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慶小縣城起家的賽力斯,和華為深度繫結後,如今成為市值靠前的造車新勢力,但故事才剛剛開始,變數仍多
文|鄧雨潔
編輯|王靜儀
誰是中國市值最高的造車新勢力企業?
這個問題的答案曾經多次更迭,賽力斯(601127.SH)最近正在衝擊第一。
6月18日,賽力斯第一次登頂,當天收盤的市值達到1515.07億元,超過理想汽車151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375億元)。
接下來一週,賽力斯都維持住了第一的位置,並且與第二名的市值差距持續擴大。但由於股價波動,6月25日開始,賽力斯的市值略有回落,當日股價收於85.71元,新勢力市值第一股的名號回到了理想。
不論是否是第一,不可否認的是,賽力斯已經進入造車新勢力的市值第一梯隊。
1986年,當張興海在重慶縣城開起一家零部件廠時,可能沒有想到,38年後,它能成為中國造車新勢力的黑馬脫穎而出。
賽力斯的發家史一波三折,從鳳凰電器彈簧廠賣摩托車零件,轉向進軍汽車行業。在2016年破釜沉舟押注新能源賽道,又在最恰當的時間先後遇見東風集團和華為兩家巨頭,與之合作,吃到了新能源汽車的時代紅利。
2021年華為和賽力斯合作推出的問界AITO問世,陸續推出問界M5、M7、M9三款SUV車型,早期銷量有過波折,但近半年持續走高,2024年5月的單月交付達到創紀錄的32226輛。
銷量帶動下,賽力斯在2024年一季度也首次扭虧為盈,實現歸母淨利潤2.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8.45億元,市值同步飆升。
除了問界,賽力斯也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新能源品牌,比如藍電和瑞馳。但在賽力斯的汽車銷量中,超過90%都由問界貢獻。
問題隨之而來:如果離開了華為,賽力斯還會是市值第一的新勢力嗎?

市值飆升,靠銷量也靠華為
賽力斯市值飆升,直接得益於問界銷量提升。
從2023年四季度起,問界銷量開始迅速增加。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問界銷量從6708輛升至32226輛,增長380.4%。

銷量提升與問界車型推出緊密有關。2023年9月起,問界新M7、新M7後驅智駕版、新M7 Ultra、新M5和M9接連上市,配置和智駕能力也不斷提升。以M9為例,搭載華為高階智駕、途靈底盤、玄武車身、寧德時代4C麒麟電池等。
尤其在2024年5月,問界系列銷量破新高,M5、M7、M9銷量表現亮眼,分別為5583輛、10181輛和16462輛。除了M9於2024年2月開始交付,2024年4月和5月問界分別釋出了新M5和新M7後驅智駕版。
由於問界最初透過華為門店展出,加之華為又提供問界智駕主要賣點,大多消費者將問界和華為繫結在一起,但實際上,問界汽車由華為和賽力斯雙方合作推出。
從分工來看,賽力斯負責整車產品的研發、智造、交付服務等整個生命週期用車體驗,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開發和渠道銷售;華為高度賦能,與賽力斯進行聯合質量控制和聯合營銷。
賽力斯產品結構中,問界佔大頭。據賽力斯2024年5月產銷快報顯示,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4130輛,其中賽力斯汽車(問界)有32202輛,佔94.3%。
除了問界,賽力斯自身還有四個真正屬於智慧電動車的品牌,包括在國內銷售的藍電和瑞馳,以及國外銷售的SERES和DFSK,但都還未打出自己的影響力。
以藍電為例,2024年5月藍電品牌銷量僅1705輛,在過去一年內,藍電月銷量最高不超過5500輛。
當問界銷量起飛時,賽力斯的市值也乘著華為“遙遙領先”的東風登頂。
銷量直接帶動營收和淨利潤增長,這體現在業績上,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358.42億元,同比增長5.09%,同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4.50億元。
近四年的淨利潤虧損後,賽力斯在2024年一季度首次迎來盈利,營業收入265.61億元,同比增長421.76%,歸母淨利潤達2.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8.45億元。
賽力斯方面向《財經》透露,一季度公司單車毛利率也不斷提升,已經超過理想20.6%,達到21.5%。


至於股價,已經從2020年10月的9元左右,最高漲到了今年3月的106元。

和巨頭合作,賽力斯不是第一次
和大佬合作,賽力斯並不是第一次,過去是東風小康,如今是問界。
賽力斯最初是一家小零部件廠,1986年,張興海在重慶沙坪壩區巴縣成立了鳳凰電器彈簧廠,主營摩托車及減震器,資產不足30萬元。
從摩托車及零部件正式轉向汽車是2003年。發展壯大的彈簧廠更名為渝安集團,正遇上東風集團重新選擇合作伙伴,於是雙方合資成立“東風渝安車輛有限公司”,主營微型客貨兩用車,是當時央企和民企融合的典型案例。
後來渝安集團更名為重慶小康,合資車企變成了東風小康,主要生產微型客貨兩用車。2005年第一輛東風小康上市,到2009年,東風小康年產銷已經達到20萬輛,成為中國微車行業前三強,市場佔有率超過10%。
2016年,小康股份成功登陸上交所,股票程式碼601127。同一年,小康開始全面轉型新能源,開啟它的第三次創業,並且選擇留洋鍍金,在美國矽谷成立新能源汽車事業部做研發。《財經》瞭解到,在美國期間,賽力斯團隊買下美國悍馬工廠,挖了不少特斯拉的技術人員共同開發核心三電技術。
但除了依附東風打造的東風小康、東風風光等車型為人所知,小康股份自身依然是一個“小透明”。2017年至2020年,小康股份營業收入持續下滑,淨利潤也從11.01億元迅速跌至-22.34億元。
承壓的小康股份創始人張興海急尋脫困方式,餘承東來了。
此時的華為,正遭受包括美國在內多個國家的晶片制裁,手機銷量也不斷下滑,轉型汽車又難有廠商願意合作。車企們害怕既失去了主導權,又被扣上“出賣靈魂”的帽子。
賽力斯雖然早已佈局新能源領域,但一直默默無聞,加之小康股份營收持續下滑,2017年至2020年淨利潤從11.01億元迅速跌至-22.34億元。選擇與華為合作是想為自身新能源轉型按下加速鍵,也是一條曾經走過並且成功的路。
2021年4月,在重慶市政府的見證下,小康和華為簽署了有關賽力斯新能源汽車專案的合作協議。
2022年,問界M5、問界M7、M5純電版三款新能源汽車先後上市並交付,這一年,AITO問界系列全年銷量超過7.5萬輛,成為國內增長最快的新能源品牌之一。
這僅僅是開始。2023年全年,問界銷量為10.4萬輛。也是在這一年,小康將上市名稱“小康股份”簡稱變為“賽力斯”,股票程式碼不變,公司名稱也相應改為“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是華為代工廠嗎?
和華為合作以來,賽力斯不斷被質疑成為華為的“代工廠”。對此,餘承東否認稱:“實際上雙方是聯合研發。”
賽力斯也在多種場合強調,自己不是代工廠,也不做代工廠,每賣出一輛車,收入歸賽力斯所有,華為提取相應的服務費。
賽力斯在過去和華為合作的幾年時間內,研發投入不斷增加,2021年至2023年,從19.49億元提升至44.38億元。

44億元的研發投入,相較於其他新勢力來說並不算多。2023年,蔚來研發投入134.31億元,理想投入105.86億元,小鵬52.77億元。
賽力斯研發了什麼?成果主要體現在“一臺三廠”,一個業裡唯一能相容三種動力形式的魔方平臺,和三座生產問界三款車型的智慧工廠。
據賽力斯官方介紹,魔方平臺是行業裡唯一能夠相容三種動力形式的平臺,包括超增、純電、超混——作為對比,現有理想汽車LEEA架構支援超增、純電,吉利和沃爾沃SEA浩瀚平臺僅支援純電。在車型相容性方面,魔方平臺支援從B級到D級的車型,覆蓋轎車、SUV和MPV多個類別。
賽力斯擁有的三座智慧工廠均位於重慶,分別是生產問界M5的兩江工廠、生產M7的鳳凰工廠以及生產M9的兩江新工廠。其中,超級工廠擁有鎖模力9000T的一體化壓鑄技術,可以將高度整合零件,減少焊接點,提高車輛的剛度、強度和安全性等。
目前來看,賽力斯自研技術集中在平臺和工廠生產方面。《財經》瞭解到,問界銷量登頂後,賽力斯還希望打出自己的科技和豪華牌。
研發費用持續上升的同時,銷售費用也在增加。2021年至2023年,賽力斯的銷售費用從12.8億元迅速增至54.65億元,費率已經高達15.25%。
對於佔比較高的銷售費率,賽力斯曾在財報中進行說明,2022年中報:“主要系高階新能源汽車廣宣費用、銷售服務費等增加所致”,2022年報:“透過與合作伙伴的深度戰略合作,公司以行業水平的銷售費用率,獲得極為優質的線上線下渠道、廣宣等全面銷售資源”。
賽力斯試圖在這場合作中乘風而起,現在市值和毛利率都達到目的,接下來是如何保持的問題。一方面是要向海外佈局,另一方面是打造自己的品牌。
2023年報中,賽力斯對銷售費用變動的說明增加了“海外市場推廣投入”一項。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中,賽力斯稱問界已經進入歐洲、中東、美洲、非洲全球多個國家,完成海外市場初期佈局;公司累計出口汽車超50萬輛。
2023年3月,賽力斯推出全新新能源汽車品牌——藍電,首款車型藍電E5搭載比亞迪弗迪動力系統和HUAWEI Hicar3.0,售價為9.98萬元至11.98萬元。
不過,藍電目前的銷量依然難以與問界相提並論,2024年5月藍電品牌銷量僅1705輛,在過去一年內,藍電月銷量最高不超過5500輛。
如果離開了華為,賽力斯還會是市值第一的新勢力嗎?
外界總是這麼懷疑,賽力斯自己肯定也會焦慮。但問題的關鍵是,一切沒有如果——賽力斯已經和華為深度繫結和融合,在肉眼可見的未來,這個繫結只會繼續加深。
因此,相比反覆追問懷疑,做好眼下的交付、做好接下來的每一款車,是賽力斯現階段唯一重要的事。

責編 | 要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