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周樂
8月5日,據澎湃新聞,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美國時間8月4日在舊金山逝世,享年98歲。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開創性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貢獻。
李政道始終心繫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改革開放以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進步,為中國科學教育戰略佈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李政道曾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條是杜甫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他說,“細推”是指要仔細考察,也就是說要重視學問本身的研究,至於像諾貝爾獎之類的功名其實都算“浮雲”罷了。
1/李政道逝世
8月5日,據澎湃新聞,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美國時間8月4日在舊金山逝世,享年98歲。
據百度百科,李政道(英文名:Tsung Dao Lee),男,1926年11月24日出生於中國上海市,美國國籍,祖籍江蘇蘇州,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義大利林琴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43年起,李政道先後就讀於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的物理系。1950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後, 先後在芝加哥葉凱士天文臺、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系工作。
1953年起,李政道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3年,入籍美國。
1964年,李政道提出KLN定理並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2年,提出隨機格點理論並當選義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198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全校講座教授。1994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1年,從哥倫比亞大學退休。2018年,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李政道先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科學獎、義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勳章等榮譽獎項。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開創性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1954年,提出“李模型”,對探討量子場論基本問題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論斷,翌年經實驗驗證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
獲得諾貝爾獎後,李政道開始更深層的多領域課題研究。1957年起,李政道和楊振寧、黃克孫研究了玻色硬球系統的統計,同時和楊振寧建立了統計物理中多體問題通用理論框架。
20世紀60年代以來,李政道在正反粒子變換和空間反射聯合變換下不守恆問題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70年代以來,在建立與發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論、提出反常核態的概念、建立與發展隨機格點規範理論、把時間作為分立動力學變數並進而建立分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心繫祖國科教事業
李政道始終心繫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幫助了國內粒子物理等相關領域研究的恢復,改革開放以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進步,為中國科學教育戰略佈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倡導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度和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為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和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
李政道倡導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聯合委員會機制和建設我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促成北京譜儀(BES)、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為我國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域性指導和傾力幫助。
他還倡導成立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進前沿科學研究,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和青年學者成長,為構建開放型教學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環境爭取了政策支援。
1979年至1989年,李政道發起並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選拔推薦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領軍學者和社會棟樑,創設了我國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正規化。
1985年,李政道倡導建立博士後制度和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持續打造我國科技創新生力軍數十萬人。為紀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親友捐贈私人儲蓄建立“秦惠莙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簡稱“䇹政基金”),擇優培育我國基礎科學後備軍數千人,成為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
他還倡議並創立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專案,建議中國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制度、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均獲採納。
3/李政道的觀點
李政道認為,科學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人在青少年時期,腦細胞“零件”的效率最高,接受知識的能力最強,要抓住這個時機,廣泛地培養和發展興趣,儘可能多地汲取知識,進行最嚴格的科學訓練,打牢知識功底。20世紀40年代,李政道在浙江大學和西南聯大讀書時,當時的學習條件非常艱苦,李政道經常一清早就到學校附近的一個茶館,泡上一壺茶,買下一個座位專心致志地刻苦讀書。李政道曾回憶說:“出人才,最重要的是人,不是條件。”
在李政道看來,教學方法是服務於育人目的;教學的一切措施和手段皆應著眼於培養人才。在“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的問題上,李政道主張後者。他編寫教材和講義,注重方法,立意高深,意在要求學生進行艱苦的獨立思考,然後獲得真知。他提出教學與科研要緊密結合,理論與實際應密切聯絡,學生要像搞研究一樣地讀書,透過讀書既獲得知識,又得到研究工作的訓練。
李政道曾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條是杜甫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他說,“細推”是指要仔細考察,也就是說要重視學問本身的研究,至於像諾貝爾獎之類的功名其實都算“浮雲”罷了。
聯絡我們:txm176(值班微信)廣告及商務合作:電話18660411611投稿及採訪約談: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製造界除釋出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須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周樂


聯絡我們:txm176(值班微信)廣告及商務合作:電話18660411611投稿及採訪約談: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製造界除釋出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須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