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響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最開始的由頭是:這位媽媽正愁兒子不願意跟家裡面所有人說話,想要大冰給點幫助。
在父母看來,孩子目前表現出厭學、叛逆的一面,是被溺愛而不知感恩、懶惰不能自理。
但就在這短短15分鐘內,大冰和觀眾們,都聽得極為揪心。
但恰恰是這些做法,造成了孩子懶惰、抑鬱、不願意溝通的局面。
當今青少年抑鬱的發病率逐年攀升,調查裡很多中高等院校,學生抑鬱率高達40%。
今天,我想和大家展開聊聊這裡面,3個最常見、也是很普遍的的育兒誤區。
這場連線中,家長最頻繁提到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太懶了”。
孩子爸爸到後面越說越著急,甚至斷言孩子長大後沒法獨立生存。
“懶小孩”似乎是很多家長都頭疼的一個問題,因為他們對此有很多的擔心和焦慮,比如——
小孩懶,就意味著當父母的要擔心孩子能不能照顧好自己,以後能不能做好工作;
小孩懶,就意味著父母很受挫:我們每天起早貪黑經營餐飲店,怎麼孩子就這麼不能夠體諒大人的苦呢?
父母直接說出了原因——奶奶溺愛他,搶著把所有事情都幹完了。
如果一個小孩要做的家務被家裡其他人代勞了,他無事可做,沒有辦法“不懶”。
平常都是奶奶洗碗,某天大人們看孩子不順眼時,就可以斥責孩子說:你連碗都不洗,你真是個懶小孩。
往往這後面還會補一句:我照顧你吃的穿的,只需要你學習,但你看自己學習也沒搞好……
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學業重,應該把每一分鐘都用在刀刃上。
所以,直播間的這位父親貌似在說奶奶溺愛孩子,但觀眾能從語氣裡感受到,他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好。
他認為真正的不好是:為孩子付出了這麼多,孩子還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要廢了。
一些父母需要培養出「懶小孩」,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一門心思學習,滿足父母的期待。
大冰老師在這位父親說溺愛的時候打斷了他,一針見血指出:
真正意義上的愛是“不說重話、不訓斥、不在孩子身上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大冰在連線的過程中,一直強調讓家長去查下青少年抑鬱的嚴重性。
很多孩子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早早就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沒有太多價值感。
如果所有價值和意義都只有“學習”、“勤奮”這些評價標準,孩子很難在其他地方長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力,那他們只能抑鬱了。
在這場連線中,除了挑剔孩子懶惰外,媽媽也花了很多時間數落孩子的其他「毛病」——
這讓我聯想到了自己在多個醫院兒童精神科遇到的經歷,很多帶小孩來看的家長,敘事風格跟上面極其相似:
他們太在乎發生了什麼事,而不在乎孩子究竟有什麼感受和情緒。
家長綿綿不斷地跟醫生重複,自己和孩子有激烈衝突——
醫生想問孩子時,看到孩子不說話,父母趕緊插嘴、迫不及待地用一個又一個例子說服醫生:
家長看到的是具體事情:孩子做的不對,孩子不應該這樣做;
而他們很少能看到:小孩到底怎麼了?為什麼要這樣做?
小孩子容易語言頂撞、不知輕重,是因為他們正處於生理發育和認知發展的過程,還不夠成熟。
比如說,有的小孩會因為天氣熱、但父母不給開空調,就賭氣把棉被一張張蓋自己身上,把自己捂得發燒來。
而是他們缺乏能力去分辨自己的情緒,也沒學會用好的方法來控制和表達情緒。
如果父母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背後的情緒,特別是憤怒、內疚、恐懼、無助,孩子無法知道怎麼做才是好的。
精神分析家比昂有一個很著名的“容器理論”,意思是孩子難以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因此養育者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幫助孩子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看到、接納這些感受和情緒。
例如小孩跑著跑著撞到桌角了,疼了就會哭,然後他直接的應對方式是拿玩具摔打桌角。
養育者要幫助孩子看到,撞到之後的感覺是痛,哭和摔打的背後是憤怒。
那麼孩子就會知道憤怒原來在體內“長這樣”,它會在我疼痛的時候冒出來。
當他知道自己的感受時,父母才有辦法告訴他,好的應對方法不是破壞,而是搓一下傷口,以後小心點繞著走。
由於家人一致看到的是孩子做地不對的事,孩子沒有辦法訴說自己的委屈和憤怒,他只能選擇用「拒絕交流」的方式表達抗議。
如果孩子熟練地使用這種撤退和孤立的方式,會有兩個直接結果:
大量研究表明,這種不良的情緒調節模式和不安全的親子依戀,與青少年抑鬱成正相關。
本該向外釋放的攻擊性被壓抑,變成了轉向自己的攻擊,孩子會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嚴重的還會傷害自己的身體。
很多時候,家長找專家是想立竿見影地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或許是治標不治本。
所以,在跟孩子的衝突中,重要的不是在具體事項上分對錯,而是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給予小孩瞭解自己的機會,以及更重要的,給予父母瞭解孩子的機會。
在媽媽的訴說中,雖然她最能感受到孩子的委屈,但依然傾向於認為:
孩子跟爺爺奶奶起衝突了,無論如何孩子也是要道歉的。
孩子正處在形成自我認知、自我評價的重要階段中,長輩們的這種觀念會讓他痛苦地發現:因為對方是長輩,他們做什麼都是對的。
小孩很難分清楚這兩者的區別,長期以往,他們就會將現實與思維混淆。
而抑鬱症的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一個人穩定地對自己持有負面評價:
這種自我評價不一定不是真實的,更可能來自於自己的思維。
但這種自我攻擊的思維,或許就來自於過往無數個不得不認錯的時刻。
這樣他既不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也不會陷入自大、自戀的這一個極端。
允許孩子能夠向成年人攻擊,不僅能幫助他釋放負面情緒,同時也在讓他看到,父母不總是對的。
少年成名的作家蔣方舟曾經在節目《圓桌派》裡,分享過她在家裡面的地位:
家裡更加承認的是誰對家裡的貢獻更多,所以早早就成名的蔣方舟會在門上寫一個財富龍虎榜:第一名是她,後面才是爸媽。
這對父母有多大的心,才能夠接受自己辛苦工作,但還是被12歲的小孩比下去的?
是因為蔣父母比較開明,有的家長不僅把孩子賺的錢拿過來管,還美其名曰:你之所以這麼有錢,是父母給你創造了條件……
或許一個讓孩子能夠跟長輩掰掰手腕的方式是:允許孩子理直氣壯地說自己的道理,做與我們認知所不一樣的事情。
如果孩子早年在家庭就體驗過這些好和壞的時刻,那麼他就會發現:
當他對自己的對與錯,能力與侷限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時,就能培養出他們對於自己“基本是好的”自我認識。
如此,孩子會有比較健康的自尊,而不是一直陷入到“我不好”、“我不對”的自我攻擊中。
懶、叛逆、厭學這些現象,經常容易被家長視為是孩子自身的行為問題。
這個時候,父母是把自己看做高於孩子的位置,把他們的行為按照自己的標準,簡單粗暴地定義為好或者壞。
以一種傾聽的心態,從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出發,用心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的需要;
以一種平等的心態,能包容、引導孩子的不足,也承認孩子也有比自己做得好的地方;
或許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親子對抗,也會減少孩子的自我攻擊。
其實,每個孩子都天然擁有健康成長的願望,並不比父母想象的要弱;
當孩子感覺到「安全港灣」的存在時,才會擁有前行和改變的勇氣,把自己的生命力充分地活出來。
曾奇峰老師說過一句話:精神分析可以是育兒學、關係學、人格鑑賞學,也是最能深度探索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工具。
從這個角度來說, 精神分析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而是每個人都應該瞭解的,通向積攢內在力量、真實面對自己和他人的一條路。
推薦閱讀
曾奇峰著作:
《曾奇峰的心理課》
《幻想即現實》
《你不知道的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的精神分析課
你可以成為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廣告)
作者:黎響,資深心理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擅長人際關係、家庭系統、職場等議題,個人公眾號:黎響David。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