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逆轉一萬倍,中國現在=230個美國? 2025-04-23 01:51 最華人 作者:林間草木深 來源: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 美國造“大傢伙”的能力越來越堪憂了,不光有波折不斷波音,還有人造工業產品中“最大的大傢伙”——船。 雖然美國跑遍全球的航母依然威風,但最近的一個新聞,毫無疑問暴露了美國在造船空心化上的一敗塗地。 為了扶持本國造船業,去年12月,兩黨下了一劑猛藥,在國會推出《美國船舶法案》,提議對在“受關注國家”(就是中國)船廠維修的、懸掛美國船旗的船隻,徵收200%關稅。 如果不是衰落得太厲害,美國政界也開不出這樣極端的藥方。 在二戰及戰後的巔峰期,各大造船廠如同下餃子一樣。直到50年前的1975年,美國造船業還是響噹噹的世界第一。那時的中國,造船量恐怕都趕不上美國的零頭。 而現在,美國民用造船業在全球僅排第19,佔比不足1%,共和、民主兩黨甚至直呼“中國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30倍”。幾十年的時間,形勢逆轉了上萬倍,對比太強烈。 但200%的關稅,真的能讓美國造船業Great Again嗎? 輝煌不再 美國造船業曾經並不是這個苦哈哈的樣子。在二戰中,美國人把造船玩成了下餃子比賽,28小時生產一條排水量上萬噸“自由輪”的紀錄至今仍在。無論“昭和男兒”怎麼“很有精神”,還是敵不過一座座造船廠的轟鳴。 ●二戰期間,美國建立了一批應急船廠以適應戰爭需求。圖片來源:美國陸軍運輸隊官網 但是,為美國全球霸權立下汗馬功勞的造船業,也躲不開去工業化的浪潮。作為典型的重工業,在美國後工業化的程序中逐漸不為人們青睞,和鋼鐵、煤炭等“傻大黑粗”的行業一同逐漸向亞洲轉移。 1975年時,美國還是全球頭號造船強國。如今,中日韓佔據了全球90%以上的民用造船市場,歐美的份額已近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相比之下,歐洲至少還保留了幾個高附加值品類,造的不多但也錢不少掙。 近年來,德國Meyer Werft和法國大西洋船廠還成功交付了多艘大型新型LNG動力豪華遊輪這樣的高技術產品,法國GTT公司的LNG船專用殷瓦鋼、荷蘭阿克蘇諾貝爾的塗料和芬蘭瓦錫蘭公司的動力系統,也還是世界第一流的船用產品。 ●大西洋造船廠的海上風力渦輪機工業基地。圖片來源:Principle Power新聞網 而美國造船業別說這樣的大工程,就連普通的船也造不好。現在,美國造船廠一條3000多TEU(標準集裝箱單位)的普通船,造價比中國船廠24000TEU的巨型船都要高,工期還要長。 照理說,這樣的生產效率早就該完犢子了。但1920年的《瓊斯法案》規定,美國兩個港口之間透過海上運輸的任何貨物,必須使用美國擁有、美國建造、大部分船員是美國公民的船隻。 ●20世紀初期美國船隻上的船員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項法案本意是對當時發展中的美國造船業進行保護,卻在百年後成為整個行業的救命稻草。現在美國船廠接到的少數民用訂單,幾乎都依賴這項法案。 整個航運業也一起跟著倒黴:一個集裝箱從洛杉磯運到夏威夷,成本價格是從洛杉磯到上海的10倍多。夏威夷的物價也隨之水漲船高。 ●夏威夷州火奴魯魯港口的貨運集裝箱 逐漸萎縮的產業導致大量熟練工人的流失,供應商大批破產,產品質量也隨之下降;質量不行,更沒有訂單,人員加速流失,更多供應商破產——由此形成惡性迴圈。 “綜合工業之冠” 造船業投入高昂,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對日益金融化的美國來說,肯定不是一個賺錢的選項。 但民用造船業的徹底衰落,已經影響到了美國的戰略支柱——“一等人”海軍。 2018年,美國最新型“福特”級航母在海上航行時發生軸承過熱情況,被迫返回港口維修。海軍官方直指是製造問題。去年10月,美國海軍又發現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生產的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和2艘攻擊型核潛艇的焊接工作存在明顯質量問題。 ●美國最新型“福特”級航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由此,美國海軍近年來開始把部分艦艇的維護保養外包給韓國船廠,在當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之時,還鼓勵日韓企業收購美國船廠,以此提升造船業水準。 汽車、造船和電子產品這樣供應鏈複雜的民用工業,能支撐上下游大量企業並創造大批就業崗位。對美國兩黨來說,能帶來寶貴的選票。比如韓國造船業,在本國創造了6萬個專業技術崗位,光造船廠僱傭的工人就超過10萬,創造了韓國近10%的GDP。 能支撐如此龐大的供應鏈,是因為現代船舶的體量和複雜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造船業“綜合工業之冠”之名,來得不虛。 舉個例子:去年下水的國產豪華遊輪“愛達·魔都”號,排水量13.55萬噸,立起來快和東方明珠電視塔一樣高,能讓幾千人在船上舒舒服服地吃喝拉撒,相當於將一座城市搬到海上。 造這樣一艘船,需要消耗3.5萬噸基礎鋼材;4000多千米的電纜聯通全船,長度相當於從北京飛到喀什的距離;120千米的通風管道,為每個客房和艙室提供新鮮空氣。 許多在陸地上簡簡單單的事情到了船上都是難題。拿做飯來說,遊輪上度假的幾千人自然要吃好喝好,但廚房裡有很多易燃物,這也需要專門的廠商來供貨。 大型船隻上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一條“愛達·魔都”號,需要230萬個設計工時和1800萬個建造工時,並對接361家一級供應商和上千家二級供應商。 可見,造船業需要的不只是船廠,更是全套供應鏈。 需要各行業共同努力、共同發展▼ 衰落的美國造船業早已沒有進行如此大工程的能力。200%的關稅,無疑是希望用非常手段迫使美國船東的訂單返回本土,Make American Boat Great Again。但現在中美造船業和供應鏈水平已經是天差地別。 中國=230個美國 2024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項指標均為世界第一。而全美國所有船廠手頭的民用訂單加起來,只有23.5萬噸,相當於中國的1/230,且這些單子還都是因為《瓊斯法案》才有的。 不光數量上完全不成比例,技術水平上中國也斷崖式領先。LNG、豪華遊輪和超大型集裝箱船等高難度船舶都已經成為中國船廠的常客:2024年4月,中船集團和卡達能源公司簽署了價值55.8億美元(約合404.8億人民幣)的18艘大型LNG船訂單,直接重新整理了全球單筆造船訂單記錄。 反觀美國,《獨立宣言》誕生地費城的費城造船廠,在二戰中生產過多級戰列艦,現在卻連連推遲本國船東訂單。一是生產能力實在不行;二是反正還有《瓊斯法案》,倒也餓不死。如今,這座船廠已經被韓國韓華集團收購。 中國造船“霸榜”的背後,是完整的工業體系。 2024年,中國造船業消耗了約1500萬噸鋼,僅相當於中國鋼鐵產量的零頭。但全球鋼鐵年產量能超過這個數字的國家(地區),也不過十幾個。同時,哈工程、上海交大等學校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也已經位列世界頂尖。各大院校還在源源不斷培養機械、能動等行業的人才。 與造船業的繁榮同步的是中國航運業的快速增長。 航運業是全球化的重要支柱。對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東亞國家而言,工業製成品的外運和大宗商品的進口,都需要強勁航運業的支援。上世紀以來,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的海運業也隨著本地工業化的程序逐漸壯大,誕生出韓進、三井商船和長榮等一批巨頭。 目前全球最大的海運商是丹麥的馬士基、瑞士的地中海航運,依然屬於歐洲。不過在2024年,中國超越日本,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船東國;中國遠洋海運公司也已經成為世界前幾大海運商(按集裝箱數計)。 ●停靠在港口的貨船。圖片來源:cosco官網 而美國航運業,還在為《瓊斯法案》苦惱:為了符合法案要求,船東只好把40歲的老船再修一修,繼續用。至於在本國船廠再訂兩條?天知道什麼時候能造好,畢竟海軍這樣的大客戶的單子,都已經一拖再拖了。 目前,美國的200%修船關稅還未形成法案,但即使真通過了,對中國造船業的影響也相對有限。 造船業“綜合工業之冠”的背後,是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無論是二戰時的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21世紀初的韓國還是現在的中國,登上造船業巔峰的背後,都是一個工業強國的崛起。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最華人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