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風暴中的中國鋼鐵韌性

在中國鋼鐵行業的版圖上,每一個煙囪的明滅都暗湧著時代的潮汐。當全球鋼鐵行業深陷產能過剩與低碳轉型的雙重夾擊時,中國製造能否在淬鍊中鍛造出真正的產業韌性?
作為行業變革的“探路者”,南鋼集團(以下簡稱“南鋼”)以“全面尋優”破局傳統路徑依賴,以“三維發力”重構增長座標系,融合發展鍛造高韌性成長新優勢。
在鋼鐵與資料的碰撞中,在製造與智造的融合裡,在灰燼與綠意的共生處,南鋼用實踐揭示,所謂“韌性”絕非被動承壓的生存本能,而是主動解構傳統價值鏈的變革勇氣。
從“大而全”轉向“精而特”的產線革命,從“噸鋼思維”躍向“場景服務”的價值重構,從“載能大戶”蛻變為“零碳先鋒”的綠色覺醒……南鋼的每一步都踩在產業週期的斷裂帶上,卻又在裂縫中孕育出新質生產力的生機。
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效益”:
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在中國鋼鐵工業的狂飆年代,“大幹快上”“你追我趕”曾是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南鋼作為華東地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也曾是這場規模競賽的參與者。然而,當鋼鐵行業的“黃金時代”在2012年後逐漸褪色,產能過剩、環保重壓、成本攀升的寒流席捲而來時,南鋼人清醒地意識到:以高爐數量論英雄的時代結束了。
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6號),拉開了鋼鐵行業去產能的序幕。南鋼沒有被動等待政策倒逼,而是選擇以刀刃向內的勇氣開啟自我革命。
2024年,南鋼粗鋼產量排名第19名,利潤排名第10名,噸鋼利潤第9名。在年產鋼500萬噸以上鋼企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利稅、人均利潤等行業第一,噸鋼利潤第三。
南鋼堅持“精”與“特”的理念和“高階品種、高附加值產品”特色,積極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升級,聚焦高強度、高韌性、高疲勞、耐候、耐磨、耐腐蝕等優質特殊鋼研發生產,已形成中厚板、棒材、高速線材、帶鋼、異型鋼、複合板等產品系列,深化打造國際一流的中厚板精品基地、特鋼長材精品基地、複合材料基地,打造“Only1”“No.1”(唯一、第一)世界級產品矩陣。
南鋼優勢產品已成功應用於中國首制豪華郵輪“愛達·魔都號”、可燃冰開採“藍鯨一號”、第三代核電示範工程“華龍一號”、免塗裝耐候鋼橋——川藏鐵路藏木雅魯藏布江特大橋、“鳥巢”“雪游龍”“雪如意”等北京雙奧場館、多個液化天然氣儲備專案、高速鐵路、“寶馬”“賓士”汽車和華為等新能源汽車、工程機械等多項大國重器及重點工程,成功應用於俄羅斯北極亞馬爾天然氣專案、卡達足球世界盃體育場館、中俄黑河大橋等“一帶一路”重大專案工程,實現了冶金領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數字化轉型則為質量躍遷裝上“加速器”。站在智慧工廠的觀景平臺,這裡生產的鋼材,強度可以抵擋深海壓強,精度能夠適配晶片製造,韌性足以經受極地考驗。在智慧運營中心,一塊42米長、6米高的顯示大屏上,數字孿生畫面即時演示著小礦石成長為大鋼材的全流程。從原料的即時流量、燒結機關鍵引數,到脫硫脫硝工序的每一個關鍵點,確保環保標準與生產效率並重,每一道工序都盡在掌握。
轉型的深層動力來自創新體系的再造。公開報道顯示,近年來,南鋼研發投入始終保持在3%以上,建立了國際級、國家級等高階研發平臺45個,建立了新材料研究院、數字應用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院,與全球12個國家的82個科研院所累計開展360餘項產學研合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82項,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00餘項,186個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擁有專利3000餘件。
從“傳統制造”到“智慧製造”:
“智改數轉網聯”重構鋼鐵基因
走進南鋼智慧運營中心,滿滿的科技感撲面而來。數字大屏上,原料進廠、生產管控、裝置執行、能源環境、運輸物流等成千上萬個關鍵資料閃爍跳動,呈現生產運營的各個環節。曾以“鋼花四濺、人聲鼎沸”為標誌的鋼廠,如今正以靜默的數字革命重塑人們對傳統制造業的認知,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在這裡悄然消融。
南鋼的數字工廠裡,巨大的電子屏上跳動著生產線的即時動態——10臺天車穿梭軌跡、轉爐鋼水溫度、連鑄坯成型速度盡收眼底。在寬厚板廠,無人天車憑藉高精度定位系統平穩吊運鋼坯,智慧機器人替代人工完成高危作業,AI質檢系統以“火眼金睛”捕捉細微瑕疵,傳統生產模式正被重新定義。
數字化轉型的深層價值正在溢位生產線,個性化定製成為可能。南鋼聯合國內頭部智慧裝備廠商,自主設計建成了世界首座專業加工高等級耐磨鋼配件的“JIT(準時制生產方式)+C2M(使用者驅動製造)”智慧工廠,實現了像生產消費品一樣生產鋼鐵工業產品。
南鋼圍繞“一切業務數字化,一切數字業務化”轉型戰略路徑,打造了“資料治理+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的三引擎驅動的技術架構,建成鋼鐵行業首個覆蓋業務最廣的“智造、經營、生態”叢集式一體化中心,已累計投資超40億元。
據南鋼數字應用研究院技術專家介紹,南鋼匯聚了26條產線、210套系統、百萬個數據點位、上千個業務模型的資料,將虛擬和現實一一對應,實現了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庫的全流程管控,以及產供銷、購儲運的數字化、一體化管控。這套智慧管理系統是行業首個跨空間、跨邊界、跨組織的“鋼鐵工業大腦”,形成了獨具南鋼特色的“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雙重競爭優勢。
站在智慧工廠的觀景平臺上,轟鳴的軋機聲已被資料中心伺服器的輕微嗡鳴取代。這種新舊交織的畫面,恰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隱喻:在“鋼鐵叢林”深處,一場由資料和演算法驅動的靜默革命,正重新定義“中國製造”的鋼鐵基因。
從“高載能”到“綠色低碳”:
長江畔的生態覺醒
在南京江北新區濱江綠道漫步,十年前,這裡的空氣裡飄著鐵鏽味,如今,南鋼人用綠色轉型的實踐,在十里鋼城與一江碧水間畫出了一道生態融合線。
南鋼黨委書記、董事長黃一新提出:“要超前規劃,主動作為,做全球綠色鋼鐵的先行者。”當行業還在觀望環保政策時,南鋼便提出建設“美麗的都市型綠色鋼廠”的目標,將低碳綠色迴圈發展作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南鋼始終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持續加大環保投入,以建立環保績效A級企業為追求,以超低排放為嚴格標準,全方位推進環保設施的升級改造。自“十三五”起,南鋼累計投入超130億元,持續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並於2023年7月成為南京市首家完成全流程、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的鋼鐵企業。
南鋼運用“幹法除塵”“幹法脫硫”“幹熄焦”等技術,降低汙染排放;建成4座鐵礦封閉大棚、24座煤筒倉、39個焦炭倉,實現原料場的智慧化、無人化操作;實施皮帶通廊全封閉,鐵路和水路的清潔運輸比例超過80%,同步引進電動重卡,自主開發電動機車,用於廠內物資運輸。南鋼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後,噸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較改造前分別下降61%、73%和82%,實現了“用礦不見礦、用煤不見煤、運料不見料、出鐵不見鐵、綠葉不見塵”。
南鋼融合數字技術於鋼鐵生產全鏈條,開發“智慧環保平臺”,管控環保設施執行和汙染物排放,實現“一屏看全域、一網管環保”的即時精準管控,以數字化轉型重塑行業生態。
南鋼的綠色實踐正向產業鏈兩端延伸。透過研發耐候鋼、輕量化高強鋼等綠色產品,南鋼助力水電風電、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其碳足跡管理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診斷服務,推動全產業鏈低碳轉型。這種“綠色能力”的外溢,使南鋼從環保改造的“答卷人”轉變為綠色革命的“出題者”。
憑藉突出的綠色發展成效,南鋼先後榮獲工信部授予的“綠色工廠”“能效領跑者”“綠色設計產品”稱號,被中鋼協評為“清潔生產環境友好型企業”,入選中國工業低碳“領跑者”企業、江蘇省綠色發展領軍企業,連續登上行業“綠色發展標杆企業”榜單,並榮獲“最美綠色鋼城”的美譽。
此外,南鋼實施“工業+文旅”融合發展戰略,精心制定“一園三區九核N點”旅遊規劃。在長江大保護戰略引領下,南鋼投入專項資金開展岸線生態修復,建設溼地淨化系統,廠區綠化覆蓋率超37%。曾經“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生產區,如今成為江蘇省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入選全國 2024年文化和旅遊數字化創新示範十佳案例。
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正為中國製造業的綠色轉型寫下生動註腳:當傳統產業掙脫“高載能”的枷鎖,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法,便在鋼水與碧波的交映中找到了最佳平衡。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