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可以心安理得地虛偽、勢利?

“生意就是生意,不要談道德”也有可能只是想掩蓋“低道德優勢”:道德感會是獲得世俗成功的負擔。
低道德優勢:為什麼很多人可以心安理得地虛偽、勢利?
來源/學術那些事兒
生意歸生意,情義歸情義,這是每個球迷都熟悉的一套邏輯。類似的說法還有,“這就是商業考量,不要用愛國/道德……綁架”。
據“高深”的理論說,進入現代世界後,每個領域都獨立、自律了。政治有一套邏輯,商業另有一套邏輯,並沒有一套整全的大道理貫穿這些領域,每個領域的獨特邏輯就是最終的道理,最高的上訴法庭。
相應地,我們也沒法評價“一個人”怎麼樣,而只能分析作為某某角色的他做得怎麼樣。不同角色可能衝突,比如職場微笑用在私人關係中就是虛偽的表現。但是,每個人都擁有多重角色,在這些角色底下,有一個“真正的”自我不會被觸及,這個自我只在愛情等最私密的場景中出現;“非本真的”各種角色無須也不能拼貼成一個整全的人。
因此,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職場中虛偽、勢利,但私人生活中真誠、豁達。
我缺少慧根,無法理解高深的學問,因此對這些說法往往有樸素的疑惑。
生意為什麼就是生意呢?商業為什麼可以獨立於天理人情、家國大義呢?
市場、商業的運轉是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而商人的逐利傾向、貪婪性情有助於市場的運作、經濟的發展。因此,雖然行為者動機並不高尚,但行為本身卻是可欲的,因為它會帶來好結果,比如有助於提升經濟、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因此,這背後其實是有道理的,不同的道理是相互勾連的。只有在特定的道理體系內,作為其組成部分的“生意就是生意”才有道理。
但這套道理大概只在理論中成立。在現實中,國家還是最基本的競爭單位,從來不存在自由的世界市場,無非自由市場對我有利我就開放,不利了果斷閉關鎖國。那麼,生意的獨立性大概也不是絕對的。
當然,“生意就是生意,不要談道德”也有可能只是想掩蓋“低道德優勢”:道德感會是獲得世俗成功的負擔。這種情況就沒什麼可分析了,只是很簡單的狡辯而已。
這是一本為美好社會理想構建政治地基的探索之作)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