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Weekends
✍️寫在前面
歡迎來到本週的i-Weekends!
個人科學是量化與定性的融合,是自我發現與反思的過程。個人科學源於好奇心和對自我瞭解的渴望,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科學家,都在進行著關乎自身生活質量的重要實驗。寫日記、數字跟蹤、微型實驗、每週回顧、與他人交流等都是實用的個人科學工具。
本文來自神譯局,希望這場“自我探索的思考”可以對你有所啟發。
提前祝你,週末愉快!
全文共1865字
閱讀時間約6min
當你想到一個人在家裡做實驗時,可能會想到老恐怖電影中的場景:一個頭發蓬亂的科學家在黑暗的地下室裡,進行著神秘的藥劑實驗,瘋狂地喊一句“它還活著!”
幸運的是,個人科學(personal science)沒有那麼戲劇化,可以簡單到對我們自己的生活進行一些仔細的觀察:注意不同的食物是如何影響自身能量的,跟蹤什麼能幫助我們睡得更好,或者記錄我們情緒的變化。
自從人類對自己的思想和身體運作方式感到好奇以來,這種自我研究就一直存在。讓我們來一起探索個人科學的起源,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實踐它。
縱觀歷史,人類一直在研究自己,以求理解身體和心靈的運作方式。古代醫者記錄了各種療救方法的效果,哲學家們也詳細記錄了自己的思想。
這些不僅僅是隨機的觀察,而是自我實驗的早期例子。其中一個最著名的例子來自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在19世紀80年代,他對自己進行了廣泛的記憶實驗,系統地測試了自己學習和遺忘無意義音節的速度。他關於記憶和學習的發現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個人科學”一詞本身相對較新。心理學家賽斯·羅伯茨(Seth Roberts)將其定義為“用科學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當這個概念於2016年首次出現在學術文獻中時,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收集自己身體或生活的資料,以便了解自己的日常健康或表現。”
科技改變了我們研究自己的方式。最初的“量化自我”運動已經成為主流,即用技術來追蹤自己的活動。如今,數以百萬計的人使用智慧手機應用程式和可穿戴裝置來監控從步數到睡眠模式的一切。
雖然這些工具很有用,但它們只是更大圖景的一部分。個人科學不僅僅是收集資料,而是關於理解我們個人的經驗,並在生活中做出有意義的改進。
02 超越“量化自我”

03 個人科學工具
個人科學的美妙之處在於,你不需要昂貴的裝置或複雜的計劃,這裡有一些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有效工具:
-
日記。最簡單和最通用的個人科學工具就是寫日記。無論是紙質的還是電子的,定期寫日記都能幫助你發現自己可能會錯過的模式和聯絡。關鍵是要堅持不懈,即使是簡短的日常記錄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有價值的見解。
-
數字跟蹤。應用程式和可穿戴裝置使得資料收集幾乎毫不費力。這些裝置對於難以手動跟蹤的事情特別有用,比如睡眠模式或心率變異性。但請記住,要關注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指標,而不是所有東西都兼顧。
-
微型實驗。你可以在保持其他變數不變的情況下,連續兩週嘗試一個新的早晨習慣,或者測試不同的工作環境,找出最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記錄你所做的事情以及它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對自己的影響。
-
每週回顧。每週留出時間來反思自己的觀察和實驗。問問自己:哪些有用,哪些沒用?我注意到了什麼模式?接下來我應該做什麼實驗?
-
交流。定期與其他個人實驗學家會面,討論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捕捉觀察結果、審查資料和測試不同假設的方式,相互學習,提高自己的個人科學方法。
個人科學不是關於製造魔法藥水,而是關於好奇心和更好地瞭解自己的願望。我們都是自己生活的科學家,進行著最重要的實驗:發現能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更充實的東西。
本文轉載神譯局,譯者Teresa,不代表IDG資本立場。
這些文章也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