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要拍《三體》,是不是很大膽?

文 | 天書 褐色鳥群
萬萬沒想到,網飛版《三體》帶給中國觀眾的陰影還沒有散去,今天在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又傳出重磅訊息:由光線傳媒與三體宇宙聯合出品的全新《三體》電影,將由張藝謀執導。
如果說在《滿江紅》之前看到張藝謀要拍三體,我可能只有一定程度的吐槽與不看好,那麼在《滿江紅》之後,我覺得這個事情就屬實有些膈應人了。
關於當時《滿江紅》的宣發,排片和票房的各種問題,我們在當時文章《春節檔票房大戰背後,兩種價值觀的對決》中有過詳細分析。雖然時間很快就證明,靠著5億投資成本帶來的鋪天蓋地宣發與高排片和所謂“閤家歡”的誤導性宣傳而獲得23年春節檔票房冠軍的《滿江紅》,在春節檔結束後就已經沒什麼討論度,也不會在電影史上留下什麼光彩的一筆;雖然《流浪地球2》的品質和意義遠非票房數字能衡量,但明星+宣發+小成本製作獲取高票房的模式又一次獲得勝利也確實給國內電影的工業化之路帶來了一絲陰影。
看了《滿江紅》的就知道這根本不是閤家歡電影
說實話,當時對《滿江紅》的討論與批判還是針對電影本身,以前一直覺得相比其他五六代導演,國師還算是有些底線的,可能是因為在票房動輒四五十億的時代,他當時還只有《長城》和《懸崖之上》兩部票房過十億的電影,所以急於證明自己的市場號召力,被資本綁架導致晚節不保。
但後來看到張藝謀那個《我放棄了一鏡到底》的採訪後,我終於意識到國師終於是和其他國內大導一樣,已經完全陷入了一種傲慢和固步自封的創作心態中。一個國際知名大導,對一鏡到底拍攝方式的想法如同外行,從產生想法到放棄想法的過程如同兒戲,本來以為是要以雄心壯志拍個什麼大作,在這個過程中放棄了一個牛逼想法,結果最後實際上就是隻用幾十天拍出來一個毫無誠意卻投資五億的四合院小品。
不要覺得我對國師有什麼偏見。最起碼,我覺得在《我放棄了一鏡到底》這個採訪中,雖然國師的狀態有些神經質,但還是展現了他比陳導馮導之流要幽默和真誠得多的性格。國師的能力是實打實的,22年的冬奧開幕式仍在證明”國師“這個頭銜當之無愧。這幾年量產的《狙擊手》、《堅如磐石》、《第二十條》等電影雖然口碑都沒有多好,但對已年過七旬的導演來說,基本的專案能力還是沒退化的。
只是,這些符合大家對擁有”國師“這個頭銜的導演的期待麼?本來不符合也沒關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國師畢竟也為中國電影工業化作出過重要貢獻。但不管因為什麼動機,僅從結果而論,《滿江紅》事實上對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程序都起到了路障的效果。
而且,已有的事實已經一再證明包括國師在內,五六代導演的電影工業化能力不說比不上郭帆甯浩等新銳導演,甚至也比不過不少港導。
國師不是沒有努力過,也不是沒有取得過貢獻。在老一輩名導中,國師已經是在電影工業化之路上走得最遠的。《英雄》開啟了國產商業大片時代,證明了內地市場大片高票房模式走得通。但隨後《十面埋伏》、《黃金甲》等隨即陷入張式創作怪圈。這些電影雖然和《英雄》同樣給人以壯美的視覺衝擊,但顯然已經到了過猶不及的地步。究其本質,依然是“堆人力”的前工業時代思維。不少評論家諷刺為“大型團體操”,也不無道理。

在《長城》立項之後,我一度十分期待。那時候還沒人知道將在同一年上映的《戰狼2》會一腳踹開國內電影重工業時代的大門,更是沒什麼人看好立項沒多久的《流浪地球》。當時由中國人出錢出導演,美國人出團隊出技術的合拍模式

看起來彷彿就是全村人唯一的重工業希望。

對好萊塢來說,《長城》是從《2012》開始的“中國特供大片”模式的最高峰;對中國電影業而言,這是中美合拍片路線最大規模的一次嘗試,決定著這條路今後能走到哪。對張藝謀自己來說,既是又一次承擔起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關鍵探索,也是迎來了一次超越《臥虎藏龍》影響力的機會。
結果《長城》最終名利雙輸,不光成了2017年全球最賠錢電影第四名,還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被主持人瘋狂嘲笑。客觀來說,好萊塢運作制度的掣肘讓張藝謀受限頗多,能讓景甜不和馬特達蒙出現吻戲床戲就已經不容易了。但這部電影仍然重複了張氏大片“團體操審美”的老毛病,甚至到了《滿江紅》這種和大場面沒什麼關係的作品裡,張導依然安排了浩蕩的人馬來複誦“滿江紅”。
誠然,優秀的創作者喜歡重複自己是在所難免,但國師真的重複太多了。就像到了《滿江紅》,仍然是和他以前的電影在核心上極為相似。
從故事上講,還是在巍峨高聳、錯落有致的北方深宅大院裡,被壓迫的正義小人物為了揭穿謊言、對抗反動勢力,與陰暗的當權者進行交鋒。四合院自然可以變成宮殿、教堂,時代也能從秦、三國、五代十國、宋一直到民國,那就成了《英雄》《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滿江紅》《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活著》。
二十年前的《英雄》中,李連杰飾演的無名在最後關頭不殺秦始皇,觀眾還能勉強接受,二十年後又來了一齣以更彆扭的邏輯讓觀眾接受不殺秦檜,這算是導演自我創作的進步,重複,還是退步?而且,二十年前的《英雄》起碼有眾多實力派巨星,有壯觀的大場面,有出色的打戲,《滿江紅》呢?

要知道,電影工業化絕對不是光猛砸錢和堆人頭就可以,就像郭帆曾經在採訪中說的那樣,以前國內電影業對於大型電影專案在現場怎麼發盒飯的流程都捋不順,遑論其他。

雖然《流浪地球》前兩部已經取得巨大成功,但想必大家的心裡都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實現將《三體》進行媲美甚至超越好萊塢黃金時期水準的電影化改編,才能真正宣告中國電影工業徹底崛起。
由於郭帆導演已經在破球系列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我們很難忍心見他在球3之後還要付出更大的消耗去拍攝三體。但不論如何,這個量級的專案顯然得交給一個有強烈使命感,充沛精力和堅強魄力的導演來完成。

畢竟,《三體》第一部可能還好些,後兩部需要的工業化水平比起破球系列來說肯定是隻高不低。

讓我們來看看《球2》在工業化上到底是什麼水準吧。去年破球製作組推出了一本《流浪地球2電影製作手記》,看完這本書你就能體會到,《球2》的拍攝過程就是教科書式的現代化工業管理流程。
比如,“雲端美術資產庫”這一概念在拍攝中起到了統籌跨部門協作,降低冗餘溝通和管理成本,推進高密度設計迭代的核心作用。片中場景如加彭基地,涉及場景元素九千多萬個,行星發動機,涉及素材元素七萬兩千多個。各種操作介面中的UI設計總共有1200種。其他種種場景和設計中的美術元素加起來,即使在好萊塢大片中也是頂尖水平。而透過雲端美術資產庫,訪客可以觀摩流浪地球2中的任何虛擬場景。
預拍攝概念也是《球2》能保期保質完成拍攝的關鍵方法。預拍攝是指運用當下各種技術手段,在虛擬場景裡把全片先拍攝一遍,它包含了PreViz(視覺預覽)、虛擬拍攝、分鏡,有導演、美術、攝影、視效、剪輯和編劇的參與,動用了專門的虛擬拍攝演員,甚至有表演指導和動作指導。透過預拍攝,大家可以對一些初步的創意進行驗證,及時進行調整。手冊中提到,《球2》的預拍攝分鏡頭一共有9989張。
想維持前期工作和後期工作同步進行高速迭代,還要DIT(數字影像工程)的參與。手冊中提到,創作團隊的理念是:“讓DIT全流程成為影片製作中承前啟後的關鍵工具,幫助實拍成果以嚴謹的邏輯和科學的方式由前期部門向後期多部門進行傳遞。”現場工作生成的全部元資料(Metadata)都會沒有損失地從DIT環節逐層向剪輯、視效、DI調色、聲音等部門進行傳遞。每日元資料資訊進行雲端上傳,組建成一個完整的拍攝資料庫。
最終,《球2》的拍攝資料量達到了中國電影史的巔峰,總素材量超過1.37PB,單日資料超過30TB。
更不用提手冊中那些大大小小,林林種種的專案管理理念,試錯經驗和細節心得,對於國內之前的電影小作坊模式完全就是降維打擊。如同B組導演孔大山的感想——
“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開燒烤攤的師傅突然被叫到五星級酒店後廚,沒見過這陣勢,完全不知道每個部門都負責什麼。我第一天拍B組的時候,還剛進組沒幾天,讓我拍了一場雨戲。群眾演員一百多人,天上有無人機,地下有裝甲車,那種大場面,我直接蒙了。剛開始肯定會被這個陣勢嚇到,太複雜了。但工作起來會發現其實很簡單,因為劇組的每個部門都太完整了。
以往我們自己拍,恨不得自己上去吆喝各種群眾演員,吆喝車、飛機,有很多這種你需要操心的點。但《流浪地球2》這種工業化電影具備了一種改天換地的能力,它的配置會讓你真的就坐在監視器前看著監視器,你有什麼想法就說,說出來之後立刻有執行導演去找相對應的部門給你解決。作為B組導演我在現場執行的時候,只要確保服化道、演員臺詞、各個部門的工作是按照我們既定要求執行的,周邊一整套嚴密執行的機制就會盡可能讓每一場戲的氣氛、環境、演員等都在控制的範圍內。”
想做到這樣的工業化水平需要什麼?需要主創人員有強大的執行統籌和學習能力,需要整個專案將錢實打實的花在製作上,而不是主要砸在明星片酬和宣發上,需要投資方出品方們有長期主義,能做到不急功近利不瞎摻和不亂塞人。
這幾點要求,再回顧國師這幾年的創作水準,尤其是《滿江紅》裡明星流量宣發水軍齊飛的操作之後,實在讓人沒法有什麼期待。如果非要說在郭帆之外選一個導演來拍《三體》,個人覺得目前在能力上甯浩可能是那個合適的人選,雖然他這兩年也處在低谷期。只能說國內的新生代導演基數還遠遠不夠。如港導中的徐克和林超賢,也是國內少數摸到電影工業化邊緣的人,但我們終究不可能到2030年還去指望已經斷層的港導們發光發熱。
不過,我相信國師起碼在《三體1》裡有三個地方能拍好,一是開頭的文革戲,這個不用說,肯定能比網飛版好得多。二是統帥在齊家屯的那段情節,不過作為時長有限的電影,這類情節可能不會被保留。三是人力計算機,百萬秦軍練體操,這絕對是國師的強項,我相信會成為各版中場面最好看的。
當然,世事無絕對,如果國師真能一舉打破我等的刻板印象,在職業生涯的末尾奮力雄起一把,成功以優秀的工業水平完成《三體》的電影化,那他絕對會再次來到中國電影第一人的位置,實現導演生涯的完美收官。屆時我也將不憫讚美之詞,並對自己今日圖樣圖森破的言論進行深刻反省。
其實對於這些老導演來說,搞不了重工業電影真的沒什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他們早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當下應該做的更多是多扶持新生代力量,多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引導產業風氣,而不是退而不休,被名利綁架著強行站在那個已經不屬於自己的位置上阻擋後人前進。
希望張藝謀們能為中國電影作出更大貢獻,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不僅由自己人書寫的電影史上。
近期文章導讀:

有些“媒體人”不配談數學,更不配談中專

哈馬斯的“酷刑”是洗碗,誰是文明誰又是野蠻?

《美國內戰》槍斃香港記者,白人觀眾為何鬨堂大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