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定了

作者:凱風
來源:國民經略
全文3141字,預計閱讀需6分鐘。
經濟第一大省,有多重要?
日前,廣東釋出最新經濟資料,2024年GDP總量達14.16萬億,首次突破14萬億大關,超過江蘇的13.7萬億,連續36年蟬聯全國第一。
過去一年,房地產市場調整、汽車等傳統產業承壓、外界大環境的不確定性,都給經濟帶來了變數。
雖然面臨嚴峻複雜形勢,但廣東對江蘇的領先優勢仍然近5000億元,守住第一大省之位。
廣東、江蘇都是經濟大省,均是“勇挑大樑”的存在。但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發展模式不同,廣東有諸多引領優勢,江蘇同樣不乏獨具特色之處。
廣東比江蘇強在哪裡?江蘇又比比廣東強在哪裡?粵蘇之間何以相互學習、攜手共進?
1
廣東比江蘇,強在哪裡?
整體來看,廣東服務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地方財政收入、國內稅收收入、資金總量、市場經營主體、研發經費支出、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等多項指標穩居全國首位。
其一,廣東對於全國大盤的貢獻,不止於GDP總量,更有轉移支付、養老金、出生人口方面的第一。
坊間對於廣東的關注,多數聚焦於GDP上的第一。事實上,轉移支付、養老金、科技創新等層面的第一,更具含金量。
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每年創造的國內稅收(不含海關代徵)超過2萬億元,但最終留給自己的僅有1萬億元,扣除拿到的轉移支付,對全國的淨貢獻近1萬億元。
同時,作為養老金淨貢獻第一大省,2018年至今,廣東累計上繳養老金超過5000億元,相當於其他上繳省份的總和。

其二,廣東科技創新動能更為突出,堪稱企業創新活力最為充沛的地區。
與京滬蘇相比,廣東沒有大學教育優勢,也沒有科研機構優勢,但研發經費、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第一。
這背後,就在於企業創新的貢獻。
目前,廣東坐擁17家世界500強企業、52家中國500強企業、65家獨角獸企業、870多家境內上市企業、1900多家小巨人企業、7600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廣東許多企業都耳熟能詳,華為、騰訊、比亞迪、中興、美的、格力、大疆、立訊精密等。
而江蘇的龍頭企業恆力、盛虹、沙鋼多以傳統產業為主。
其三,廣東是全國唯一不依賴“以債謀發展”的省份,隱性債務在全國第一個清零
去年下半年,我國推出了10萬億大化債,其中首批2萬億已全部落地,幾乎所有省份雨露均霑,江蘇更是拿下了2511億,只有廣東、上海兩地掛“零”。
原因在於,廣東隱性債務在2022年就已率先清零。
這意味著廣東已擺脫傳統的要素驅動模式,不依賴大投資大基建,更不依賴“以債謀發展”的捷徑,走在產業升級的最前沿。
其四,廣東人口結構相對優秀,“二十歲的珠三角,四十歲的長三角”說的就是這一現象。
廣東以佔全國不到1/`11的人口總量,貢獻了1/9強的出生人口。一省的出生人口,超過江浙滬“包郵區”的總和。
廣東的人口出生率,位列經濟大省之首,遠超全國平均水平。與之對比,江蘇、上海的出生率低於5,不斷向東北地區看齊。

同時,全國最年輕的30座城市,廣東一省佔了1/4左右;而全國最“老”的城市,江蘇卻有4城入圍。
人口結構的差異,讓廣東成了養老金轉移支付的最大貢獻,一省上繳的養老金超過其他所有省份總和。
2
江蘇比廣東,強在哪裡?
整體來看,江蘇第二產業增加值、先進製造業國家隊叢集數量、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G工廠、實際利用外資等位居全國之首。
其一,江蘇最大的優勢當屬均衡13個地級市集體躋身全國百強市,最弱的地級市放在西部省份都是數二數三。
目前,江蘇已有5個萬億城市,為數量最多的省份。
在後備軍中,徐州已站上9000億,有望於今年晉級;而揚州、鹽城、泰州紛紛提出萬億時間表。
未來幾年,江蘇有望誕生5-8個萬億級城市,市均GDP超過萬億,在全國獨此一家。
區域均衡的背後,一方面是江蘇自然環境、區位條件優越,沃野千里,沒有大山大川阻隔;
另一方面是背靠上海,毗鄰浙江,周邊歷來都是富庶之地,容易形成協同發展效應。
當然,區域發展均衡帶來的問題,沒有一個強中心城市,最強地級市蘇州不是中心,省會南京也不是中心。
其二,江蘇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集聚了全國1/3強的千億GDP大縣,崑山、江陰更是躍升到5000億量級。
去年,江蘇無錫代管的縣級江陰市GDP突破5000億元,成為繼蘇州代管的縣級崑山市之後的第二個5000億GDP大縣。

江蘇的縣域經濟之發達不止於此。在全國60個左右千億GDP大縣中,江蘇一省佔了21席,而廣東“掛零”。
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廣東的珠江模式,江蘇的蘇南模式,浙江的溫州模式,福建的晉江模式,被共同譽為城市化與工業化的代表。
珠江模式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當時的廣東“四小龍”紛紛撤縣設區設市;
蘇南模式則從鄉鎮企業起家,後以各類開發區為依託,以鎮域經濟和縣域經濟為特色,千億大縣多源於此。
其三,坐擁全國最多的開發區,讓江蘇不是特區,勝似特區。
目前,全國共有233個國家級經開區、178家國家高新區,江蘇分別以27個、18個雙雙穩居全國第一,而廣東各自只有8個、14個。

開發區在招商引資、對外開放、稅收優惠、體制改革等方面都有著特殊政策。
開發區越多,意味著享受特殊政策的園區就越多,而這也成了江蘇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
作為最強地級市的蘇州,向來被認為是政策弱地,但考慮到坐擁14家國家級開發區的現實,誰也無法否認蘇州的政策力度。
3
粵蘇之間,究竟該互相學習什麼?
大國不能只有一個增長極,粵蘇齊頭並進,才是更好的發展格局。
對於江蘇來說,科技創新是亟待彌補的一環,部分地市的債務問題值得重視,而財政、養老金上的貢獻有待增強。
與廣東相比,江蘇產業結構相對較重,鋼鐵、石化、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佔比相對較高。
一個典型例證是,江蘇3家世界500強企業,全部都是鋼鐵石化產業;而入圍中國民企500強的企業中,有18家鋼鐵企業、4家化工企業、3家有色金屬企業、6家建築企業。
不過,江蘇的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積體電路等新興產業在蓬勃發展,造船業、大飛機產業也逐步起勢,勢頭極其迅猛。
但不容忽視的是,江蘇的電子資訊產業,多以外資企業為主,作為外資第一大省,在日益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面臨一定波動。
與產業相比,江蘇企業創新動力有待增強。GDP一路直追,但江蘇全省專利權量只有廣東的6成,頭部民營科技企業付之闕如,缺少諸如騰訊、華為這樣的龍頭科技企業。
而在財政轉移支付、養老金轉移支付方面,廣東的擔子太重,自身粵東西北也嗷嗷待哺,其他經濟大省理應挑起大梁。
4
最大的短板,也是最大的潛力股。
對於廣東來說,做大做強粵東西北,既是均衡發展的必然,也是未來GDP再次躍升的關鍵。
粵東西北國土面積佔全省近7成,人口占比近4成,但只貢獻了不到20%左右的GDP總量。
不容否認的是,粵東西北多為山地丘陵,土地資源有限,部分地區生態相對脆弱,部分地區被定位為“生態屏障”,不利於大規模開發。
同時,廣東處於我國大陸南端,多在交通路網的邊緣,無法從連通全國的高鐵路網中直接受益,更多要靠自身的自力更生。
問題在於,廣東承擔了大量的轉移支付重任,留給自己的所剩不多,能投入到粵東西北的自然有限。
轉移支付模式恐怕一時無法改變,廣東當前正在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帶動粵東西北強縣強鎮崛起。
同時,廣東佈局建設“飛地經濟”,支援珠三角各市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打造產業飛地,同時支援支援粵東粵西粵北各市在珠三角地區設立“反向飛地”,透過財政、產業雙轉移帶動區域發展。
一旦粵東西北強大起來,廣東的省域經濟還能再上一個臺階。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