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 《風流一代》劇照
最近,賈樟柯導演的《風流一代》在國內上映。該片曾入圍第77屆戛納主競賽單元,但因諸多原因在國內遇冷,豆瓣評分僅6.3分。對《風流一代》的評價褒貶不一,也有不少影迷藉此討論第六代導演的作品脈絡與興衰。
無論如何,我們仍然渴望電影的原因,是希望有人真誠地記錄一個時代,感受電影藝術的獨特魅力。賈樟柯曾在音訊節目《電影,我略知一二》中分享他的電影“學習筆記”。
今天,不如暫時放下好惡,和賈樟柯一起去了解導演的核心工作:場面排程。
來源
| 看理想原創音訊節目《電影,我略知一二》
作者 | 賈樟柯
1.
導演是不是“包工頭”?
| 看理想原創音訊節目《電影,我略知一二》
曾經有人問我,一部電影的導演具體是做什麼的?劇本有編劇寫、人物有演員演、場景有美術指導搭建、攝影有攝影師、錄音有錄音師、後期有剪輯師,那導演是不是就是“包工頭”?
在我看來,導演要做的工作很多,他的核心工作簡單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場面排程。場面排程是創造電影風格最重要的部分,是一部電影最核心的內容創造,導演透過場面排程,在銀幕上創造電影形象,提供電影敘事世界裡的視覺資訊來產生意義。
場面排程原來是一個舞臺戲劇的概念,指在戲劇舞臺上處理演員表演活動位置的一種技巧。場面排程被引用到電影藝術創作中來,其內容和性質與舞臺上就不一樣了,它不僅關係到演員的排程,而且還涉及到了攝影機排程,也稱鏡頭排程。
場面排程的構思基礎當然是以劇本、劇情、人物和人物關係為依據的。導演需要在劇本提供的人物動作、場景設想等基礎上,結合實際的拍攝條件,進行場面排程的設計。
2.
畫框奠定了一部電影的風格特點
簡單說,場面排程就是處理畫框裡面的一切。
電影是有四個畫框的,畫框外的世界是觀眾看不到的。這首先就需要導演根據風格的需要,決定攝影機動還是不動。
如果攝影機固定拍攝,畫框外的空間是看不到的,但導演可以排程演員出入畫框,用演員的動,帶來畫框外空間的景象。
我們看侯孝賢導演的幾部影片,包括《悲情城市》《風櫃來的人》就以固定拍攝為主。在《悲情城市》中,有好幾場打架的戲裡,人物一會兒跑出畫框,一會跑入畫框。畫框內可見的和畫框外不可見的,這樣就產生了虛與實的關係,給觀眾很大的聯想空間。


侯孝賢導演 1989年《悲情城市》劇照
一般來講,人物在地面上活動,出畫入畫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但比如說武俠片,人可以從房頂飛下來,這就是垂直運動了。
像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為了表現封閉、凝重的感覺,一般就不會排程人物出畫入畫,畫框呈現的封閉感,就是導演所需要的。畫框的作用,已經奠定了一部電影的風格特點。

陳凱歌導演 1984年《黃土地》劇照
畫框之內,人物還可以做縱深運動,電影是二維平面的。縱深運動揭示了現實世界是有三維空間的,因此縱深鏡頭,也就是景深鏡頭的排程,被認為非常重要。在銀幕二維空間裡,再現三維空間的手法,因此更貼近“電影物質現實還原”這麼一個本體特點,更有紀實感。
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有一個著名的例子。有一場戲,凱恩在外面的雪地裡面玩耍,父母在室內爭論他的教育和未來的問題,成年人的壓力和童年的童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畫面中的所有東西,從前到後,同時具有焦點,觀眾可以在同一個畫面中,同時注意到前後不停的景物和表演,這就是景深鏡頭。

奧森·威爾斯導演 1940年《公民凱恩》劇照
3.
攝影機的運動方式,
是情感態度的重要痕跡
同時,攝影機也可以運動。固定機位的攝影,可以用搖來不斷地打破畫框;也可以採用移動攝影,讓攝影機在運動中打破畫框。移動攝影也可以有攝影機的縱深運動,獲得更多的空間立體感。
而移動攝影,也面臨多種選擇,導演可以把攝影機放在軌道上運動,讓這個運動規則、平滑。也可以選擇手持攝影,讓運動充滿晃動感,以表達一種主觀情緒。也可以用減震器,可以平穩地完成複雜的運動,但是減震器多少會有些機械的飄忽感。在這裡選擇什麼,都是創作的一部分。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比如《東京物語》《晚春》這樣的電影,人物不動,攝影機也不動,是一種有距離的觀察方法。

小津安二郎導演 《晚春》劇照
像溝口健二導演的電影,比如《雨月物語》《西鶴一代女》經常是長距離的軌道跟拍。

溝口健二導演 1953年《雨月物語》劇照
戈達爾的《筋疲力盡》有大量的手持攝影,以強調現場記錄的感覺。

讓-呂克·戈達爾導演 1960年《精疲力盡》劇照
像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比如他的《養蜂人》、《永恆與一日》(《Eternity And A Day》也譯為《永恆和一日》),經常是軌道運動加微妙的、不易察覺的變焦距鏡頭。攝影機的運動方式,就好像是中國書法家的書法的筆跡,是情感態度的重要的痕跡。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導演
1998年《永恆與一日》劇照
4.
實景拍攝中的選景工作具有創造性
以上是排程的一小部分內容,從空間上來說,在圖紙上設計,然後搭景建造,大家都能夠理解其中會有創意。比如說黑澤明導演的《七武士》,就是在攝影棚裡設計搭建的村莊。

黑澤明導演 1954年《七武士》劇照
但實景拍攝中的選景工作,其實也是創造性的工作。
劇本中簡單的三個字就有很多創作空間,比如說“小旅館”,那你是選擇路邊兩層樓的招待所呢?還是選擇平房小院式的家庭旅館呢?是選擇一個地下室呢?還是選擇商務樓裡面,比如現在的“如家”、“7天”這類連鎖酒店呢?

賈樟柯導演 2018年《江湖兒女》劇照
這些選擇都是創作,代表著未來銀幕形象的貼近性、真實感和感染力。同樣是兩層樓的招待所,你這個招待所是選擇在鐵路邊呢?還是在小區裡呢?你是選擇貼了瓷磚的招待所,還是抹著水泥牆的招待所呢?不同的選擇,最終呈現的感覺都會不一樣。
又比如說燈光設計,是選擇模仿自然的光效,還是戲劇化的光效?比如拍古裝片,光源裡面當然沒有電燈,古代嘛,可能屋裡只有一根蠟燭。
但如果你選擇自然光效,可能只有光區裡面有一點點是可以看清楚的,其他當然就是黑暗了,可能連演員的表情你都看不太清楚,但是這個非常真實。也有人追求戲劇化的效果,有的電影,房間裡的燈光打得有明暗關係,明暗之處的景物都非常清晰。
5.
導演需要考慮畫框裡的一切
導演需要考慮畫框裡的一切,這一切構成了電影的肌體。
粗略地說,場面排程所需要考慮的元素包括:場景空間,這是展開電影的物理基礎,也是影響電影視覺效果的重要元素,其中包括了空間陳設、裝飾,這也決定了影片的色彩走向。
比如說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還有他其它幾部電影,牆上的桌布和房間中的檯燈,這些就非常重要。當然還有燈光設定、攝影機運動及景深鏡頭的考慮,演員的表演、運動,人物服裝與化妝的造型,等等。

王家衛導演 2000年《花樣年華》劇照
場面排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導演工作,就是想象一場戲、一個鏡頭,或者一個情境、一個空間中,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出現什麼樣的人?
比如說有一個人在街上行走,我們拍攝的時候往往會封閉整條街來拍攝,店鋪會有什麼樣的人出入、街上會有什麼樣的人穿行,主要人物還會遇到什麼、看到什麼?這些都是需要導演去構思的,否則面對你的只有一個被封閉起來的空蕩蕩的街道。
大多數時候,劇本只有一些提示,劇本集中精力在寫主線人物的動作。
劇本里有可能只有很簡單的一句話:主人公在街上走。那麼他在街上行走時,跟他擦肩而過的會有什麼人呢?在街道的角角落落會有什麼樣的攤位?會發生一些具體的什麼事情呢?所以除了視覺造型之外,這些人物的設定和情節、事件的設定更為重要。
在這方面比較著名的例子有,阿貝爾·岡斯導演的《不朽的情侶》(也有翻譯叫《貝多芬傳》)。在《不朽的情侶》這部影片中,貝多芬一個人穿過小鎮的街道,那是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失聰了。
在街道上,他碰到了諸多市井的環境。比如說他看到了釘馬掌人的動作,但是聽不到釘馬掌的聲音;比如說他看到了磨房的人在磨面,他能看到人在動作,但是聽不到磨面的聲音;他看到了打鐵的鐵匠,但是聽不到打鐵的聲音。

《不朽的情侶》劇照
如果導演只是簡單地拍他在街上,聽不到周圍的環境聲,這就過於簡單了嘛,但是阿貝爾·岡斯充滿了想象。
他一方面呈現主要敘事中,貝多芬發現自己失去聽力的情節,但同時他要構思,是哪些元素、是貝多芬遇到的哪些人跟事,會讓他有這樣的反應?這就跟敘事結合得非常緊密。
比如說我們要拍一場派出所的戲。你也可以讓這個人物只是去派出所報案,接待他的是一個警官,報完案他就走了,可能空間裡除了他自己在報案,沒有別的。
但是,你也可以想象,他在報案的時候會看到派出所裡的警察正在緊急出動,他們正全副武裝準備奔赴某個犯罪現場。你也可以想象,他在進入派出所的時候,發現有另外的報案人,可能這個城市發生了一宗兇殺案。
這樣的想象往往對電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涉及到電影的氛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氣息。
我們有時會說,這部電影非常有生活氣息,這種氣息從何而來呢?它來自這些空間中豐富的想象,來自我們賦予故事主線敘事之外的人跟事的確立。
有時候我們看某部電影,會發現裡面拍一個小鎮,街道上空無一人,一眼就能看出劇組在封閉拍攝。這也是為什麼新現實主義以來,很多導演會把攝影機搬到街頭,因為攝影機進入街頭,把人物的戲劇付諸在一個真實的環境裡,那這個環境中自然會產生這些排程元素。
比如偶爾路過的人,而且有一種偶發性跟不可預測性,有很多我們在書齋裡無法想象,這些事物會被發現。
6.
電影畫框中的每個事物都具承載意義
我個人非常喜歡實景拍攝,但是我不喜歡封閉式的實景拍攝,打破空間自身的秩序,然後重新再造。這樣的拍攝其實跟攝影棚拍攝區別不大,只不過你的景是真實的。
實景真正的意義,是要捕捉到自然的街道上,空間裡自然的人流跟秩序。比如我們在一個火車站的候車室裡拍攝,那我們會拍到真實的旅客,他們的行色匆匆,他們拿著的行李,他們等候時的動作,自然而然地幫助導演完成了場面排程。

賈樟柯導演 2004年《世界》劇照
可以說,電影畫框中的每個事物都是有承載意義的,電影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工作,這是人類最接近上帝的工作,你要賦予銀幕形象、色彩、聲音,還有重量。

*本文內容整理自由賈樟柯主講的看理想App音訊節目《電影,我只略知一二》第8講。內容有刪減與補充,完整內容可點選“閱讀原文”,或移步看理想App內收聽。
相關節目
《電影,我只略知一二》


音訊編輯:香芋
微信內容編輯:林藍
封面圖:《江湖兒女》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