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關稅戰性質更惡劣

本文是圓方的第1148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4月18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佈了其對中國在海運、物流和造船領域所謂的“不合理做法”的“301調查”結果。
這個的所謂的301調查,其實從去年就有相關的傳聞,今年2月份就開始“徵求公眾意見”。
包括前一段炒的比較熱的“李嘉誠賣港口”的事,也跟這個事是緊密分不開的。
但是炒作歸炒作,調查歸調查,當美國真的把這個“莫須有”的帽子扣在中國身上,並付諸實施的時候,其對於全球貿易觀念的衝擊,還是挺大的。

具體大概是什麼樣的條款呢?
根據USTR最新政策,相關限制措施將分兩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前180天的適用費用將定為0美元。在第一階段180天后:中國船東和運營商的掛靠美國港口按USD50/淨噸計算,並在接下來的三年內逐步增加。
對中國船東和運營商(vessel owners and operators of China)徵收費用,逐年增加,每艘船每年最多收費五次。具體為:
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對抵達船舶徵收每淨噸50美元費用;
自2026年4月17日起,對抵達船舶徵收每淨噸 80 美元費用;
自2027年4月17日起,對抵達船舶徵收每淨噸110美元費用;
自2028年4月17日起,對抵達船舶徵收每淨噸140美元費用。
對中國建造的船舶(Chinese-built ships)徵收費用,逐年增加,每艘船每年最多收費五次。非中資船東如在美國訂購及接收同規格或更大的船舶,特定船費用可豁免三年。需要支付的費用為以下兩種計費方式較高者:
(1) 按淨噸位計費
(2) 按集裝箱數量計費
第二階段
3年後(2028年4月17日)正式生效
在LNG運輸船領域,USTR的政策將從三年後開始,限制透過外國船舶運輸LNG,逐步提高使用美國建造船舶運輸出口LNG的比例。根據公告檔案顯示,若無法滿足要求,LNG專案可能被取消出口許可。
02
按照美國的說法,美國之所以出臺這樣的政策是為了振興美國造船業。相關美國官員說:"中國造船業迅速崛起,而美國的造船能力卻在衰退。必須迅速採取行動。"
但是,這有可能變為現實嗎?
今天的美國,僅佔全球造船量的0.1%,而中國的造船規模超過了其他國家的總和。
而這樣一個重工業想要復興的產業週期,是以10年為單位的。哪怕再樂觀的美國人,估計都不會認為用5年時間就可以擊垮中國造船業,讓美國造船業崛起。
同時即便中國造船業份額有所下降,能夠搶走中國市場的大概也是韓國或日本的造船業,輪也不會輪到美國。所以美國出臺這樣的“歧視性定價策略”其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圓方認為,美國的真實目的是為了“試探”。試探把這些全球化公共資源,“差異化”“歧視性”定價,全球以及市場的反饋。試探美國濫用“長臂管轄”各國的容忍度。
03
而這一試探行為大概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國重構全球治理體系的系統性動作。根據USTR公佈的分階段措施,就可以看出來其政策設計暗含多重戰略意圖:
首先,這是美國構建"規則霸權"的戰術測試。
透過在全球航運領域率先建立"美標船優先"的歧視性規則,美國正試圖將經濟競爭轉化為制度競爭。
是將產業標準與美元結算、航運規則深度捆綁。這種漸進式規則滲透若獲預設,可能形成"溫水煮青蛙"效應——未來在金融結算(SWIFT)、資料跨境(CLOUD法案)等領域複製相同模式,逐步將中國擠出全球公共產品體系。
其次,這是全球治理體系"武器化"的壓力測試。
美國刻意設定180天零費率的政策緩衝期,實則觀察各國航運企業的航線調整彈性。
如果這種方式有效,美國可能不會僅止步於此。而是會變本加厲去做類似的動作。
比如在金融領域或者美國所掌握的全球其他公共產品的領域複製該模式。
更深層的,這是單極秩序向多極秩序過渡期的控制力測試。
美國造船業僅佔全球0.1%份額,卻敢對掌控70%商船產能的中國實施制裁,本質上是對其"長臂管轄"效力的賭博。
這種試探背後隱藏著三重算計:測試盟友體系忠誠度(如日韓是否跟進)、測試發展中國家戰略定力(如東南亞港口是否配合)、測試中國企業合規成本承受閾值。
04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試探正在形成"制度模仿"的惡性迴圈。美國在造船領域的破壞規則如果成功,可能刺激歐盟在碳關稅、日本在半導體材料出口等領域效仿,最終形成"規則割據"的新冷戰格局。
屆時,全球化可能退化為區域化,WTO爭端解決機制將徹底失效,全球經濟增長率或因此長期被持續拉低。
面對這種試探,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任何公共產品的"美國化"定價都是全球治理的毒藥。
唯有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加快全球化治理體系改革,推動WTO爭端機制現代化,才能避免人類再次墮入"以鄰為壑"的黑暗森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