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1日,印度鋼鐵部長庫馬拉斯瓦米表示,為了保護印度國內鋼鐵製造商的利益,將在未來6個月內對來自中國的鋼鐵產品徵收15%-25%的臨時關稅。
中國主要鋼鐵企業的利潤率?2023年的資料,其中最大的寶武鋼鐵利潤率為2.13%,鞍鋼集團2023年虧損32.57億元、河鋼集團的利潤率為0.88%、江蘇沙鋼集團的利潤率為1.26%……
徵收15%-25%的臨時關稅,對於薄利多銷的中國鋼鐵企業來說,與關閉市場沒有太多區別。
這些年,高速發展的印度經濟對鋼鐵需求量很大,每年都有不小的缺口需要進口彌補。
既然有底氣加徵關稅,說明印度國內鋼鐵生產企業基本已經能夠滿足國內需求。
剛剛傳來的這則新聞,讓我想起了一則舊聞。
去年9月,中國五礦旗下的公司給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鋼鐵高爐。

大家注意,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那就是說連中國都沒有。
具體的資訊我沒有去查,但這個“世界之最”是跑不了。
印度上一財年共進口650萬噸成品鋼,僅從中國進口就達301萬噸,居半壁江山,而印度也出口了230萬噸。
中國出口的大多是印度無法生產的鋼材品類,而印度出口的大多是技術含量較低的鋼材品類。
大家覺得,印度對華加徵鋼鐵關稅的底氣,與我們給他們建設的“世界之最”是否有關?
雖然我沒有實際證據,但總覺得兩者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經濟上的損失我覺得還不是最重要的,幾百萬噸鋼材對我們這樣一個生產十幾億噸鋼材的國家來說,只能算九牛一毛。
真正受到損失的,是國家的戰略利益。
眾所周知,鋼鐵是工業的糧食,文可以發展經濟和民生產業,武可以用於國防和軍事工業。
有一個非常粗暴的觀點,認為一個國家的國力可以用鋼鐵產量與發電量來衡量。
雖然這個觀點有些過時,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鋼鐵產業強大的國家,大多武力值不會差。
1962年那一戰之後,雖然中印關係起起伏伏,但始終缺乏戰略互信。
這幾年,隨著美國推動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印度政府更是蠢蠢欲動,不斷在我們的邊境地區挑事。
中國企業投資和建設印度戰略性產業,真是糊塗啊!
一些人覺得鋼鐵工業是落後產能,同樣也是糊塗得很。鋼鐵工業是妥妥的戰略性產業,是輕重工業的基礎性產業。
也許我們平時看不出它的重要性,關鍵時刻就會知道這些戰略性產業的厲害。
這次俄烏衝突,美西方陣營傾力支援烏克蘭,可在關鍵的火炮、彈藥、無人機等生產方面,始終就爆不出產能,核心就是與此相關的產業流失,鋼鐵也是重要一環。
2月7日,特朗普在白宮與到訪的日本首相石破茂舉行會談,會後他在聯合記者會上表示,美鋼對美國來講“非常重要”,日鐵同意對美鋼進行大規模投資,而非收購。
這幾年,俄烏衝突、中國爆兵等讓美國感受到了陣陣寒意,他們的製造業空心化問題積重難返。
現在一看,當年那些被他們趕走的所謂傻大黑粗,高汙染、高能耗的重工業,與帝國的存亡息息相關。
基於這樣的考量,無論是拜登還是特朗普,都堅決拒絕日鐵對美鋼的收購。
還有一些人也許會說,如果中國不向印度提供這些工業能力,其他西方國家也會向印度提供。
這個問題,以前我曾經回答過。
說實在話,咱們不要太高估這些西方國家,看看他們拉胯的樣子你就知道了。
一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去工業化,沒有中國的幫助,多數西方國家根本湊不齊完整的鋼鐵產業鏈;
二是即便某些國家能提供這樣的能力,但他們的要價會非常高,印度能不能接受不說,哪怕接受也會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
再說,西方國家真的有誠意幫助印度發展重工業,成為與他們分庭抗禮的一極嗎?
有了中國的前車之鑑,美西方陣營對投資印度戰略性產業的警惕性大大提高。我們不去競爭,他們壓根兒就不會去投資。
有網友簡單梳理了部分央國企在印度投資的資訊,我看了後覺得真是挺可怕的。
1、2016年8月,中國中車南亞地區首個鐵路工廠在印度投產,媒體評價稱有力提升了印度鐵路裝備製造水平和當地軌道交通發展。
2、2016年1月1日,寶鋼在印度設立的海外第一個全資實體工廠運營。
3、2016年底,上海海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印度工廠四期全部建成,形成了年產200萬臺空調壓縮機生產能力。
4、特變電工投資建設了位於古吉拉特邦巴羅達市的中國產業園,預計投資10億美元。
5、去年9月,中國五礦所屬中冶賽迪設計並承擔核心裝置成套建設的世界新建最大高爐——印度塔塔鋼廠2號高爐投產並順利出鋼。
6、2018年,中國逆變器龍頭企業陽光電源在印度班加羅爾建設10GW逆變器產能。
7、中國光伏支架廠商中信博與印度當地企業合資共建3GW產能。
……
這些投資,到底有哪些是可以投資的,哪些是不能投資的,不知道相關部門心裡是否有數。
前幾年,印度人用我們廉價的盾構機打通喜馬拉雅山脈一側的隧道,將印度向中國邊境調兵能力提高許多倍;這些年來,印度人用我們提供的廉價能源基礎設施,為美國為打壓中國搞產業鏈去中國化提供能源……
由此可以看出,有些錢我們的企業真的賺不得,那是對手拿錢給我們準備的絞索啊。
前年6月,上海電氣釋出闢謠“上海電氣被印度詐騙88億,反被索賠21億”,但從曾任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總經理的斯澤夫的講述中,我發現咱們中國企業就是妥妥的冤大頭。
據斯澤夫透露,印度人撕毀之前與他們談好的合同,逼迫東方電氣降價10%。東方電氣不同意,他們就去找了另一家中國企業S集團,S集團以低於東方電氣17%的價格簽訂了合同,後來還是產生了各種糾紛。
S集團是不是上海電氣?不管是不是,那都是中國企業。
結果怎麼樣,本身就只賺吆喝沒賺什麼錢,最終人家連本都不想給,直接破產了事。
這些年,咱們中國企業在印度身上吃的虧還不夠深刻嗎?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不能帶回家。
當年蘇聯投資中國156個大專案,一些人可曾知道新中國是怎麼拿到的嗎?
那是我們在朝鮮戰場上犧牲近20萬兒郎換來的,印度何德何能?
再看看日本、韓國接受美國的工業轉移,那是以當狗為代價換來的。
所以我再次強烈呼籲,相關部門一定要緊急行動起來,甚至要成立專門的機構統籌產業轉移事宜。
一是設立轉移限制,戰略產業堅決不能轉移;二是解決同業惡性競爭問題,避免自相殘殺。
此前我還提出了產業轉移的原則:分散、小國、對華友好、對華有利。
對印度轉移產業,則要另起一行。要設立比其他國家更加嚴苛的標準,有些錢寧可不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