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導讀:
2024年,我們認識了許多人,也與許多人告別。《賽先生》的“逝者”欄目,回顧了六位偉大頭腦的人生經歷。這些記錄並不全面,只是他們一生的很小一部分。面對離別,在緬懷他們的同時,我們可能也會對照想起,自己這一生想要如何度過。
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1929年5月29日-2024年4月8日)。圖源:諾貝爾獎官網
當地時間2024年4月8日,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去世,享年94歲。
希格斯是粒子物理學界近百年來的傳奇人物之一。他一生只發表了八篇純學術的論文,而且單打獨鬥,特立獨行。1979年,50歲的希格斯就金盆洗手,不再做科研,也不申請經費,更不帶學生,只專心教書,以及等待諾貝爾獎。
2012年7月,希格斯粒子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上被發現;2013年12月,希格斯和差不多同時提出規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的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關閱讀:“上帝粒子”之父希格斯的千山獨行

詹姆斯·西蒙斯(1938-2024年5月10日)。圖源:維基百科
2024年5月10日,著名數學家、投資人、慈善家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在紐約去世,享年86歲。作為一位屢獲殊榮的數學家,西蒙斯曾擔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數學系主任,並在1974年和陳省身共同提出陳-西蒙斯常量,這一工作是微積拓撲學的基礎理論,後來也在量子場論、弦理論、凝聚態物理中發揮開創性的作用。
作為量化投資領域的傳奇人物,西蒙斯創立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建立數學模型來識別金融市場的價格規律,並大獲成功。文藝復興科技公司的標誌性產品大獎章基金在1988-2018年的年化複合收益率高達39.1%,大幅領先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化複合收益率。

西蒙斯在清華大學捐建的陳-賽蒙斯樓 (賽蒙斯即Simons的另一音譯)
作為富有靈感和慷慨的慈善家,西蒙斯和妻子在1994年成立西蒙斯基金會,支援全球科學家和組織推動數學和基礎科學研究的前沿,並支援了一份享譽科學界的科普雜誌《量子》。他還創辦了非營利機構美國數學組織(Math for America),以改善美國公立學校的數學教育。
相關閱讀:詹姆斯·西蒙斯:數學家、投資人、慈善家

遠藤章(Akira Endo,1933年11月14日-2024年6月5日)。圖源:維基百科
當地時間6月5日,他汀開發先驅遠藤章在東京逝世,享年90歲。遠藤章是世界上第一個他汀類藥物——美伐他汀的發現者,被稱為“他汀之父”。雖然美伐他汀從沒有真正上市,但是遠藤章關於降膽固醇藥物開創性的發現,影響到了其他多個他汀類藥物的發現與上市,拯救和延長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他也因此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和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蓋爾德納國際獎。
英國心臟基金會首席科學和醫療官布萊恩·威廉姆斯(Bryan Williams)教授在接受BBC採訪時稱遠藤章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
“令人驚訝的是,這位率先研究如何解決膽固醇問題的人,以及他提供的治療方法使數百萬人受益並挽救了他們生命的人,卻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獎。我認為這是一種遺憾。”威廉姆斯說。
相關閱讀:他汀藥物開發先驅遠藤章

美國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凌晨,世界傑出科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2024年8月4日)在美國舊金山逝世。
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在舊金山的家中,睡夢中安詳離開。
在生命的最後幾天,李政道告訴家人:我永遠會是你的一部分;你永遠會是我的一部分。
“儘管這個時候只有家人在身邊,但我想,父親這句話既是說給我們的,更是說給他多年來的各位老師、同道、朋友,永遠的科學和祖國。”李政道的長子李中清回憶道。
李政道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兩位華人學者之一。1957年,當他和楊振寧因提出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僅31歲。
李政道出生於上海,成長於動盪的戰爭年代,抗日戰爭期間,他輾轉於多個學校,小學、中學均未能正常完成學業,大學則先在南遷至貴州湄潭的浙江大學求學一年,後轉學昆明西南聯大,1946年大二剛結束,他被派往美國學習原子能技術未果,被芝加哥大學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物理大師費米,23歲即獲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巴納-香檳分校做博士後研究,1953年加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直到2012年榮休。
對於李政道的去世,《紐約時報》、《自然》雜誌、《華盛頓郵報》、美聯社等多個國際媒體先後釋出訃聞,高度評價李政道的科學成就,尤其是打破物理學界固有認知的宇稱不守恆的工作。李政道服務了59年的哥倫比亞大學,不僅稱頌了他對於擴充套件人類認知的貢獻,還盛讚其開啟了中美兩國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國際合作新紀元。
自1972年首次回國訪問,李政道的後半生與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從宏觀層面提建議,到具體推動中國高能加速器的建設,促成中國高能物理人才赴美交流和培訓,建立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選拔優秀中國學生送到美國攻讀物理專業研究生,再到幫助建立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後制度,正如科學史學者、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揚宗所說,“他的作用無可替代”。
回憶起李政道,許多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他寄來的賀年卡。
“在座的很多人可能每年都會收到李先生的賀年卡,我想這都會是我們珍貴的人生的紀念,我們也會永遠保留它。”8月11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悼念李政道先生的一個追思會上講道。
李政道先生準備的賀年卡,核物理學家王乃彥院士說,“給其他同志的是什麼樣我也不知道,(給我的)不是市場上買到的賀年卡,是他自己設計的,而且在計算機裡面畫出來的,裡面講的話都是非常親切,都還不是叫先生,都是以兄弟來相互稱呼。……他每次都給我有回卡,現在回卡都保留在我那裡,是非常珍重的禮物。”
王乃彥曾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學部主任。線上參加追思會的他回憶說,當年他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同事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簽訂合作協議後,向李政道彙報工作,並就未來與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和歐洲歐洲核子中心合作徵求他的建議。“他非常謙虛,說了很多鼓勵的話,都是鼓勵我們要在國際合作中為國家爭光,要自己好好的努力,而且也要儘量掌握自己的主動權。”王乃彥說。
歐陽鍾燦每年春節到一牆之隔的彭桓武先生家拜年時,彭先生第一件事就是說,“李先生又給我寫了賀卡。” “這個賀卡大家都收到,但他最激動的就是,李先生是諾貝爾獎(得主),彭先生是兩彈一星(功勳),但李先生每次都寫的是晚輩李政道,所以他很感激。”
在慶祝李政道先生九十五華誕時,歐陽鍾燦把這個故事寫了出來。令他意外的是,李政道也給他寫了賀年卡。“這使我覺得李先生真是人格道德,非常體貼。”
趙忠賢回憶了他與李政道先生的第一次見面。1987年3月的美國物理學會,臨時增加了“高臨界溫度超導體專門會議”,趙忠賢代表中科院物理所做報告,介紹他們在高溫超導上的突破性工作。報告結束以後,李政道邀請他和陳立泉、謝希德到家裡吃飯,“據說這飯還是秦惠箬女士親手做的,”趙忠賢說,“我覺得他對中國任何一個在物理學上的進步都會給予鼓勵和支援。”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2024年8月17日)。圖源:中科院理論物理所
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周光召,8月17日晚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周光召1929年出生於湖南長沙,曾擔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等職位,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並深受尊敬的政策制定者和領導人”。
與這個國家同時代的許多科學家相似,周光召的個人抱負,與國家的需要和利益緊密相連,在每一次重要的職業轉折點,都選擇了服從國家的需要,也影響到中國的科技政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
周光召在理論物理研究方面很早就表現出天賦和才華。在蘇聯工作期間,29歲即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且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不滿30歲即推匯出贗向量流部分守恆定理,成為國際公認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當週光召在國際理論物理學家嶄露頭角之時,因1959年蘇聯停止對中國的原子彈設計的援助,中國決心自力更生設計原子彈,他放棄了心愛的基礎研究,用自己的理論知識來幫助國家原子彈研製工作。
整個國家結束動亂,迎來改革開放後,周光召重返基礎物理研究,並在80年代初赴美國和歐洲訪問、工作。正當他在海外聲譽日隆,他再次被召喚回國,成為一名國家官員,負責科學相關方面的管理工作。他先後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87年1月,周光召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在帶完最後一批學生後,周光召再也沒有招收研究生,也不再使用“博士研究生”的頭銜。“為了做好科學院的領導工作,周光召在自己的科學研究領域是做出了明顯犧牲的。”2009年,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同事郝柏林寫道。
作為曾經的一線科研人員,周光召深知學術自由和民主精神對科學的重要性,他強調行政要做好服務,為學術更好地發展提供更優良的條件,為學術研究掃除障礙。
“說真話、講實話,是先生留給我的最深刻的印象,他多次對我提及,如果科學沒有了學術自由和民主,論資排輩,中國科學未來發展令人憂心。”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徐冠華寫道。
周光召在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初期,國家領導對基礎科學發展的力度有限。但他明白基礎科學研究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了中國科學的發展,周光召忍辱負重,堅持進行改革。
“也許可以說,中國科學院近30年以來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是確立所長負責制。這個改革,對於中國科學院的發展,迄今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饒毅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相關閱讀:潘建偉:大家風範周光召

庫珀因對解釋超導性的BCS理論做出的重要貢獻而聞名。圖源: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72/cooper/biographical/
2024年10月23日,超導領域的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利昂·庫珀(Leon N. Cooper)去世,享年94歲。
庫珀27歲就與同事約翰·巴丁 (John Bardeen) 和羅伯特·施裡弗 (Robert Schrieffer) 發表了著名的巴丁-庫珀-施裡弗 (BCS) 超導理論,這一革命性工作成功瞭解釋低溫超導體的超導性。1972年,42歲的庫珀因BCS超導理論獲得諾貝爾獎。他之後轉向一直很感興趣的神經科學和記憶的研究,同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庫珀於 2014 年正式退休,但他從未失去好奇心。同年,他出版了一本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 Values, Culture, and the Mind的論文集,探討了科學有極限、秩序從何而來、我們能否理解意識等許多基本而複雜的問題。他認為,科學源於人類獨特的慾望,即解釋我們周圍的世界,而想象力是這一過程的關鍵部分。
“在人類智力最重要的方面——想象力上,是沒有任何限制的。我們的想象力是奇妙地自由的,能夠進行任何組合,不受邏輯或經驗的約束。”他寫道。
相關閱讀:BCS超導理論開創者庫珀去世,享年94歲
PS:在2024年的倒數第二天,也就是12月30日,國際著名化學家、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教授逝世,享年82歲。
司徒塔特因在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方面的開拓性貢獻獲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極力讚賞科學的全球性,先後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工作多年,2013年以來與中國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學術合作。2023年還受聘於香港大學,擔任化學系的講席教授。
在回顧自己的人生之旅時,這位出生於愛丁堡的科學家寫道:在我的一生經歷中,我的目標始終如一:從生活的過山車中汲取更多的見識與智慧,對世界的運作有更深入的瞭解。

星標《賽先生》公眾號,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絡
合作請新增微信SxsLive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