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孩子的方式對不對,看Ta的穿著就知道

作者 | 天雅
 有一種冷
叫“爺爺奶奶覺得你冷”

有過跟老一輩養育者共同帶娃經歷的父母,可能會有類似體驗:
老人家總是擔心孩子會著涼,習慣給孩子穿很多衣服,將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的。
前兩天,我帶寶寶去社群醫院打疫苗,看到兩位老人抱著一個嬰兒,
當時廣州室外溫度29度,嬰兒不僅穿著棉衣,臉上還戴著防護面罩。
護士給嬰兒測量體溫,顯示38度,超過了寶寶接種疫苗的安全體溫。
護士建議老人將嬰兒的棉衣和防護面罩脫了,涼快一下再重新測量,
老人不依:“萬一凍感冒了怎麼辦?萬一感染上病毒生病了怎麼辦?”
護士笑了:“別擔心,您看看別的寶寶,沒一個穿棉衣戴面罩的,也沒見他們感冒生病。”
老人急了:“那是因為這些年輕父母不懂帶孩子!”
護士有些無奈:“按照規定,寶寶超過38度是不能接種疫苗的。”
老人一副無所謂的姿態:“那這針就先不打唄,省得弄疼孩子!”
隨後,兩位老人直接抱著寶寶離開了。
看著他們的背影,我腦海裡突然冒出一句話:有一種冷,叫“爺爺奶奶覺得你冷”

我想起了家中的老人。
有時天氣熱,我出門沒給寶寶戴帽子,他們會質問我“怎麼不戴帽子”;
等我給寶寶戴了帽子,他們又會建議給寶寶多穿一件衣服;
如果我添了衣服,他們又會擔心寶寶脖子進風,建議我給寶寶圍圍脖……
似乎在他們的觀感裡——
「冷是一個無底的黑洞,無論我給孩子怎麼穿,永遠都穿得不夠多、不夠厚。
從常理來說,這樣一種過度的擔憂有些多餘,也太不科學,但他們忍不住要這樣做,任憑我怎麼解釋都不管用。

你的恐懼
是你內在虛弱的投射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老一輩養育者們對這麼恐懼呢?
透過觀察我發現:
一方面是緣於他們生理機能的改變——
隨著年齡增大,很多老人家身體日漸消瘦,抵抗力大不如從前,
於是他們對冷的感知尤為敏感,對感冒生病的恐懼也大大增強。
這份恐懼會轉化為對小孩健康的過度關注,讓孩子“多穿衣服”,能夠緩解自己的健康焦慮。
另一方面則緣於他們心理認知的固著——
很多爺爺奶奶是真的擔心孩子著涼,但他們無意識地將自己的體感溫度,等同於孩子的感受。
例如我的婆婆比一般人更怕冷,即便20多度的天氣,她也會穿3、4件厚衣服。
她告訴我,
在她小時候,老一輩常常告誡她:“多穿點才不會感冒生病。”
她信奉了這些話,並堅信這樣做能保護她免遭於感冒生病的風險。
即便不幸感冒了,她也只會認定是因為自己穿得不夠多,繼續新增衣服。

同時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她也堅定不移地沿襲著這樣的穿衣理念,將孩子包裹著嚴嚴實實的。
有一回,我準備帶寶寶去散步,讓婆婆幫我抱寶寶下樓,我負責扛嬰兒車。
婆婆抱著寶寶下去以後,一直躲在樓梯間不願意出去。
我問她為什麼不出來,她回答道:“有風,寶寶受不了。”
事實上,那只是太陽底下的陣陣微風而已,一點也不冷。
這是他們把自己對「冷」的恐懼投射給孩子,認定孩子是虛弱的、易受涼的
很難意識到這種想法缺乏科學根據。
因為從中醫的角度來講——
小孩是純陽之體,偏熱氣;
寒氣入侵時,他們體內會自動升起陽氣來禦寒;
如果整天將孩子捂得嚴嚴實實的,反而會妨礙孩子陽氣的生成。
從西醫的角度來講——
小孩新陳代謝快,產生熱量多;
他們的正常體溫比成人高0.5度,禦寒能力強於大人;
如果將孩子適當暴露於寒冷中,能夠增強他們對抗冷的免疫力。
無論是哪一種醫學理念,都不提倡對孩子過度保護,將孩子與「冷」隔離。

你的擔憂
是對孩子成長的阻礙

如果養育者總是基於自身對冷的恐懼而不停地給孩子新增衣服,
一方面它會削弱孩子對「冷」的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則會破壞孩子對冷暖的感知,令孩子無法養成合理穿衣的習慣。
關於這一點,我從先生身上得到了驗證。
先生是一個從小被婆婆用溫暖包裹著長大的孩子。
一方面,先生非常怕冷——
睡覺時,他總是習慣用被子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
即便有時天氣突然轉暖來不及拆棉胎,他也是如此。
我問他:“你不熱嗎?”
他說:“熱,但我喜歡包裹感,不這樣做我睡不著。”
同時在給寶寶蓋被子時,他也總是習慣將寶寶的下半身(特別是膝蓋)包裹得嚴嚴實實。
問及原因,
他解釋道,有一回他在雨天外出,沒有穿秋褲,導致膝蓋凍僵了,至今走路還隱隱約約會疼。
先生的解釋令我存疑:
因為前段時間廣州挺冷的,先生晚上陪寶寶睡覺,需要全程將手臂露出來摟著寶寶,也沒出現過手臂凍僵、關節疼痛的現象。
或許他只是習慣了這種包裹感,但他的身體並沒有他想象中那麼怕冷。
另一方面,先生儘管怕冷,卻非常抗拒穿衣——
整個衣櫃裡,他只有一件帶絨的外套,其它都是單層的T恤、襯衫和衛衣。
有一次,廣州室外溫度10度,先生只穿了一件T恤和一件薄外套出門,凍得直哆嗦。
我問他為什麼不穿件厚外套,他回答道:“我喜歡硬撐!”
當然這只是他意識層面的回答;
而在潛意識層面,他真正表達的其實是對婆婆穿衣理念的抗拒。
因為每次他上班臨出門前,如果剛好碰到婆婆從外面買菜回來,
無一例外地,婆婆都會對他說同一句話:
“今天好冷啊,風很大,你趕緊添多件衣服,凍感冒就不好了!”
先生不會直接反駁婆婆;
但在行動上,他也不願意聽話照做,拒絕認同婆婆對冷的恐懼。
因為沒辦法根據自己對冷暖的感知,決定如何穿衣,只能透過硬撐的方式,表達對養育者穿衣理念的抗拒——
這是先生的無奈,也是很多被養育者過度包裹過的孩子共同的無奈。

你願意放手
孩子才會真正成長

很多新手父母在帶娃初始,容易被老一輩養育者對冷的恐懼所感染,
並順著他們的建議,給孩子穿更多的衣服,蓋更厚的被子,生怕由於自己大意而凍著孩子。
一開始也是這樣做的。
直到後來寶寶長了溼疹,一受熱就會不停地撓自己,將自己抓傷。
帶寶寶去社群醫院體檢時,醫生給出了跟家中老人截然不同的穿衣建議:
“孩子比大人更怕熱,不要讓寶寶的穿衣數量,超過你的穿衣數量。”
聽從醫生的建議,我重新調整寶寶的穿衣準則,
並透過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到有一種更科學的“26度穿衣法則”——
即:環境溫度+衣服溫度=26度
於是我遵循這個公式去決定寶寶每天穿衣的厚度和件數。

按照這個穿法,寶寶每天穿衣服的厚度與我相似,但不及家中老人穿衣厚度的一半。
事實證明,它確實是一種更適合寶寶的穿衣準則,不至於令他受涼,也不會將他裹出汗。
於是我直接向家裡的老人科普了26度穿衣法則,並要求他們不要私下給寶寶新增衣物。
後來,隨著寶寶自主意識和行動能力的增強,在穿衣這件事上,我逐漸選擇了放手,將決定權交給他:
當看到他暴躁地用手撓臉、撓身體時,我就意識到給他穿得過多了,需要減少衣服;
當看到他打噴嚏、鼻子有些許鼻涕時,我就意識到給他穿得過少了,需要新增衣服。
我相信他有自己的對冷暖的感知,且他的身體也會對這份感知做出相應的回應;
我需要做的,就是讀取他傳遞出來的身體訊號,再根據他的需求決定他的穿衣

 寫在最後 

在決定“如何給孩子穿衣”這件事上——
作為年輕一代的父母我們可以理解老一輩養育者這樣做的緣由,尊重他們自己的感受
但我們不必認同他們的恐懼,也無須讓孩子來沿襲他們的焦慮
將他們的觀感與孩子的觀感區別開來,
尊重孩子自身的冷暖感知,將穿衣的自主權歸還給孩子
當我們真正這樣做了以後,時間會讓老人們意識到:
孩子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怕冷;
孩子的身體也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虛弱;
穿少點,孩子反而更有活力,成長得更好。
如此一來,他們放心了,孩子舒服了,我們也舒心了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預約今晚7點直播🌟
常常莫名情緒低落或煩躁不安
對什麼都提不起勁,習慣性拖延
身心緊繃,難以專注,焦慮失眠
親子、伴侶等關係也面臨各種挑戰
今晚7點⏰資深諮詢師【王簫】分享:
身心耗竭時,3個獨家心法幫你恢復能量
❗直播無回放❗點選立即【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