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可能快要保不住了

近日,2024年全國各省份經濟資料陸續公佈,廣東憑藉14.16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再度斬獲冠軍,並連續第36年加冕“中國第一經濟大省”。
然而,當人們驚歎於廣東強大的經濟實力之時,卻鮮有人注意到,排在次位的江蘇經濟正在快馬加鞭地迎頭趕上,其增長勢頭甚至比廣東更猛。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廣東第一經濟大省的寶座,很可能坐不了太久了。
1
1月19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在南京開幕,江蘇省省長許昆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4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3.7萬億元,增長5.8%,增量全國第一。而13.7萬億元的GDP規模,不僅大幅度領先於全國排名第三位的山東(9.86萬億元),距離身前的廣東(14萬億元)也僅有一步之遙。
13.7萬億元是個什麼概念?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富可敵國。
資料不會說謊。如果用2024年全年美元兌人民幣的平均匯率7.12來折算,江蘇省2024年GDP體量為1.924萬億美元——這一成績放眼全球亦是鮮逢敵手。
從上圖可以清晰地看到,2024年美國與中國高居世界各國經濟排行榜前兩位,德國、日本、印度、英國、法國、巴西等國家緊隨其後;俄羅斯、墨西哥、澳大利亞、韓國、西班牙分別位列全球第11~15名。如果江蘇省有資格參與全球排名,那麼其2024年的GDP數值超過了澳大利亞、韓國和西班牙,直追墨西哥和俄羅斯,能夠排在全球第13位,凌駕於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之上,妥妥的富可敵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GDP增量全國第一外,2024年江蘇省還拿下了多個數據指標的“全國第一”,比如2025年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
2024年,江蘇新增本外幣貸款2.36萬億元,居全國第一;13個創新藥獲批上市,居全國第一;新增中國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4年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10年全國第一;新獲批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4個,累計14個,總數全國第一;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711家,累計達2215家,均居全國第一;新入選國家5G工廠113家,累計210家,均居全國第一……
不得不說,“蘇大強”果真是名不虛傳。
2
江蘇的經濟實力之所以如此雄厚,省內各城市的貢獻不容忽視,而“萬億俱樂部”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視角。
所謂“萬億俱樂部”,是指全年GDP達到或者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的城市。雖然“唯GDP論英雄”的時代已漸漸遠去,但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硬指標,GDP突破萬億仍然是令許多城市夢寐以求而又倍感榮耀的事情。
與此同時,當一個城市的經濟體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後,不僅在吸引人才、集聚資源以及輻射周邊等方面的能力會進一步增強,還將有更多的精力去發展公共服務、交通、環保等民生領域,從而帶動整個城市更高質量的發展,這也是“萬億俱樂部”的意義所在。
全國“萬億俱樂部”榜單上都有哪些城市?這裡簡單做個盤點:

上海、北京、廣州分別在2006年、2008年、2010年突破萬億;

2011年,深圳、重慶、天津、蘇州跨進萬億行列;
2014年,成都、武漢突破萬億;
2015年,杭州突破萬億;
2016年,南京和青島超過萬億;
2017年,無錫和長沙突破萬億;
2018年,寧波與鄭州攜手撞線;
2019年,佛山突破萬億;
2020年,泉州、南通、福州、西安、合肥和濟南6座城市成功邁過萬億門檻;
2021年,東莞突破萬億元大關;
2023年,常州、煙臺突破萬億;
2024年,唐山突破萬億。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7座城市的經濟體量突破萬億,它們個個都是中國經濟版圖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也是所在地區經濟增長的領頭羊。
值得注意的是,這27座城市裡,江蘇佔據5個,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和常州,數量在全國一馬當先,比頭號經濟大省廣東還要多。而這5個“萬億俱樂部”成員,個個都是“身懷絕技”,很好地支撐了江蘇全省經濟的發展:

蘇州,享有“地表最強地級市”的美譽,工業實力雄厚,GDP已邁上2萬億臺階,體量甚至蓋過了貴州、黑龍江等省份;

南京,省會城市,坐擁雄厚的科教實力、全面的產業佈局與繁榮的消費市場,現已形成了地跨蘇皖兩省、覆蓋8個地級市32個市轄區的南京都市圈,影響力極大;
無錫和南通,都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前者鄉鎮企業充滿活力,後者則背靠上海完成“逆襲”;
常州,擁有完善的工業配套基礎,新能源產業實力強大,能和不少副省級城市甚至超級城市“叫板”。
更令人稱奇的是,除了以上5個“萬億俱樂部”成員外,江蘇省內還不乏多點開花的“潛力股”。
資料顯示,2023年江蘇省內經濟規模達到5000億~10000億元量級的城市有6個,分別是徐州(8900.44億元)、揚州(7423.26億元)、鹽城(7403.9億元)、泰州(6731.66億元)、鎮江(5300億元)、淮安(5015.06);換句話說,江蘇省“十三太保”當中,有11個GDP超過了5000億元,而未達標的宿遷和連雲港,GDP也在4000億元以上。
不僅如此,江蘇還擁有實力雄厚且令其他省份豔羨不已的縣域經濟。根據北京中新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機構釋出的《中國縣域發展監測報告2024》,在全國百強縣的排行榜單中,江蘇佔據其中的24個席位,而在全國十強縣中更是獨佔6席,其中崑山更是連續20年穩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首位,足以佐證江蘇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笑傲全國各省。
“多極均衡驅動+縣域百花齊放”的經濟發展格局,賦予了江蘇經濟強大的內生增長動力,也是江蘇經濟的可怕之處。
3
儘管江蘇經濟總量目前依然只能屈居全國第二,但必須指出的是,江蘇和廣東的經濟差距已經越來越小,這從前者GDP佔後者的比重變化就能窺探一斑。
資料顯示,2000年江蘇GDP總量約為廣東的79%,2010年該比例升至90.07%,2020年再度升至92.5%;而就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江蘇經濟總量已經是廣東的近97%,距離已是近在咫尺。
不難發現,江蘇經濟的增長勢頭明顯要勝過廣東,倘若二者各自的經濟增速能夠繼續保持下去,那麼可能最快到2028年,廣東“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名號就要拱手讓給江蘇了。
事實上,江蘇經濟在不少方面早就已經超過了廣東,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江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54萬元,廣東則為5.15萬元;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江蘇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要明顯高於廣東。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造成這一局面的因素,自然是複雜多元化的,不過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廣東省內的經濟發展失衡。
誠然,長期以來廣東一直穩坐我國經濟的頭把交椅,但省內各區域發展“頭重腳輕”的態勢,絕對是令人髮指的。具體來看,珠三角地區在深圳和廣州的帶領下,其發展速度之快、經濟活力之強,放眼全國都鮮逢敵手,2023年珠三角9座城市GDP總量超過11萬億元,佔整個廣東省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80%;其中,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四城的GDP都先後突破了萬億大關。足以見得珠三角在省內地位之重,堪稱是拉動廣東乃至全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但是,耀眼的珠三角並不等同於廣東的全貌,珠三角以外的其他12個地級市,其經濟發展狀況要遠遠落後。
資料顯示,2023年廣東各省市當中,經濟排名靠後的雲浮、河源、潮州、梅州、汕尾、陽江、韶關7座城市,GDP均不足2000億元,而這7座城市GDP之和也才剛剛超過1萬億元,甚至連一個東莞的GDP都比不過,差距之大不言自明。這些區域目前依舊依賴於傳統產業,產業轉型緩慢,創新能力不足,似乎與大多數人印象裡的廣東完全不沾邊。背後的原因,既有地理條件的限制,也有歷史發展路徑的慣性,亦有區域發展政策的傾斜等多方面因素。
區域發展失衡,反映到居民部門,便是不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23年,廣東21個地級市當中只有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珠海、中山等少數城市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剩下的15個城市均屬於“拖後腿”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揭陽、雲浮、河源、潮州等7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0元,這一水平還不到深圳、廣州、佛山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難免要對於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形成拖累。
反觀江蘇,即便是把經濟體量最小的連雲港拿出來作比較,其4364億元的GDP水平在廣東省內也能高居第六位,凌駕於珠海(4233.22億元)之前。這也再度印證了江蘇各城市的經濟發展之均衡,也是相比於廣東更佔優勢的地方。
倘若廣東省內經濟失衡的態勢不能儘快有所改觀,或許用不了太久,江蘇就要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登頂了,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不過話說回來,廣東和江蘇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二者都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不斷探索創新與披荊斬棘的重要體現,而多年以來的相互角逐與比拼,更是讓這兩個省份迸發出強大的動力和活力,持續引領中國經濟砥礪前行,不斷書寫著燦爛輝煌的篇章。
從全域性角度看,廣東的珠三角與江蘇所處的長三角,都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與創造力、且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彼此之間還有極強的互補性與合作潛力。而在粵港澳大灣區與長江經濟帶等宏大戰略的加持下,廣東與江蘇都在迎來全新的歷史機遇,前景亦是令人期待。
泱泱大國裡擁有兩個富可敵國並且還在不斷發展的經濟大省,實乃莫大的幸事!
本文轉載自:一夫當觀,作者:付一夫。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最新話題:扎克伯格:中美AI差距非常小
歡迎關注“雷電商業思維”影片號留言討論!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