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國人能在任何地方種菜! 2025-05-05 10:20 國館讀書 作者:國館 每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 都藏著對種菜的嚮往。 在世界人民的眼中,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民族天賦。 ●俄羅斯是把鱷魚、熊、老虎、獅子當寵物養的戰鬥民族。 ●猶太人是“是誰都敢放貸”、做夢都想著賺錢的生意民族。 ●非洲兄弟是飯都吃不飽卻體能突出、跑步自帶外掛的馬拉松民族。 ●就連印度,都能在嘉陵125上,做出大鵬展翅、群魔亂舞的摩托民族。 圖 | 源於中國日報網——印度閱兵形式的摩托演示 那麼,中國人的民族天賦是什麼? 答案只有兩個字:種菜。 《舌尖上的中國1》分集導演胡博說:中國人走到哪裡,都得想辦法種點菜。 這話不假。 出國陪孩子讀書,就可以把美國名校耶魯大學的荒地,開墾成菜園。 引得耶魯大學官方點贊,稱為“耶魯菜園”。 跑出去南蘇丹維和,維和部隊就和當地百姓一起種菜。 好傢伙,人家維和都是荷槍實彈,冒著生命危險去維和。 你倒好,出門搞援助,跑那教人種菜去了,連工程隊都是“種菜”好手! 圖 | 源於人民日報新媒體——維和部隊教當地人種菜 去趟國外探個親,就能把澳大利亞別墅花園裡的花朵, 一朵朵拔掉,改種成扁豆、青菜和黃瓜等20多種蔬菜。 花園變菜園,整得外國女婿一臉懵逼,非常不理解。 可等他吃上菜以後,也愛上了自種蔬菜。 只要有中國人在,就沒有種不了的菜地。 外國人看來,種菜需要專業知識才能去做。 中國人沒有專業知識,卻能讓種子發芽,種出菜來。 因此,他們認為:種菜,這是來自東方的玄學。 每每看到中國鄰居種出天然無汙染的有機蔬菜,他們就無比羨慕。 要知道在歐美國家,吃上一口天然無汙染的有機蔬菜,要花很多錢的,那是很奢侈的,比肉貴多了。 可只要有了中國鄰居,就能享受到份奢侈。 中國人向來熱情,樂意分享自家種的蔬菜。 “你總是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富餘的新鮮蔬果,這種產量我只在新聞裡的農場裡看到過。”——這是很多外國鄰居的共同心聲。 擁有一箇中國鄰居,就是擁有了天然的蔬菜農場,無比幸福。 中國人到底有多喜歡種菜? 打個比方,看到同樣一塊空地時。 外國人腦海裡的規劃是這樣的:這裡做個燒烤區,那裡搞個游泳池,再披草皮、種上花。 唯獨中國人,看到空地的第一個念頭只有兩個字:種菜! 且自言自語唸叨著:“這地方拿來種菜多好啊!”、“這地方種點啥好呢?” 中國人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一片綠地。 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大片平地,中國人就有想種點什麼菜的衝動。 中國人究竟多能種菜? 無論農村還是城市,他們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種菜。 有條件的,二話不說,拿起鋤頭就種。 沒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種。 花池改菜地,只是基本操作。 畢竟花朵再美,也比不上吃到肚子裡填飽啊。 絕不能讓陽臺空著,必須整點啥,否則就是浪費。 路邊的樹下,能種菜嗎? 一言不合就開土:種它。 泡沫箱子?更好了。 大白菜、蘿蔔、洋蔥等等,一起種! 只有飲料瓶咋辦? 不怕,往裡加點土,就能種出青菜,試問,誰人不愛。 沒容器的水管只有坑眼? 很好,種! 地磚上有縫? 種菜的同時抓住生命的一絲機會,就抓住了一年四季。 水下能種不?當然能!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南極天寒地凍,種不了怎麼辦? 我們建溫室種菜。 沒有困不困難,只有勇敢的種菜人。 很明顯,地球已經滿足不了這群愛種菜的中國人了。 能困住中國人的,就剩下浩瀚的宇宙。 所以我們上了太空,也不忘種菜! 去年年底,嫦娥五號從火星帶回約2公斤的土壤,一下上了熱搜。 相對於探索什麼“月球的起源、太陽系的演化”這類的宇宙未解之謎, 中國人最想問的,是火星上能不能種菜? 有人說:每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都藏著對種菜的嚮往。 深以為然 只要給中國人一個容器,別管花盆,泡沫盒,塑膠盆,易拉罐….. 都能給你種上一堆的瓜果蔬菜。 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中國人對種菜的嚮往。 可如果你認為,中國人只是種菜,那你就真的菜。 種菜一直就是中國人的文化,就像一種儀式,不可摧毀。 在中國,種菜從來不是“下等人”才幹的活。 上至皇親貴族,自漢文帝起,每年正月天子都會下地勞動,這種儀式感極強的“親耕”文化,一直延續至今。 下至官僚文人,一直把“耕”與“讀”作為嚮往的生活方式,“耕讀傳家”是每一個古人傳家授業的標配。 辭官歸隱的陶淵明,蟄伏南陽的諸葛亮,被貶嶺南的蘇東坡……個個都是種菜達人。 就連軍隊也種菜。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以屯田出名,就是軍隊自己種糧食種蔬菜,自給自足,不需要國家的財政支援。 古有李牧雁門關屯田、諸葛亮漢中屯田。新中國成立後,今有屯墾戍邊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因此在中國,種菜不但不會被歧視,反而會被人羨慕。 中國人種菜技能,也並非是天生就有的。 其中的過程,充滿數不盡的無奈和嘆息。 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長河中,在絕大部分的時間裡,中國人都是食不果腹。 19世紀來到中國遊歷的英國人喬治·斯當東,對中國國情頗有研究,他說:在中國任意一個省份內發生的饑荒次數,遠超一個歐洲國家。 有專家統計過,從周朝到民國26年,中國總計發生過5258次饑荒,而歐洲在這一歷史時期發生的饑荒次數為864次。 對於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災荒和飢餓,才是他們一生最大的問題。 相對於一年只熟一兩次的糧食而言,蔬菜的成長和週期非常短,而且種蔬菜更具靈活性,可以隨意選擇適合這個季節栽種的蔬菜,比如大白菜在4-10月都可栽種,南瓜2-10月都可栽種,蘿蔔3-10月都可栽種…… 與其說種菜是中國人的民族天賦,不如說是中國人為了生存而不得不種菜。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成了中國人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基本訴求。 他們總是不遺餘力地開發每一寸土地,栽種上能填飽肚子的糧食和蔬菜。 時至今天,中國人的種菜基因,早已刻進了骨子裡。 天賦也好,本能也罷,只要有土地,中國人就一定能種點什麼。 種菜,體現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 居家隔離時,哪怕被困,也不忘”種菜自由”。 哪怕工作做得再好再完美,也不及種菜來得有成就感。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 種菜,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態度。 記得小時候,奶奶總跟我說:什麼都會欺負人,但是土地不會,你種啥它都會回報你的。 是啊,土地是最忠誠的朋友,你對它多好,它就給你多少,你種什麼瓜,它結什麼果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嗎? 勤奮、向上,每一寸土地都不會浪費的人,他的人生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 其實種菜不挑地點,種菜只挑人。 要想生活過得去,腳下就得多點綠。 當第一根蔥在手中倖存,那麼距離你種出一盤大白菜也不遠了。 結束了一天的勞累工作,回家炒菜時,從花盆上摘幾根蔥下面。 從中得到的滿足與慰藉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與之相匹敵。 為了生計不得不努力工作,也立誓不敷衍自己的生活,這或許就是種下一顆種子的最大意義。 中國人有一個口頭禪,“實在不行,我回家種地去” 種什麼呢?其實就是種點糧食和蔬菜。 我們嚮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種菜生活,嚮往“忙碌幾個月只為吃上自己種的菜”的種菜態度。 外國人注重享受,所以是花園。 中國人注重實用,所以是菜園。 土地之上,是我們親手勞動所產生的滿足感。 土地之下,是我們對當下生活最質樸的期盼,這是隻屬於中國人的浪漫方式。 ▽ ▼ 本文為國館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 【墨枝夏裝專場】 專注32年高階真絲品牌, 上衣、裙子,法式、新中式、通勤、極簡,多種風格隨便挑 喜歡戳【在看】,好看的人都點了【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