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天雅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
一個孩子的誕生,不僅創造了新的生命,還創造了很多「新的角色」: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如果家庭裡的成員,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新角色,並積極地完成新角色的轉換,將會是一場全新的成長之旅;
但如果,家庭裡的一位或幾位成員無法接受變化,依然固著在自己原有的角色裡,則會很容易引發家庭矛盾,甚至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而對絕大多數家庭成員而言,從「舊角色」向「新角色」過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上個月,我寫了《生孩子後,我慶幸自己做對了3件事》,分享寶寶的到來帶給我和先生的驚喜與成長。
今天,我想從整個家庭的角度去講一講生孩子的意義,畢竟,這不僅僅關乎夫妻兩人,還關乎整個家庭。
首先講一下爸爸媽媽的角色。
雖說從孩子誕生那一刻起,我和先生就擁有了父母的身份;
但真正完成父母角色的轉換,我們其實經歷了更漫長的過程。
這是一個「進階的角色」——
需要我們肩負起過去從未承擔過的責任,從零去學習“如何養育一個孩子”。
① 對我而言,角色轉換的困難在於:
由於缺乏養育經驗,一開始無法堅定自己的「母親身份」,容易被周圍的聲音所幹擾,產生自我懷疑。
坐月子期間——
月嫂以我的母乳不足為由,不停地給孩子新增奶粉。
我隱約感覺不太對勁,卻不敢貿然阻止月嫂的行為,擔心由於自己的無知餓著孩子。
直到兩個星期後,由於過度餵養導致孩子腸脹氣,整夜整夜哭不停。
我頓時有了警覺,從月嫂手裡奪回寶寶的餵養權。
還有一回——
寶寶身上長了熱痱。
公公婆婆認定是我的母乳導致的,要求我忌口,養生茶和補湯一律不能碰,連紅棗也不能吃。
我內心有些委屈,卻不敢貿然跟他們對抗,擔心由於自己貪食而誤傷孩子。
直到幾天過後,我整個人都虛了,連半夜餵奶都沒力氣。
後來我上網一查,寶寶長熱痱是由於悶熱出汗,跟母乳沒有直接關係。
那一刻,我才確認了自己的無辜,恢復了自己正常飲食的權利。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而我也是在經歷了一次次“被誤導—陷入自我懷疑—在事實驗證中看清真相—找回自我”的過程後,
才逐漸確認了自己的「母親身份」,掌握了育兒的主導權。

② 對我先生而言,角色轉換的困難則在於:
他有一個操心型的母親,總是大事小事替他包辦,甚至在育兒這件事上,也常常過度幫扶和干涉。
先生給寶寶餵奶/穿衣服,他母親會走過來搶著做; 先生抱著寶寶做平衡訓練,他母親會以危險為由阻止; 先生給寶寶做輔食,他母親會忍不住在一旁幫忙和指點……
當先生習慣性地依賴母親幫扶時,確實會比較省心省力;
但代價就是:他會逐漸失去自己的「父親身份」,寶寶也會很難感受到「父親的力量」。
比較明顯的,是帶寶寶去社群醫院打疫苗。
一開始,我提出讓先生請假和我一起帶寶寶去打。
後來婆婆說她替先生去,先生不假思索就同意了。
結果婆婆就真是隻是替先生「去」,但不會像先生一樣輔助我收拾東西,照料寶寶。
甚至,她有時還會在一旁嚇唬寶寶:“等下扎你一針,讓你哭一哭。”
這樣的互動,不僅給不到寶寶正向力量,甚至還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先生真正有類似的覺察,是春節期間他放假在家,親眼看到婆婆的某些習慣確實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比如思想消極,負面評價寶寶;
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帶寶寶時在一旁玩手機。
基於對寶寶的愛與保護,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父親身份」——
並有意識地脫離他母親的幫扶,拒絕他母親的干涉,獨立承擔起父親的職責。


接下來我講一講爺爺奶奶的角色。
這是一個「退階的角色」——
需要兩位老人放下一些權力,卸下一些責任,從養育孩子的「主導者」變成「輔助者」。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 面對寶寶,他們需要向過去的經驗告別;
我公公是一個非常好學之人,喜歡研究中醫。
寶寶出生時,他熱情地分享了很多育兒經驗:
聽到寶寶哭,他多次建議我們用燈心草煮水給寶寶喝,有助於安神; 看到寶寶長熱痱,他多次建議我們給寶寶擦爽身粉,讓皮膚保持乾燥……
或許在他那個年代,這些都是很正確很流行的做法,
然而到了現在,隨著科學的進步、醫院研究的發展,又有了不同的觀點:
6個月以下的嬰兒應該優先使用母乳或配方奶餵養,非必要不隨便用藥; 不建議給嬰兒使用爽身粉等粉末狀護膚品,容易導致呼吸道、肺部感染……
不難想象,如果家中老人一直執著於過去的育兒經驗,不肯接受醫學知識的更新換代,就會很容易與年輕父母產生矛盾衝突。
慶幸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點碰撞和思想鬥爭後,公公理智地選擇了讓步。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關於寶寶長熱痱,公公婆婆要求我忌口的事情。
當我把相關科普文章發到家庭群裡後,澄清了孩子長熱痱的原因在於悶熱出汗,而不在於我。
從那以後,公公婆婆不再盲目地要求我忌口,且每次抱寶寶他們都會主動在手臂上鋪上汗巾,不讓自己的汗液碰到寶寶的皮膚。
透過這一舉動,我能感受到他們對待寶寶的真摯與真誠,也能感受到他們願意學習成長的決心。

② 面對我先生,他們需要學會放手與放權。
我公公對我先生,向來邊界分明,不會過度幫扶。
我婆婆就很不一樣,她總是習慣性地操心我先生的大小事情,替我先生幹這幹那。
在先生的體驗裡,她是一個很好的母親,好到他無法開口對她說“不”。
同樣面對我的寶寶,婆婆也習慣事無鉅細地操心每一個細節:
寶寶喝什麼牌子的奶粉,她要操心; 寶寶出門要不要戴帽子,她要操心; 寶寶在房間裡哭了鬧了,她也要操心……
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感受到強烈的憤怒——
一種邊界被入侵的憤怒:當時負責照顧寶寶的人是我,不是她;
還有一種不被信任的憤怒:她不相信我能照顧好寶寶,也不相信我能當好一個母親。
對此,我不得不一次次拒絕她的“好意”,捍衛自己作為孩子母親的主導權。
經過一段時間的權力較量後,婆婆真切感受到我的拒絕與憤怒,逐漸收斂了自己的行為。
不過在她與先生的關係上,這樣一種放手則困難得多。
它需要我先生擁有自我獨立的意願,學會堅定且溫和地對他母親說“不”;
也需要我婆婆擁有對兒子放手的覺悟,學會把自我成長的權利歸還給兒子。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我相信,他們正在路上,時間會教會他們一點點去成長與改變。

在一個家庭裡,孩子的誕生既創造了新的生命,也創造了很多新的角色: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祖父祖母、哥哥姐姐……
這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部分。
同時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整個家庭的權力結構,其實也在同步發生著變化。
就拿我的家庭來說,
孩子出生前——
我的公公婆婆是長輩,是父母,是整個家的主要決策者;
我和先生是晚輩,是兒子和兒媳,需要尊重父母的決策。
孩子出生後——
我和先生無形中就被推向了中流砥柱的位置,需要承擔起更多的家庭職責;
而兩位老人則無形中被推離了中間的位置,成為了家中的配合者和輔助者。
這個過程,難免會引發很多權力的較量,思想的鬥爭和利益的取捨。
比如育兒的種種細節上,到底聽誰的?
聽公公婆婆的吧,他們有過相關經驗,但又會存在時代差異;
聽我和先生的吧,我們更懂科學育兒,但又會引發權力鬥爭……
記得有一回,我和先生想給寶寶做菠菜泥,補充鐵元素;
公公以“菠菜含有草酸”為由,強烈反對,因為他得過腎結石,不能碰草酸。
於是他不停地說服我們放棄買菠菜的念頭。
但與先生商量過後,我們還是堅持了自己原有的決定。
表面上,它只是給不給寶寶買菠菜的事情;
實際上,它是我和先生對這個家庭權力結構的一次挑戰。
我們家在“吃”這件事上,公公婆婆幾乎擁有絕對的決定權。
他們每天負責買菜做飯,至於吃什麼,怎麼做,全部由他們說了算。
關於菜式,他們通常會買他們自己喜歡吃的;
關於做法,他們通常會把菜煮爛,方便咀嚼。
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嚴格管控著我先生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有一回,先生買了一瓶可樂,公公看到後立刻告誡他可樂有害,最好別碰。
還有一回,先生提出想吃五指毛桃雞。
婆婆立刻否決了,並一口認定五指毛桃熱氣,吃了會上火。
在這樣的氛圍下,先生逐漸形成了對“吃”無所謂的態度:
家裡做什麼他就吃什麼,而且還會應我婆婆的要求把菜吃光,不浪費糧食。
回到給寶寶買菠菜這件事情——
在公公如此強烈的反對下,我以為先生會選擇妥協,並放棄買菠菜的念頭。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冒著可能會激怒公公的風險,毅然決然選擇了堅持。

透過心理學的角度,我其實能夠理解:
他不僅僅是在為「寶寶吃菠菜這一個需求」去堅持,也是在為那個「從小到大無法自由選擇吃什麼的自己」而堅持。
前不久,先生決定鼓起勇氣找公公交談,請公公放權——
將養育孩子的決定權歸還給他,並將這個家更多的決定權讓渡給他。
經過一番交流過後,公公同意了。
這對先生而言,是自我的成長;
對我公公而言,是放手與成全;
對我們整個家庭而言,則是一次父子權力的交接。
就這樣——
我和先生不斷地向家庭中心靠近,公公婆婆不斷地從家庭中心撤離,
各自在各自的新角色上不斷適應與成長,一起支撐著整個家邁向嶄新的階段。
或許,從一個家庭的角度來看,這才是生孩子的真正意義所在。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如何處理好家庭關係?
如果你遇到了親子關係、家庭關係、人際關係等困擾,可以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這裡
只需花1分鐘時間,幫你智慧匹配諮詢師,還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新增諮詢客服幫你匹配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領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評估。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