實際上南京的產業經濟也非常強大。
2024年,南京有29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居全國城市第三位;185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佔全省63.8%;獲評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3家,居全國第四位;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1家,居全國第六位。
2024年4月28日,清華大學釋出《2024中國城市投資吸引力指數報告》。根據報告評估結果,南京獲得“2024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榮譽稱號。
據統計,從2019年到2024年,從外地遷入南京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有1504家,位居全國第一。

無錫、常州和南通,都是“萬億GDP俱樂部成員”。無錫2024年人均GDP高達21.7萬元,高於北京、上海;2024年,常州市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居於全國第三,投資熱度連續三年全國第一;南通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3%,工業生產增勢強勁。
鎮江、泰州、揚州雖然經濟總量沒那麼大,但也有不少特色產業。鎮江經開區新材料產業園,是國家級綠色化工園區、智慧化工園區;泰州是全國最大的中成藥生產基地;揚州已形成高郵智慧照明、邗江數控成型機床2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叢集。
江蘇13座省轄市,都有一股拼搏努力、奮發向上的勁頭。過去一年,它們都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撐起了江蘇經濟的脊樑。


散裝江蘇與集裝廣東的模式之爭
雖然都是沿海強省,但江蘇和廣東走出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由於江蘇是全國平原面積佔比最高的省份(不算直轄市),幾乎每個鄉鎮都適合搞工業,江蘇的發展策略是“均衡發展、全面開花”。網友調侃江蘇是“散裝大省”。
這種經濟結構,增強了江蘇經濟的韌性,在當前形勢表現較好。回顧2024年,哪怕省會南京的經濟增速只有4.5%,其他城市也頂上(蘇北城市增速尤其迅猛),把整個江蘇省的GDP拉上去。
硬幣都是正反面,力量過於分散的江蘇總缺了一點“排面”。偌大的江蘇竟沒有一座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超1000萬),而廣東有3座超大城市。江蘇只有3家世界500強企業,而廣東有17家。
與江蘇相反,廣東由於平原面積少、山地面積多,於是採用了“珠三角先飛,帶動粵東西北”的發展策略。這就導致廣東各市的貧富差距很大,深圳人均GDP是梅州的五倍多。
重點突破的策略,使得廣東經濟有嚴重的“珠三角依賴症”。在房地產行業低迷、貿易摩擦不斷的當下,珠三角乃至廣東出現了短暫的增長困境。2024年佛山、廣州、肇慶、珠海、中山、惠州、東莞的GDP增速分別只有1.3%、2.1%、2.2%、3.5%、3.7%、4.2%、4.6%,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不過,這只是一時的得失,並不代表廣東就徹底輸掉了經濟競賽。
作為全球經濟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納稅第一大省、民營經濟大省、外商投資大省,廣東一定能走出困境。
筆者相信,江蘇和廣東都能找到新的增長點,為中國經濟多做貢獻。
/// END ///
No.620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江左三郎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