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與文化/唐崇榮

經文:《創世記》2: 8, 15; 3: 7, 21, 23
一、受託治理自然
這些熟悉的經文,述說我們的根源。上帝先造園子,然後造人,這先後的次序表示人的價值高過環境。所以,人對環境應當有“上帝為我們創造了這個世界”的眼光、氣概。今天所有注重環境衛生或居住環境的人,應當先懂得神學,因為上帝把自然給了人,人是受託付去管理自然的。
以上帝託付的使命去管理自然,是文化神學最基本的原則。上帝創造萬有供人享受,人享受萬有的目的就是要榮耀上帝。這種“上帝把文化使命交給人”的神學,我們要建立起來,如果我們沒有用神學去了解文化,搞了大半天文化,結果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方向及文化使命。
上帝造了伊甸園,然後叫亞當、夏娃在裡面“修理看守”;上帝把責任交託給人,而人必須向交託責任的上帝負責。人若不懂得這個神學,就會破壞了自然環境,不但羞辱上帝,還會殺害人,所以人應該尋求與受造之間的正常關係,向創造萬物的主負責任。文化神學的基點就在於此。
二、犯罪已是事實
當然,我們研究文化和神學之間的關係時,不能忽略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犯罪”在歷史上已經成為一個事實。所以,負有保護享受自然的責任,使用創造界一切物質資源的人,因為罪的緣故,已經不懂得怎樣修理、看守,也不懂得怎樣使用。今天人類雖然可以用各種辦法享用上帝所造之物,卻無法達到榮耀上帝、向上帝負責的目的,因為人把榮耀歸給自己。
上帝在自然界裡隱藏許多真理,這些隱藏的真理,正是科學研究的物件。科學的成就是文化成就的一大部分,但科學的知識並沒有增加任何真理,只不過把隱藏的真理挖掘出來,變成公開的知識。所以科學不過是用上帝給人的理性,去找出上帝隱藏於自然界中的真理。
人因為“知道”這些真理,產生因“知”而有的快樂;這快樂不是教導人榮耀自己,而是要人把一切的榮耀歸給上帝。所以,科學的成就是上帝的榮耀,不應當歸功於人。懂得這個道理,才能作科學家;也只有懂得神學,才能作文化使者、哲學家;也只有懂得這樣的神學,才能處理社會問題。
三、用文化神學建立秩序
基督徒應當以“上帝的道高過人”的思想形態去了解人的地位。上帝把看管的使命給亞當、夏娃的時候,他們清楚知道:人被造一定要做一些事。因為沒有人可以不做事而度日:一個不做事的人是不正常的,因為人在工作中可以享受生命。讓人享受生命、享受工作,正是上帝造人的目的之一。這個“做”,照著上帝整個的計劃歸納來看,正是修理看守上帝所給我們的環境。如果我們能從正統的神學、偉大的系統架構裡,看到個人的責任,對上帝、對人、對社會、對國家、對環境、對內心,都有適當的安排、有系統的瞭解,我們的存在價值會早早提高。
許多人只接觸上帝部分的“道”,而沒有把這一點和其他點聯絡起來。我們應把大的與小的、小的與小的、大的與大的、小的與大的之間的關係整個建立起來,成為架構,瞭解個人在整個社會中的身份、責任,及他在上帝、人、物、鬼之間的關係地位、系統、層次。
研究神學就是研究何以上帝之所以為上帝,人之所以為人;上帝、人與萬物,萬物與上帝、人;上帝與人,人與上帝;人與物,物與人;人與鬼,鬼與人;上帝與物,物與上帝的關係。上帝要我們懂得怎樣在天地之間頂天立地,做上帝的代表,在世界上做人。這樣,文化的問題、科學的問題、哲學的問題、藝術的問題,全部都可以在神學的基礎裡,確立真正的方向,建立真正的基礎。
四、耕耘性的社會文化
文化是在人犯罪以後被建立起來,這個文化和原先託付的文化使命,到底有何不同?上帝把文化使命託付給人,但是自從人犯罪後,就沒有辦法正確地完成上帝給我們的文化使命,只能以罪人的身分去處理環境,耕耘田地。“文化”就是把環境中有關生存的一切條件,耕耘成一個合乎理性、合乎價值觀的系統。所以文化就是一種耕耘。
“耕耘”這個字是犯罪以後才產生的,犯罪以前所用的名詞是“修理看守”,犯罪以後所用的名詞才是“耕耘所自出之土”。耶和華把亞當、夏娃趕出去,要他們耕耘所自出之地,所以,人就流汗耕耘,建立了文化社會。人無力“修理看守”,只能“耕耘土地”。人“耕耘”、“流汗”,建造了文化社會。這個創造不是從無變有,而是從亂變成比較不亂(有時候是更亂),把這個世界變來變去,沒有一定的做法可循。每一個朝代都轟轟烈烈地興起,又悽悽淡淡地衰敗;每一個朝代都因偉大的觀念誕生,因現世的失敗倒下。文化就在其間繼續不斷地進行下去。
五、需衣蔽體的社會文化

亞當、夏娃犯罪以後,產生很特殊的情緒——羞恥,這種感受是犯罪之前沒有的,他們變成需要穿衣服的人。因此之故,文化與衣服有很大的關係:服裝是文化重要的一個部分,一個不穿衣服的民族,我們就說他沒有文化。

文化和衣服有關係,這關係正是始於創世記第三章。亞當犯罪以後,感到不穿衣服很羞恥,就把樹葉摘下來編成裙子。他解決了罪惡的問題了嗎?沒有。他以為摘下來的葉子可以萬古長青地遮蓋他的羞辱,卻不知道凡是與神隔絕的就必枯乾。這樣,所穿的那件衣服(也就是文化的開始),不是萬古長青的。沒有一種文化能夠不衰微。
有位社會學家,認為世界幾十種文化都有春夏秋冬四時期,有萌芽時期、開展時期,也有衰退時期、消亡時期,可見文化並非長青不衰的。
六、不義的社會文化
葉子摘下來編成裙子,亞當和夏娃以為在葉子的保護之下,他們的羞辱可以被遮蓋,成為“義”人。但這個文化所建立的“人的義”,卻不等於“義人必因信得生”的“義”。後者指的是上帝的義。
人所建立的義如同什麼?《以賽亞書》64章4至7節說:“從古以來,人未曾聽見、未曾耳聞、未曾眼見在你以外有什麼神為等候他的人行事。你迎接那歡喜行義、記念你道的人;你曾發怒,我們仍犯罪;這景況已久,我們還能得救嗎?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汙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乾;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並且無人求告你的名;無人奮力抓住你。原來你掩面不顧我們,使我們因罪孽消化。”
以上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人的義在上帝面前像汙穢的衣服,我們的義不能遮蓋我們的罪。這段經文提到兩件事:葉子會被公義的太陽曬乾,聖靈的風會把葉子吹掉。風把葉子吹掉,人所遮蓋的羞辱都要顯出來。
六、七千年堆積起來的文化,為人類帶來什麼好處?若你看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人可怕的兇狠和野蠻的本性,你還相信有所謂的進化嗎?若你看見英國人為了足球賽兇狠地殺人,你還相信這是文化大國嗎?
我12歲時聽過一段諷刺的話,至今印象深刻:某個展覽會有兩個房間,一個房間展覽古代野蠻人的武器,另一個房間放滿最聰明、擁有最高技術的現代人的武器。古代人的武器只是石頭、木頭,每次只能殺死一個人;現代人的武器是原子彈,一殺就是幾千萬人。一次殺死一人叫野蠻,一次殺死幾千萬人叫文明,真不知哪一個才是文明,哪一個才是野蠻!
這樣說並非否定文化,文化確實有一些功用,但是不能把文化絕對化,因為文化是犯罪以後的產品。文化一旦被絕對化,就會成為福音的攔阻。比較野蠻的人容易接受福音,反而自以為文化高深的人,有很多抵擋福音。這豈不是表明,耶穌基督的福音不易被有文化的人接受嗎?但請不要以為耶穌基督的福音很膚淺,只適合野蠻人。不是的,野蠻人能接受福音,高階知識分子也能接受。
世界上有很多偉大的科學家降服在真神面前,正說明福音的大能對希利尼人、對化外人都能產生功效。
七、上帝賦予人“文化性”
談到文化,不得不先思想“文化性”。“文化性”是文化之因,正如“宗教性” 是教之因,“哲學性”是哲學之因,“科學性”是科學之因。“因”所產生的“ 果”,就是成績;而這個“因”是能達到成績的本源。比如說,人若不是有宗教性,就不可能產生宗教;若不是有文化性,就不可能產生文化。“宗教性”是宗教產生的原因,“文化性”是文化有成就的原因,所以宗教性、文化性是潛在因,而宗教與文化是產品。
“文化性”是人受造時潛在的本性,上帝造人的時候,就把文化性放在人裡面,而文化性是為了完成上帝給人的文化使命。人犯罪以後,文化性受到罪的玷汙,文化使命不能完成,慢慢產生了罪人的文化。罪人的文化與原先的文化使命相差太遠了。上帝把文化的使命交給人之前,已將他自己的形象和樣式注入人裡面,人才可能有文化的成就。可惜,人犯罪以後,開始誤用人墮落的理性(我稱之為墮落性)。這墮落性是文化與福音之間的分界。
八、罪玷汙人每個層面
宗教改革時期,改教家特別提出了一個要點,認為罪已經侵蝕人的每一個層面。這並不是說人完全沒有上帝的形象,如果人完全沒有上帝的形象,人就毫無價值可言,也不可能有“價值觀”存在。這句話乃是說,人還有上帝的形象,只不過上帝的形象已經受到罪的玷汙,並且每一個層面都被玷汙了。
罪惡不但如阿奎那所說,發生在意志的層次,罪惡也發生在感情、理智的層次。理性既已被罪玷汙,所以無論文化多有成就,都不能逃脫罪的捆綁。文化使命的終極目的是要藉著對自然的瞭解、對自然的使用來榮耀上帝,而非基督徒根本沒有辦法藉著科學知識榮耀上帝,他們只是藉著科學知識榮耀自己、羞辱上帝,這表示他們不能正確地使用理性。他們雖然可以用理性找出許多知識,但最終的目的沒有辦法達到。
現在我們要思想一段重要的經文:“我的道路非同你的道路,我的意念非同你的意念。”這兩句話把文化的總和提出來。什麼是文化呢?字典可提供許多的定義,但我們要從聖經找出定義。在這裡先要解釋兩件事,第一是“思想形態”,第二是“生活方式”。內在的觀念思想,是外在生活的動機,是左右行動的原理,這個左右行動、支配生活的原理,就是思想形態,就叫做意念。用各樣的方式,把生活活出來,這外在的表達叫做“道路”,就是哲學提到的生活方式。所有思想都要表達於行為中。
那兩句經文綜合起來就是,上帝向人說:“人啊,你墮落以後,還會照著我給你的形象去尋找道路和真理嗎?你尋求理性的表達和生活行為的完全嗎?你尋求真理、道路,尋求怎樣成全自己的意念嗎?在你尋求意念這個絕對性的方向中,豈不證明我的形象在你裡面嗎?”
有話說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成堯舜,這不過是表達人裡面有上帝的形象。我們應尊重文化的追求動機,尊重人求全之心。但求全之心在哪裡?它在我裡面。而我是誰,我是在罪裡面;在罪中的我,雖有求全之心,但這求全之心不能帶來真正成全,這就是文化的毛病。
九、自然、宗教、文化的關係
宗教是什麼?宗教和文化一樣,都在尋找“價值”,只不過“文化”是向外尋求,“宗教”是向內尋求。中國的思想家把宗教歸納成三個字:真、善、美。用這三個字來談文化也很適當,因為文化也是在追求真、善、美。“真”的對立面是假,“善”的對立面是惡,“美” 的對立面是醜。在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中,人要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價值觀,這就是文化系統。
現在來比較上帝的自然與我們裡面的文化性、宗教性。上帝創造了自然界,我們居住的環境,人對這個環境怎麼反應呢?“文化”就是人對上帝普遍啟示的反應。意思是說,上帝把自己一些很特殊的本性,如永恆、能力、智慧、存在表現在受造物之上,藉著所造之物,我們雖然看不見上帝,卻知道上帝是存在的,無法推諉,這正是羅馬書第一章所說的。對於這位藉著受造之物啟示他的存在、永恆、權能和智慧的上帝,我們怎麼反應呢?我們去尋找他的價值,尋找的這個過程就產生了文化。
其實,宗教尋求本身就顯出宗教並非絕對性的真理,因為一個尋求真理的人,怎能認為他自己就是真理呢?一個尋求道路的人,怎能認為他自己就是道路呢?文化與宗教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在墮落限制之下,以求全之心把自己完全化了;在相對界中,以絕對的精神把自己絕對化了。結果,人就奪取了上帝的榮耀,不承認自己的有限,排斥福音;所以,文化愈高的地方,排斥福音的力量也就愈大。
十、文化不乏對啟示的瞭解
上帝藉著他的話創造諸世界。所以我們研究科學,研究物理,研究心性的時候,發現萬有都有“道”執行其中。“道”(Logos)運行於諸世界中,這句話早在古希臘時代就證明出來了。所有表示學科的名詞都是以 logos 作字尾,例如地質學就是 geo 加上 logos,而神學也是 theo 加上 logos,其他如 psychology,physiology,pathology 等等也是如此。這豈不是說在人的文化中可以看見的影子嗎?
在文化界裡有上帝形象的表達嗎?希伯來書說:諸世界是借上帝的話造成的。”這樣,“道”就是世界的成因,世界也是被他的命令托住的。斯多葛派的哲學提出了兩個詞,一個詞是宇宙性的“外界”,另一個詞是內心性的“內界 ”。“外界”有一個執行大自然的原理,這原理就像老子所講的“道可道,非常道 ”及“先天地而生、為天地之母”的“道”。這個“道”執行在大自然中,獨立而不改。獨立而不改的“獨立”就是神學講的上帝本性的“自我存在”、“自我依靠 ”,“不改”就是沒有改變、沒有移動。亞里士多德提到“不動的動者”,老子提到“獨立而不改”,這表示文化也含有一些對上帝自然啟示的瞭解。
在斯多葛派的思想裡,1ogos 這個詞所指的大道,也就是《約翰福音》1章1節所用的詞,中文翻譯為“道”。“道”這個字就是14章6節所說的“道路、真理、生命 ”的道路。其中前兩樣是世界文化稍微接觸到的,第三樣,世界文化無法接觸到,因為人已經進到生命的朽壞裡了。斯多葛派除了提到外界有一個執行在萬有之中的道,亦提到人是唯一瞭解這個道的另一個小道,執行在外的道叫做 1ogos,執行在人內心的道則是小道。人渴望瞭解裡面那個道與外界之道的關係。
十一、文化無法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
要徹悟、瞭解這層關係,人就得透過兩個本性去追尋,一個是宗教性,一個是文化性。宗教和文化都盼望徹悟宇宙的真理,而“徹悟宇宙的真理”不是為了我作主體、榮耀自己;真正的意義是讓我與真理的本身合而為一,好像中國哲學所講的 “天人合一”、印度哲學所講婆羅門和阿德曼的結合。
婆羅門是宇宙的大道,阿德曼是人心裡的小道。但是文化、宗教所追求的結合,無法產生真正的結果。亞當修理看守失敗,逃走,把葉子撕下來亂遮蓋一場,建立了穿衣遮蓋的文化。為什麼不穿衣服會感到羞恥呢?人對人體感到羞恥,是文化沒有辦法解決的矛盾。男人的身體多麼漂亮,女人的身體多麼漂亮,但是人卻羞於把漂亮的身體展露出來。為什麼臉上的肉曬太陽不要緊,露體便很羞恥?對自己身體加以欣賞,卻又對其感到羞恥,是文化的矛盾。
文化盼望達到最高遮蓋羞辱的程度,卻另有一種期望,希望忽視羞恥,展露美麗的身體。人企圖用直覺的畫面、雕刻解決這種矛盾,所以,給石頭披戴人形,藉著石頭表露漂亮的、藝術的身體。石頭不會害羞,一直看它也不要緊,它沒有逃走的能力。人就用這種辦法解決羞恥,解決矛盾。
十二、上帝的解決方法
人盼望藉著文化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上帝的方法又是什麼?上帝對亞當說:“把你用無花果樹葉做的裙子脫下來,穿上我為你預備的皮衣。”這對人而言很困難,因為脫下來的那一霎很難受。明明是有文化的人,卻叫我接受你的福音;明明辛辛苦苦建立起一個系統,你卻把它否定掉。上帝說:“是的,因為那不是我為你定的。”這就是福音不被接受的原因。
永恆的道曾經來到世間,把恩典與真理向人顯明出來,而且是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這向人顯明的道,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穌。所以,耶穌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耶穌來到人間,正是為了解決人墮落的罪惡。所以,《彼得前書》1章18至20節說:“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汙的羔羊之血。基督在創世以前是預先被上帝知道的,卻在這末世才為你們顯現。”
這至高之主,竟然降卑自己,虛空自己,道成肉身,從天而降,乃是要在人間顯出上帝的愛,為人間帶來真理與恩典。聖經說:“我的道路高過你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的意念。”這兩句經文就是說:“上帝啊,你的道高過人的文化;你的意念高過人的哲理;你的生活方式高過人尋求的生活方式。”透過基督道成肉身,我們得以知道上帝的意念及上帝的道路。
蒂利希說:“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人間,應當成為結束所有宗教的一個啟示。”當我再三思考這句話,將它與聖經一貫的真理串連起來,發現這句話太偉大了:因為耶穌基督實實在在是所有宗教尋求的答案。
十三、從今以後
在這裡,我們需要停下來,衡量我們所探索的價值是永恆的不是?以永恆的價值觀來看,世界的文化需要重生,世界的文化需要上帝的恩典和上帝的道重新光照,看見併除去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保留其中合理的地方。合理的地方是對上帝的普遍啟示的反應,不能榮耀上帝的地方要改過來,變成榮耀上帝的。我們傳揚福音,並不是否定所有的文化,只是說人為的文化中,所有與上帝的道相悖的地方,一定要找出來,以上帝的真理去建立新的系統。
盼望今後的你不是誇無花果樹的葉子,而是穿著耶穌基督用寶血買回來的義袍,對主說:“主啊!我的義不是永恆的義,你的義才是永恆的。我願意靠著你的真理,行在你的旨意裡。”
本文轉自《世代》雜誌網站(kosmoschina.org),這篇文章首發於2008年12月10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