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諾&孫瑞雪:“愛”又不花錢,為什麼讓他這麼缺失呢?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862 篇文章
本文節選整理自《看見自己,才能懂得孩子》主題直播,文中未標註插圖來自 Pexels、Pixabay。整理人:Jeanine、千尋。
No.1
呵護孩子珍貴而脆弱的自我
孫瑞雪
在教育中愛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被愛的孩子,生命會變得異常得敏感、靈動和安靜,他們就會把精力放在自我的成長上,而不是尋求愛上。被愛的孩子跟沒有被愛的孩子的生命(狀態)截然不同,在形體上的不同都能被清晰地看見。
我常常告訴家長:“愛”又不花錢,你為什麼讓他在童年的時候這麼缺失呢?
一諾
兒童幼兒時期,大人給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實際上對孩子的自我都有巨大的託舉作用。
自我是什麼?自我是個無形的東西,但又是真實存在的。在兒童時期,它存在的土壤或可能性,就是他們受到的愛,包容和接納越多,自我的存在越紮實。一旦這些東西有變化的時候,粉碎也是一瞬間的,所以自我一定程度上又是一個非常脆弱的存在。
 我寫《笑得出來的養育》這本書實際上是孩子的“嘴替”,因為兒童實際上是 no voice,no choice,如果沒有大人能夠給他們當“嘴替”,給他 voice 和 choice,其實是一種絕境般的存在。
孫瑞雪
確實,你說到絕境般的存在,我們今天把兒童送到幼兒園,那個實際特別艱難的。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不瞭解,突然之間被送到一個一無所知的地方,沒有獨自找食物、獨自社交、上廁所的能力,再遇到一個厲害的老師,你想這個孩子怎麼熬過這一天?
在幼兒園,有很多孩子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經常抱一個被拖得很長的毛巾或娃娃來做慰藉物,你就會感受到這個生命它太需要安全感了,需要被愛了。
如果老師很兇的話,孩子完全可能處在無力和絕望中。我們大部分成人都有那種無力感,那很可能因為童年(的經歷)這個時間是很漫長的,就像我們要做一件痛苦的事情一樣,一整天就變成了一種漫長的痛苦。
所以幼兒老師要對孩子友善,當孩子突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有一份友善的陪伴,那麼這一天的艱難程度就會好一些。
No.2
不哭的幼兒意味著什麼?
一諾
前段時間有一個吉祥航空的事件,一個一歲多的小女孩因為坐飛機哭聲大被陌生人帶到衛生間裡“教育”,我看得非常心酸,您能不能講講?
孫瑞雪
第一個問題就是大家對嬰兒的容忍度極低,很容易導致孩子監護人在立場和態度上產生問題,兩個陌生人能從奶奶手裡把孩子帶走,就說明奶奶的立場發生轉變了。
她本來是孩子的監護者,但是她允許對方把孩子帶走,顯然是站到飛機上顧客的一邊——她覺得孩子吵到了大家,所以容許別人把孩子帶走。
奶奶為什麼允許陌生人把孩子帶走?顯然她認為飛機是密閉空間,孩子不會被拐走,她作為監護人僅僅考慮到物理安全問題,並未考慮到對孩子情感、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監護權:
我不知道你把我的孩子帶去會說什麼,會在情感上如何傷害我的孩子,你的教育內容和我的教育內容是否一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這些是看不見的。
關乎情感、心理和教育的部分是不會當即顯現,它是未來顯現的。也就是說它是此刻發生,有可能在未來的 50 年內完全顯現出來,而且不斷顯現。但是這個監護人她沒有考慮到這一點,這也是大部分監護者對兒童的成長是不瞭解的。
另外爺爺奶奶對監護權的界限是不清晰的。監護人託付孩子是有條件的,應該給保姆、老師或者認識的親屬,因為這三種人是長久跟孩子相處的。影片中有一個人是很兇猛的,確實導致孩子在其後兩個小時就不哭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一歲多的嬰兒不哭了,這意味著什麼?她哭與不哭相比,不哭更可怕。
監護人的責任在哪裡?就是在這些關鍵的時刻,這個壓力你要扛下來,你是需要承受外面人對你孩子的敵意和侵害,要像一個堅強的後盾,站在孩子的前面來護住他,而不是站在大家的角度,把小嬰兒放到了一邊。
很多人都遠離了生命之初的那個感覺,嬰兒的那種萌動,純粹,靈動性,能一下子把人帶到一個境界中,讓你自動地覺得我要這樣愛這個生命。但我們周圍的人竟然覺得他討厭,他的哭聲那麼煩,成人會有這樣的感受,你就知道生命的麻木和無知有多大。
我 30 年前開始做教育,直到今天,我深刻的感受還是這個社會沒有給兒童應有的包容、忍耐和支援,我們依然沒有覺得兒童這個生命,這個時候可能就需要這個空間和時間。
這個新聞的輿論它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的現象,另一部分我覺得我們應該藉助這個事情,讓人們看到我們需要支援兒童。
一諾
明就仁波切被稱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一般人聽到哭聲的時候腦波是變負的,他聽到哭聲時腦波變正了,就是正面的訊號變得更大了。
聽到哭聲的人是一個更有大智慧的人。用佛家的話講就是有慈悲心。因為他聽到哭聲是覺得他們需要幫助,他們肯定是遇到了某種困難、困境。
大家的心理空間非常小,因此容納度很低,可以說是討厭孩子,或者討厭製造麻煩的人。但說到底本質上是一種自我厭惡,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也特別高。
你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對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閒暇的時間。
——胡適
No.3
愛,需要學習
一諾
我認為成人缺失的,其實就是看到這些看不見的東西的能力,正因為你看不見,也就無法給出去。大部分的成人是沒有這個能力的,或者自己就沒有接受過愛。
孫瑞雪
好像我們的心智沒有發展到能夠意識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可能會影響一生,那種空間和時間的心智,沒有發展起來。
我是搞兒童教育的,所以我一定會先講那個事件是怎麼發生的,兒童在早期的心理、精神、認知是怎麼發生的?發生之後,在長大了以後會出現什麼?那這樣大家可能就知道,噢,原來我現在的這個處境是因為我的童年導致的,就會把自己的生命連成一條線來看。
如果它連成了一條線就會讓人警覺起來,那我就不敢再這樣對待我的孩子,我如果這樣對待我的孩子,也會給他形成很大的創傷。我想讓我的孩子成長得正常,所以我樂意剋制自己不這麼做,這就是一顆愛的種子。
你剛才說的有一點特別對,就是好多父母說,我想愛我的孩子,但是我沒有能力愛,我一見到他那樣就火冒三丈,控制不住情緒。愛實際是我們後天學習得來的。一個家庭爸爸媽媽對待孩子,也是要透過學習來愛孩子的。《在愛中成長》這本書裡會從愛的語言、心理、意識、行動各方面展開講。愛孩子剛開始一定是模仿,兒童也好,成人也好,先從模仿做起。比如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的時候就說“早晨好,起床了,媽媽愛你”,就三句話。而不是說“趕緊起來了,還睡!我都要遲到了”。
如果每天說一句我愛你,這句話說一萬遍,孩子就能在大腦裡形成一個感受,那這一萬遍要說多長時間呢?——15 歲。
如果你持續性地說,不習慣到習慣,到最後當你說出我愛你的時候,你發現那個能量已經變得非常地和諧流淌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能建立起最基本的兩個心理需求,安全感和歸屬感。這兩個心理需求也是我們所有大人都需要的。我們今天為什麼能看到有那麼多俱樂部?因為喜歡一個人,大家形成一個群體,這就是歸屬,大家需要歸屬到某一個精神氛圍中去慰藉自己。所以兒童最早一定是歸屬給愛他的那個人。
對愛的這一部分成長應該始終建立在我們身上。很多人說怎麼愛自己,我不會呀。其實愛自己就是學會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觀察自己。
最簡單的話就是過精神生活,只要你時時覺察自己,就會發現你的生命時時都在成長。而且我能判斷髮生了什麼?我該怎麼做,這樣就不會在一群人圍攻你時迷失自己,就不會在眾多的事情中被潮流文化裹挾著走。
我們幼兒園曾經的一個小朋友,已經在美國大學畢業了,他說想回到幼兒園來工作一段時間,我說當然行,你是我們第一批孩子,現在你大學畢業要回來,我們多歡迎呀。他的老師也還在,所以他進到幼兒園的時候大家好開心。
很多人說我記不得 5 歲以前的事了,但是我們幼兒園的孩子長大了,他們都特別清晰地記得在幼兒園的事情。因為在這個期間他是有愛的,是有空間的,他沒有在那種恐懼中把自己的經歷忘掉,所以他們是充滿了自信,那種內在生命的基礎被打牢了。
他有一個愉快的童年,這個童年就讓他特別清晰。所以長大以後他們就會再返回原點回憶自己,這真是一件讓人特別感動的事。現在很多父母恰恰相反,我們把所有的壓力、障礙、抱怨、童年的不幸都轉嫁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我們的垃圾站,讓他們來承受我們不樂意承受的東西。兒童面對的不僅僅是家長,還要面對老師,老師也很容易把自己的壓力等轉嫁在孩子身上。
那些生命狀態好的人都是躲過了教育的“槍林彈雨”跑出來的。
No.4
陪孩子躲過教育的“槍林彈雨”
一諾
我要總結一下,我們家長能做什麼?
如果你不得不進入一個“雷區”的話,第一,你要給孩子當“防彈衣”,因為他是會“中槍”的,這個槍林彈雨非常地密,有槍打過來要給他擋回去。
不僅要做好“防彈衣”的工作,還要做智慧型防彈衣,不能讓“子彈”看出來是個“防彈衣”,你還得交涉一下,去軟化它。
更重要的是要做偵察隊長,知道前面都是地雷陣,你要先去看一看哪個地方有雷,儘量給他找一個路徑,地雷少一點,火力弱一點。
這就是家長在協助孩子穿過教育的“槍林彈雨”的過程中可以起到的三個重要作用。
孫瑞雪
對,現在小朋友真的是太難了,比我們難多了。我們終於工作了,掙上錢了,有一部分可以支配自己了,小朋友還支配不了自己。
一諾
其實最終大家還是要有一種玩遊戲的心態來對待。不是說我們輕視這個苦的程度,而是能夠儘量少受傷地經過“槍林彈雨,帶著一種打遊戲的心態來對待它。
如果你能夠帶著這種心態,如果事情不像你想象的那樣發展,你可以帶著一種慈悲心看那些傷害你的人,他其實是先內傷傷到自己,他才出來傷害你的。
No.5
愛是所有生命的法則
一諾
您做了這麼多年兒童教育的推廣,回看這 30 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孫瑞雪
變化實際還挺大的。我剛開始做教育的時候,每天就是在說要愛孩子,不要打罵,在做這種很粗糙的工作。那個時候培訓家長,問有誰聽到爸爸媽媽對你說我愛你?100 個人裡面舉手的就幾個,今天再問,舉手的就是“譁”的一大片。所以我感覺書籍的傳播、愛的傳播是非常必要的,它確實改變了一代兒童。過去兒童做有些事情是不被理解的,比如一兩歲的孩子喜歡把杯子裡的東西倒進倒出,這是他在理解空間(的概念),那個時候父母是不容許的,是要打的,現在父母能理解這就是兒童心智成長的需求。兒童用手捏香蕉、抓草莓,全世界的兒童都會這樣。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這些發展不能當下呈現,它是在未來漫長的時間中呈現的,所以當這一部分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父母的包容度增大了,但這是一個獨特的群體,我只能說,它依然還是沒有被普及。
這個群體的父母是覺醒的一代,他不僅這樣對待他的孩子,他自我的生命也在覺醒中,所以我感覺時代就是這樣,是依靠一批覺醒者來帶動社會的進步,推動文明的程序。我們不知道哪一天哪個父母覺醒,但我們都走在覺醒的路上。我跟很多父母說你不孤獨,因為在這條路上,有一批人都是這麼走的,儘管它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我們並不知道這樣做,我們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子?
因為那邊是已經能成形、能看到的,但是這邊是沒有把握的,但你相信它一定是在成長中的,是在變化中的。
有些東西是在我們生命中被沉澱下來的,地球上物種的進化,從最原始的物種到哺乳動物,從冷血到恆溫動物,一直到人類,這個進化的過程就是愛一點一點地在生長。
愛是所有生命成長的法則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愛,只要有愛,所有的生命都長得好。一棵植物獲得了愛之後,它的花就開得特別好。水、陽光、肥料,就是植物的愛。那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他獲得了愛以後,他的生命應該是什麼樣子?

你說一句話來感受你的內心,這句話就是:
我是被深深地愛著的。
當你用所有的感覺說完這句話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會有一個改變,你的內在就會湧現某種東西。這樣的語言對你都起作用的話,你有沒有想過對孩子有多麼起作用?
所以我們要相信法則,你對孩子好,未來孩子就會愛你。你對孩子不好,未來孩子也會討厭你。
 一諾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傳播愛的種子,希望這些種子都能夠儘快地發芽,這個工作特別有意義,我相信經過一二十年就會有一批家長,在愛中讓自己和孩子成長起來,這批孩子又生孩子,又讓孩子在愛中成長,它就像神經網路一樣,愛就能傳播出去,人們就會重新看待兒童、善待兒童,這個過程就會完成。
直播預告:
今天中午1點,中國十大明星校長卓立將與華章校長一起,聊聊 AI 時代下,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從哪裡開始起跑,做哪些準備?
直播簡介:
1. 如何藉助 AI 支援孩子幼小銜接?
2. 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我們該如何與老師溝通,與孩子溝通?
3. 孩子過渡期的學習任務,我們需要參與多少?
–  END  –
推薦閱讀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