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這期「汪詰雜談」,汪老師請來了我們科學聲音的成員王木頭老師,他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在B站的「王木頭學科學」擁有20多萬粉絲。

木頭老師以前是一個偏科嚴重的理科生,理科成績頂呱呱,但語文、英語卻讓他頭疼不已,尤其是英語,簡直是一場噩夢。不過木頭老師後來找到了解決辦法,而且這個方法還挺特別的,讓沒有「語感」的他,一路披荊斬棘,逆襲考上了北大。
在這期節目中,我們將一起揭開「理科思維的詛咒」,探討如何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以及如何利用理科思維來攻克文科學習的難關。這不僅是一次關於學習方法的探討,更是一次關於個人成長頓悟和自我發現的旅程。
準備好了嗎?跟我們一起來發現基於理科思維的學習新天地!
✨ 「汪詰雜談」完整節目音訊,點選收聽 ✨
偏科理科生的文科困境,來源在哪裡?
汪詰:大家好,今天這期雜談是一個特別節目,我把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們科學聲音的成員王木頭老師也請來了。為什麼要把木頭找過來呢?因為今天這個話題很適合木頭來現身說法,並且,這是一個對青少年和家長朋友都十分重要的話題。
喜歡聽我節目的人,尤其是還在上學的同學,我估計大部分會偏向理科。雖然現在很多地方高考改革,並沒有官方認定的文理之分了,不過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們自己還是有一個基本判斷的,自己更喜歡、更擅長的是理科還是文科。
社會上有一個刻板印象,似乎理科越好的人,社交能力就越差,比如《生活大爆炸》裡面的那個 Sheldon,就是典型的給人高智商低情商的感覺。可能也會有一些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學理科學呆了,在數理化考場上像條龍,但到了人群中就顯得格格不入。

可能你們不知道,木頭碩士畢業於北大計算機系,現在 B 站上開了一個頻道“王木頭學科學”,專門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數學和人工智慧演算法課程,已經有 20 多萬粉絲,我看他節目下的留言基本都是大學生或者研究生感嘆自己發現這個寶藏頻道晚了,否則數學就不會掛科了。木頭你就是最典型的理科生吧?

B站網友稱木頭老師是寶藏UP主
木頭:沒錯,我就是特別典型的理科生,我上中學的時候特別偏科,理科成績可以排在年級前幾,但是語文、英語經常不及格。尤其是英語,學起來特別痛苦。
汪詰:在你看來,英語為什麼會學起來很痛苦呢?是不是因為不感興趣,不屑於在上面花時間呢?
木頭:其實不是,我清楚記得,我高中時候有一半時間是在和英語較勁。我現在回頭去想當時的學英語學的很累,應該算是一種理科思維的詛咒。
汪詰:理科思維的詛咒?這倒是一個新詞。
木頭:我覺得不論是有名的科學家,還是擅長理工科的同學,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總喜歡去追問為什麼,不是停留在記住就行了的層面,而是必須去思考某個知識點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不能是那樣的。只有自認為找到或者是理解了背後的規律,才會覺得舒服。

汪詰:我好像也有這個傾向,今天剛聽了萬維剛的一期節目,他說這類人還有個專門的名詞,叫“認知閉合需要型人格”,這類人群有以下這些特徵:
– 希望事物是可預測的
– 要求明確的、井井有條的結構
– 喜歡果斷的決策
– 不喜歡模糊和不確定性
– 心理上比較封閉而非開放
木頭:對,我就很典型,所以像是物理這樣的學科,我就總是能歸納總結出課本和習題隱藏在背後的起來的本質規律。這些規律總是能舉一反三的,所以即便是遇到從來沒有遇到過的題目也基本上能從容應對,在我當時看來絕大部分的習題都是萬變不離其宗。不過,這樣的思維方式,去學習文科尤其是英語就特別痛苦。
汪詰:其實我也是認知閉合需要型人格,只是可能沒你那麼徹底。高中文科中的很多都是根據中學生的理解水平從一個大知識框架裡摘出來的,所以各種知識點直接就特別碎,壓根找不到像物理那樣乾淨、清晰的規律,需要的往往就是記憶。政治、歷史基本都是這樣,反正就是記知識點,沒啥邏輯可談。
木頭:就是這個意思。不過政治我在分了文理之後就不用學了,英語是主課,英語還必須學。沒辦法,我就只能死記硬背,可就是擋不住本能的就會去想,這裡個填空題為什麼要用這個介詞,用另一個就不行呢?背後有什麼規律嗎?
汪詰:其實語法大規律還是有的,只是總有例外,就是慣用法,那些例外就需要背,但考試往往總是盯著那些例外考你。
木頭:沒錯,那些不符合所謂語法規則的,我去問老師,給的回答往往就是這都是習慣用法,記住就行。這就特別難受,這種找不到規律的感覺就像是卡在喉嚨裡的刺一樣,每次翻看英語書就會出來膈應人。當時又不得不學,只能逼著自己往腦子裡塞,特別憋屈。有的時候那種憋屈的感覺都會帶來生理反應,噁心、額頭出汗。所以最後往往是花了別其他同學多很多倍的時間,但是學習的效果非常差。
汪詰:你這都已經從生理上開始抗拒了啊。
木頭:對。而且更氣人的是,去問身邊其他英語學得輕鬆的同學,為什麼他們能學好,他們的回答經常是玄之又玄的語感。我現在想,當時那些擅長文科,反而是數學、物理學的很差的人,他們就有一種文科思維。他們雖然不擅長深究底層的規律,但是特別擅長培養各種手感、語感。
從程式設計到英語:理科生的語言突破秘訣
汪詰:那我就有點好奇了,你後來到底是怎麼解決一學英語就頭疼的問題的?畢竟你後來考研考上了北大,能考上北大,英語成績不可能差的,偏科不可能考上北大。
木頭:當時考北大倒是沒找到什麼捷徑,就是硬著頭皮死記硬背,勉強過關。不過,假如現在的我能穿越回去給那個時候的我上一課,或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汪詰:啊?什麼意思?你的意思是說,現在的你已經找到解決方案了?
木頭:對,汪老師,你應該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吧?
汪詰:當然,沒有十遍也有八遍吧。
木頭:那你還記得小說裡的鳩摩智嗎?他在少林寺一個人施展少林七十二絕技,把少林寺的高手全都打服。

汪詰:當然記得,不過鳩摩智其實是用小無相功作為內功去催動少林寺七十二絕技,表面上看起來是七十二絕技,其實內功心法完全不同,但也足以讓少林寺的高僧愣是沒看出來。
木頭:我現在悟到的道理,跟這個情節有相通之處。我並沒有真正掌握所謂的英語的語感,但我硬是用理科的思維方式重新理解了英語或者說語言到底是什麼。
汪詰:是什麼呢?
木頭:所謂的語言,不論是哪國的語言,甚至說計算機程式語言,本質上就是一個建模工具。
雖然我本科和碩士都是學計算機的,不過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是做產品經理。產品經理就需要具備商業寫作的能力,要能把各種需求清晰描述出來的能力。
當時就看了很多這方面的書。這裡最有名的就是麥肯錫方法,什麼金字塔原理,“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 MECE分析法等等。這些方法本質上就是給出了一個分析框架,讓你在遇到一個複雜的、開放的問題時,知道如何能將它的邏輯脈絡梳理清楚,然後以文案方式表達出來了。

而這其中就有一個叫做 5W2H 的方法,就是這個方法讓我一下頓悟了,原來英語其實就是一種建模工具。
汪詰:你說的 5W2H 就是 5 個 W 開頭的特殊疑問詞:What、Why、Who、When、Where 對吧?
木頭:對
汪詰:那 2 個 H 是什麼?
木頭:就是 2 個 H 開頭的 How 和 How much
汪詰:嗯,我基本理解你的意思,我大學學英語的時候,老師也講過,確實是很經典。如果需要分析或描述某一件事情,可以透過用這些特殊疑問詞提一輪問題,自問自答來快速理清這件事情的基本面。
木頭:對。比如,當我需要分析一個全新需求的時候,只需要按照 5W2H 裡的幾個疑問詞挨個問一遍,事情往往也就變得清楚了。完整的一句話裡所包含的要素無非是“主謂賓定狀補”,當一句話把主謂賓定狀補都確定下來了,那麼這句話也就被確定下來了。
而當其中某個要素缺失的時候,就需要相應的特殊疑問詞提出疑問將其確定下來。比如不知道主語,就可以用 Who、What 去提問,不知道時間狀語,就可以用 When 去做提問。
5W2H 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特殊疑問詞,當把所有的特殊疑問詞都問一遍,那麼一句話裡的主謂賓定狀補的這些要素也就可以確定下來了,一句話裡的所有要素都確定下來,那麼一句話的表達也就可以被確定下來了,而當一個事情能被語言表達出來了,也就代表著這個事情不再是一團漿糊,有了基本輪廓了。
汪詰:就這樣打通任督二脈,突然悟了?
木頭:對,就是這樣突然頓悟了。語法裡的主謂賓定狀補,和麵向物件程式設計裡的類、物件、屬性、行為這些概念沒有本質區別,它們就像是用來格物的格子,當你把一個事物裡的要素按照這些格子放進去,一個事情也就變清楚了。而語言,其實就是一個特別符合人腦思維習慣的通用分析框架,但凡是可以用語言描述的,都可以用這個框架進行分析。
汪詰:在我看來,你這只是一個理解語言的角度吧,你是一想明白這一點,英語問題就馬上解決了嗎?
木頭:肯定不是悟出來這一點之後,我的英語成績就馬上提高的,還是花了一些精力背單詞、做練習。不過雖然英語能力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心中的障礙沒有了。因為在我心中,英語這樣的自然語言和程式語言已經沒有本質區別了。
程式語言我可太擅長了,畢竟專業就是學這個的。雖然仍然沒有辦法像那些天生就擅長培養語感的人那麼靈巧,但是再面對英語、學習英語的時候,再也沒有那種憋屈、反胃的感覺了。
早一點頓悟,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汪詰:那我想你從一個偏科理科生,到後來考上研究生,再到現在專門做內容創作,這其中一定還有很多類似的經驗和感悟吧。
木頭:當然了。我上學時不只在學習上是典型的理科生,生活中也非常符合大家對理科生的印象。內向、情商低、不善表達。我能變成現在的樣子,這其中如果仔細整理的話,真的有很多可以分享的。
汪詰:要是能早一點頓悟就更好了。
木頭:是啊,其實我幻想過,假如自己可以穿越回過去,讓現在的自己有機會和當時的自己好好的溝通和交流,那麼當時的自己肯定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因為這其中的很多“坎兒”,當時看起來很難逾越,只需要被過來人點撥一下,就可以輕鬆越過。
汪詰:其實我也有同樣的想法,假如我能穿越回過去,哪怕只和少年的我相處一天,我想,我也一定會讓今天的自己變得更好。別的不說,就是告訴少年的我如何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和擅長的方向,就足夠了。
大家看我今天做科普做的挺成功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我可是 38 歲才轉行做科普,41 歲才開始接觸影片拍攝製作啊。如果我從 20 多歲就開始呢?我非常有把握,如果我的職業生涯從一開始就做現在的工作,我今天的成就遠遠不止這一點點。

汪詰老師獲得的部分榮譽
木頭:汪老師,今年暑期在上海長興島的夏令營,我們帶孩子們觀星的時候,有一個情景我印象很深,不知道你還記得不?
汪詰:哦?什麼情景?
木頭:當時,你在給孩子們講星空故事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突然問你:汪老師你是怎麼記得住這麼多知識的?你還記得你自己當時是怎麼回答的嗎?
汪詰:雖然有點記不清當時的情景了,但這個問題,我想我應該是回答說因為熱愛,所以就從來沒覺得需要死記硬背。
木頭:是的,然後還有同學繼續問你:汪老師,你做科普能掙錢嗎?
汪詰:對,我記得。我很認真地回答說,能掙到足夠自己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的錢,但肯定也掙不到讓我大富大貴的錢。不過,我和木頭老師一點也不羨慕那些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們,我們現在做科普節目、拍科學紀錄片,把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變成了自己的事業,這種充實、幸福感是很多人一輩子也沒體會過的。

木頭:其實,你當時的回答讓我挺感動的,也說到我的心裡去了。人活著,有了基本的物質保障後,就應該去追求自己的精神自由,去追逐自己的理想。我們今天能夠實現這樣的自由,是非常幸福的。
汪詰:我當時的這些回答完全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回答,絕沒有任何偽裝。我是真心希望,孩子們能懂得,仰望星空,掌握科學知識絕不是為了考試成績,這個世界上還有比財富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木頭:不過,當時這個話題並沒有展開,畢竟大多數孩子還不到 10 歲,他們可能還很難深入體會到我們的這些想法。
汪詰:是啊。所以,夏令營結束的時候,我就跟你討論,能不能後面再開一個針對中學生的研學營,跟他們充分地分享和交流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的經歷,以及我們的人生感悟。
我做科普節目差不多10年了,當年從小學開始聽我節目的人,很多都已經快要讀大學了。我女兒就是其中之一,她從三年級開始聽我的節目、看我的書,今年已經高三了。她現在跟我交流的早就已經不是具體的數理化知識,而是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體驗一段怎樣的精彩人生了。我對我女兒說:老爸掙錢送你到國外去求學,從來不算經濟賬,而是要給你一個更寬闊的眼界、更自由的思想。
木頭:所以,當時你找我說,想再準備一個專門針對高年級學生的研學營。我也覺得特別有意義,尤其是針對高年級的理科生。畢竟我們的粉絲們肯定都是對科學感興趣的同學,而這其中肯定是理科生或者說擅長理科的同學比較多。
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就很懂得理科生,懂得理科生們的思維習慣,懂得他們會因為什麼事情困惑,又會對什麼感興趣。單純就提高成績而已,我們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專門的學科輔導老師。不過,幫助理科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惑,我們應該都是擅長的。畢竟很多事情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知道怎麼能幫助到他們。
為夢想導航:理科生加強營的獨特設計
汪詰:是的,所以今天就可以很高興地告訴大家,經過三個多月的策劃、討論。我和木頭一起,完成了一個專門為熱愛理科的初高中生而設計的寒假理科生加強營。
我們自認為,這個營是市場上獨一無二的。我和木頭老師會擔任主講導師,研學營每天的生活大概是這樣劃分,上午是我的課,下午是木頭老師的課和體育活動,晚上是在我們的帶領下做頭腦風暴類的集體討論活動。

我會將自己從軟體產品經理轉行成職業科普作家、又從科普作家轉行成職業科普電影導演的人生經歷一五一十地分享給你們。在我人生的這些奇特而又寶貴的經歷中,不但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也蘊藏著可以給你們的人生賦能的經驗濃縮。
但你們放心,我不是煲心靈雞湯的,也不會有爹味,我只想給你們講故事,讓你們從我的人生故事中自己去挖掘專屬你的寶藏。木頭,你也介紹一下你的課吧。
木頭:就拿我偏科的例子來說吧,中學階段同學們的很多問題,不論是學習的困難還是對未來的迷茫,它們的解決方案往往都不在學校裡。寒假營課程的內容會以中學學校裡的知識為基礎,大量穿插畢業之後透過工作、自學、看書才會瞭解到的知識。
理科生的思考方式決定了他們擅長的是總結和歸納,喜歡在許多表現現象之下尋找更本質的規律。如果只是侷限在某個知識領域,找到的“規律”特別容易出現鑽牛角尖的結果。只有把視野開啟,將知識面擴充套件開,才有機會從中悟出更能舉一反三的心法。
所以課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識廣度也會比較寬廣,不只是傳統印象中的理科知識,還會涉及到傳媒與表達、社會和歷史,政治和法律、商業和經濟等等文科和社科類的知識。這樣同學們從中頓悟出的心法才更容易泛化。
汪詰:不過,大家不用擔心涉及到的知識太多太深中學生會聽不懂。因為我們並不是將其中的每個學科裡的知識都灌輸給同學,這樣也根本做不到,前面說到的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都足夠撐起一個大學專業。
在我們的課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個學科和領域裡的知識是一個一個的案例。我們只是透過這些案例,展示如何更靈活、更有效、更廣泛地使用理科思維。具體的知識點也不用擔心同學們會學了就忘了,就像是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法,不能沒有招式,但目的不是記住招式,而是透過招式去觸達和驗證心法。
木頭:因為這次的課程比起灌輸知識,我們更希望做到的是讓我們的思路、我們的理解,只是作為同學們尋找自己心法的啟發。所以我們的重點還不是直接去講我們的結論,而是以我們自己的經歷為例,和同學們分享我們自己當時的困惑是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到問題所在的,我們又是如何思考出自己的解決方法的。比起答案,我們的思考過程,應該更能啟發同學們尋找到自己的頓悟時刻。
汪詰:這個特殊的研學營的營地我也找好了,是放在福州的賽德文學校。
今年暑期,我受邀去賽德文做了一場講座,我被這座校園的美麗和現代化震撼到了,毫不誇張地說,它是這個星球上最現代化的校園之一。

簡單介紹一下,福州賽德文學校是一所國際化的雙語學校,引進了有 500 年辦學歷史的英國私立名校賽德伯學校到中國,光是校園的硬體投入就超過 20億元,你沒聽錯,確實是 20 億元打造的校園,真的是太好了。去之前,我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硬體,他們都有。

賽德文學校藏書 17 萬冊的圖書館
張校長告訴我,賽德文倡導和踐行全人教育理念,提供了最純正的英國寄宿制和國內外優質課程。還是一所特別注重學生安全和社交能力發展、生活技能發展的學校。所以,這次賽德文學校也邀請了他們的外教和優中選優的老師,和我們一起策劃了非常棒的活動,同時他們也會來幫助我們一起管理和照料同學們的生活起居。說句心裡話,我感覺生活在這個校園裡,就像生活在一個超五星的度假村。

賽德文學校校花:黃花風鈴木
木頭:另外,這次寒假營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比如在室內恆溫泳池裡的水上運動、室內攀巖、以及高爾夫球,都是平時比較難接觸到的體育活動。
汪詰:更具體的時間流程和課表我們也已經準備好了。我們的課表可以總結為一句話:這是一次基於理科思維的人生充電課。大家可以掃描下面的二維碼檢視詳情。

本次研學營的時間是 2025 年 1 月 22 日到 26 日,招生物件是 13 到 18 歲之間,熱愛理科的同學,一共32個席位,滿員即止。你將結識一群同樣熱愛理科、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踏上這場追夢之旅。
👇 歡迎新增客服微信諮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