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萌醫生|來源:萌爸說育兒(ID:doctor_men)
這段時間,相信大家都被 11 個「小砂糖橘」🍊勇闖哈爾濱的影片刷屏了~

11 個穿著亮眼的橘色外套的娃,拉著比自己還大的橘色行李箱,跟著 3 位幼兒園老師到東北研學,不遠千里從廣西南寧奔赴哈爾濱,於是,「3 個沃柑帶著 11 個小砂糖橘」,在這個冬天🔥火遍全網 ~

這個冬天同樣出圈的頂流——討好型選手「爾濱」,更是充分發揮了熱情好客的精神,不僅全程有官方保駕護航,哈爾濱網友們也自發開啟了「雲看娃」模式,簡直和我一樣,哈哈~明知道是 11 個橘子,但每次還是想數一數😅:
「請家長們放心,一個都不會少!」
「這要是丟一個,東北的雪都得被過篩 1 遍!」
「但凡丟了一個砂糖橘,東北虎都要被拉去做胃鏡😀」

不過,由於這群「小沙糖橘」最小的三歲半,最大的也不過六歲,很多人,尤其是很多粑粑麻麻們也好奇,這些娃的家長們怎麼放心他們到這麼遠的地方遊學呢?
對於這個問題,萌醫生想起很多年前看到的一段文字,有點雞湯,但也確實很煽情: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一直堅信,你看過山川河流,看過星辰大海、你就不會害怕眼前的小土坡。」
現在,也有廣西小沙糖橘的家長髮聲:
「幼兒園並非貴族幼兒園,其辦學理念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並且這個遊學是學校的傳統保留專案,2017、2018 年都組織學生到冰雪大世界看雪雕,😷期間沒去,這次去了一下就火了。」
PS:這裡說一下,萌醫生其實不完全認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一理念,在我看來,萬卷書和萬里路,同樣重要。
的確,對於這 11 個「小沙糖橘」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難得的冰雪探險,更有可能成為他們人生中少有的珍貴財富。
因此,很多家長也「心動了」,紛紛動了想讓娃也去遊學/研學的心:
-
為啥我們家娃上的幼兒園沒有這種遊學活動?哪裡有報遊學的啊?
-
如果自己平時帶娃旅遊想做成遊學,該怎麼規劃準備?
-
有沒有什麼靠譜的遊學機構推薦?
的確,這幾年來,遊學/研學教育慢慢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教育部等 11 部門更是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其中提出了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

那麼,遊學/研學,對孩子來說,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它跟平時我們帶娃旅遊又有哪些區別呢?家長自己能不能帶娃遊學?選擇遊學機構又得注意什麼呢?
這些問題,萌醫生今天一次性跟大家說清楚~
遊學/研學or旅遊?
遊學 & 研學 & 旅遊傻傻分不清楚?
2023,主打就是一個「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小孩子們也總算是能「神獸出籠」了,於是,針對娃的親子游、遊學遊、研學遊、微留學……讓家長們眼花繚亂。
很多人表示,遊學跟研學是一個東西嗎?這跟平時的旅遊、以前的夏令營,到底有什麼區別?
先來回答前一個問題。
實際上,不論是遊學還是研學,在英文中都叫 Study Tour,只不過,咱們的漢語博大精深,Study Tour 又被解讀出了「遊學」和「研學」兩個版本,最常見的解釋是,遊學就是玩為主,玩中學;研學則是學術為主,直奔主題,基本可以捨棄遊玩部分。
不過,由於研學旅行被寫進了公立學校的計劃,是近些年國內教育體系內常用的稱呼,所以顯得更具教育性。
但本質上,遊學和研學只是「韓梅梅和李雷」一樣的稱呼,都是將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結合的一種旅行方式。(為了方便下面咱們統稱為遊學)
另外,雖然遊學是近年突然爆火的,但遊學其實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
在古代,走出課堂的教育活動被稱為「遊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教學方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遊學就開始盛行,比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就已有了遊學之旅。
在那個交通不暢、資訊閉塞的年代,遊學就是透過雲遊天下、拜訪各地名士,或拜於其門下或當面請教不解難題,用學到的知識遊說諸侯,謀取官職。
比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大教育家也曾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教育學生,他們一邊寄情于山水,一邊拜師訪友,在「遊」與「學」之中實踐著「行知合一」,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這也就是中國傳統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
像咱們熟知的司馬遷、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蘇軾等等文人墨客,都有著豐富的遊學經歷,於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由最早的周遊,到壯遊,逐步演化成為了今天的研學遊。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遊學跟旅遊有什麼區別?
國家旅遊局 2016 年釋出的《研學旅行服務規範》中將「研學旅行」定義為:
以中小學生為主體物件,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託旅遊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遊活動。
可以看出,比起普通的旅遊,遊學比旅遊多了兩個字「教育」
。
遊學不是走馬觀花、打卡拍照式或是以吃喝玩樂為主要目的的旅遊,而是突出一個「學」字,它和普通旅遊最大的區別就是其中蘊含的教育性和實踐性,讓孩子走出校園,把景區、研學基地作為一個沒有圍牆的大教室,透過沉浸式體驗,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科學探究,一邊遊玩一邊探索一邊學習。
就像 2023 年裡,我帶著兩個崽也玩了不下 10 個城市,往南到過廣西、往北到過大連。明年 9 月因為小糰子要上一年級了,想著以後請假不方便,我和糰子媽已經在計劃著明年帶團子、圓子去哪裡旅遊了(暫定了一個西安及周邊,倆娃想去看壺口瀑布,還膽子大的想去爬華山,嚇得我一身冷汗,哈哈~)
但是,這只是單純的旅遊,帶著孩子看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人文景觀,以及各種有趣的樂園、公園,並不涉及到學習。這些,就是純粹的遊玩~
當然,今年寒假這個新聞對我其實也很有觸動,我現在也在計劃中明年暑期遊學的事情了……晚點如果成行了,回來和大家說說體驗吧再。
孩子游學,能收穫什麼?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孩子游學,首先當然能收穫一片片的好風光啦~
這個風光,指的可不是美麗的景色那麼簡單。
外面的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是未知和新鮮的,在遊學的過程中孩子可以接觸到很多新的事物,可以學到書本中沒有的新知識,遊學也是增強孩子見識見聞的一個好法子。
其次呢,現在大多數孩子的知識都是來源於書本/網路,孩子都沒有切實體驗過,實踐經驗很少。
而遊學會讓孩子親身去體驗和感受大自然中、社會中、集體中的各種事物,去領略各個地方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使書本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真實感受,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
另外,遊學是增強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好機會。在外面不像在家裡面什麼都有,而且在旅行中孩子與家長、孩子與孩子之間是互幫互助的,對孩子的獨立能力和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都有幫助。
遊學專案怎麼選?
在說怎麼選遊學團前,咱們先來說說,家長能不能帶孩子邊遊邊學?
我的答案是,當然能❗
但是,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這個「能」是有前提的,一是需要看家長的時間和知識儲備,二是要看娃的接受程度。
首先,只有帶娃旅遊過的人,才知道原來吃喝玩樂也能如此辛苦,我相信這一點,各位老母親、老父親應該深有體會吧😂😂😂

哪怕只是帶著娃吃喝玩樂、走馬觀花,我們可能就已經用盡了全力,如果還想讓孩子在這趟旅行中「學有所得」,要麼,這就是對於家長的一次考試,要求粑粑麻麻不僅得有足夠的知識儲備。
更重要的是,光是自己是「學霸」也沒用,還得是一個優秀的老師,能用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跟孩子分享知識,將探索的活動自然地植入旅行中;要麼,就得有充足的時間,提前做足了功課,自己親歷親為給娃定製一套「遊學企劃」。
那麼,這兩點對於帶娃出行本就疲憊的、平時還得工作的家長來說,都不是容易完成的事情。
並且,咱也得看孩子的接受程度。
其實對於大點的孩子來說,他們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能很好地吸收知識,甚至還能放手讓他們自己制定遊學計劃,在旅途中自己探索。
但對於年紀尚小的娃來說,咱們父母自己使出全身解數,娃可能也完全沒興趣,聽不懂,比如帶著孩子去南京博物館的時候,我和倆娃講那些文物和歷史故事,小糰子能聽懂一些,但是我家小圓子……😂😂😂沒辦法,實在是年齡太小了,所以出去旅遊,只要看到丫頭開心,我也會覺得一樣開心~哈哈~
那麼,還有很多家長問:咋挑選靠譜的遊學專案,具體要看哪些方面?下面咱們詳細說說這個問題。
1 遊學「遊」哪裡?
與走馬觀花的旅行團不同,遊學專案的點位選擇是一場遊學中的重點。一般來說,一個專業的研學團隊,都會給到家長們詳細的路線點點陣圖。
那麼,遊學「遊」哪裡?「遊」什麼路線?很多人都會覺得,當然得是一些厲害的地方呀!
比如清華北大這種名校,各地的博物館、各種研究所、科技園……
實際上,這些都屬於遊學中的「網紅打卡點」,很容易踩雷,經常名校進不去(雖然目前諸多高校已開放參觀,但並未面向一些商業性的遊學專案開放)、景點人擠人、孩子嫌博物院太無聊等等情況,最終又變成僅僅拍照打卡走馬觀花的遊玩,主打一個「來過」。
而既然是遊學,那必須是好玩的。

我個人認為,無論被貼了多少「研學」和「人文」的標籤,都不是讓孩子的旅程變得枯燥無味的理由。所以,也得看是否安排了適合孩子、對孩子來說足夠「好玩”的專案。
其次,還得看時間和行程安排,就拿熱門遊學地「敦煌」來說,如果遊學時間是「4 天 3 晚」這種短時間出行,行程安排上卻要打卡敦煌每個景點,那麼大機率都會是浮於表面的參觀,沒有更深入的探索,完全可以說是「特種兵式旅遊」。
也就是說,優質的遊學首先不能行程太滿。不會一味的追求量,雨露均霑,結果必然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
特別是人文類的遊學,不求圖多,而應求精,有能滿足孩子探究性學習的深度挖掘的專案。
比如說,敦煌研究院的莫高學堂研學,基本只圍繞莫高窟、玉門關和榆林窟,深度體驗莫高窟的石窟文化和燦爛藝術,讓孩子瞭解何為敦煌,敦煌究竟承擔著什麼,莫高窟為何而來,又為何能夠流轉千年,它究竟在吟唱什麼。
另外,我們在選擇地點和路線的同時,也需要考察該團隊是否有完備的後勤保障,住在哪?吃什麼?在一等程度上也決定了它的服務品質。
2 遊學跟誰「學」?
遊學的團隊人員,也就是老師很重要,畢竟面對的是孩子而不是成年人,再加上一些遊學的專業性都很強,需要老師有廣博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吸引和引導孩子。

另外,師生比也很重要。
如果是十幾二十個孩子圍著一個老師,跟團遊一樣❌最好不要考慮。
一是安全問題,在外出行,一個老師很難顧得過來這麼多孩子,二是孩子也很難學的好,能跟上老師就不錯了,更別提聽清講解或是互動提問了。
所以,我們儘量選師生比 1:5 甚至 1:3 左右,小而美的專案,這樣孩子的需求可以更好地被照顧,而且通常這樣的專案也會有隨行隊醫,安全更有保障。
3 遊學怎麼「學」?
遊學「學」什麼?怎麼「學」?這恐怕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
因此,許多家長在乎的,我的孩子能學到多少,能記住多少,但實際上,知識是死的,能力是活的,一個優質的遊學專案的核心,在於其探究性,也就是是否能培養孩子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遊學團隊為孩子設計的探究性任務更加重要。
最後,我們也要評估一下游學營的參營價格。

一般來說,相比於同類旅行團,遊學營的參營價格要高出 30%~50% 左右,有些甚至更高。這些費用主要用於專家授課費、遊學場租費、遊學物料費等。
如果遊學營打出比同類旅行團還低的價格,那麼基本可以確定不靠譜哦~
沒有家長陪的遊學,還需要注意什麼?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如果沒有家長陪,孩子單獨跟老師和別的小朋友出去遊學,我們還需要注意什麼?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實際上四個字就能總結——雙向奔赴。首先家長得確保機構是否安全可靠,同時也得確認自家的娃是否適合。
1
孩子在外的安全問題
家長最為關注的一點就是孩子的安全。
如果是教育部門、學校等官方機構組織的,那可以比較放心的衝;如果不是,可以多諮詢一些機構,比如向身邊的親戚朋友諮詢合作過的機構,這樣比較靠譜,也可以關注一些公益的研學活動,還可以提前在網上做一些功課,從大方向上,我們需要看看:
-
和學校、企業的合作情況?
-
是否有自己的營地?如有,是否為示範級營地?
-
團隊成員中是否有從業經歷豐富的專業人員?……
瞭解這些情況,我們大概可以瞭解到這家機構的實力。
如果一個機構常和學校、企業合作,或是聯合多部門,例如社群、文旅部門、團市委等組織,密切合作,並且有示範營地,那麼說明至少他們進了學校、政府的白名單,我們可以比較放心。
小細節上,還要看組織機構的一些具體的安全工作有沒有到位:
-
孩子是否有統一的醒目的服裝(方便辨認);
-
一個帶隊老師管理幾個孩子(一定要具體到幾個孩子);
-
遊學路線行程是否經過了多次踩點、提前進行風險評估,保障線路安全;
-
是否全程都有專業戶外領隊、隨行醫療急救包,一些對孩子來說有風險有難度的專案比如雨林徒步是否為小齡團配備安全員;
-
是否有專業戶外運動旅遊意外保險。
2
孩子自身是否適合
這個適合,是多方面的,比如孩子現階段的年齡、知識儲備、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自理能力等。
如果孩子還小,研學經驗不多,不建議選擇時間太長的遊學,先選 3-5 天短期的試試再說。
同時,考慮到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認知差距,儘量選擇年齡細分的團。
比如,有的遊學專案年齡放得寬,接受 4-14 週歲的孩子報名,有的則分得細, 比如 4-6歲、6-8 歲、8-10 歲、10-14 歲這樣分。
那麼,顯然,後者對於孩子更加友好。因為年齡跨度大的專案,很難照顧到每個孩子的需求,而年齡相近的孩子,更有利於老師定製更易於他們理解的內容。
其次,粑粑麻麻還得自評一下娃的自理能力,畢竟出行在外對孩子的考驗不小,能否按時按點集合、洗漱睡覺起床、能否跟別的小朋友友好相處,這些都是需要家長評估的。
最後,當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興趣啦~
微信改版,做到以下三步
★星標★點一點,我們每天見!

關鍵詞
糰子
研學旅行
讓孩子
學校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