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不下中產漂亮湯的打工人,把盒馬9塊9「哈佛蔬菜湯淨菜包」煮成抗炎版麻辣燙?

年輕人難以拋棄“自制健康餐”
畢竟是“好好生活”的證明

肘子
編輯橘總
來源|vista氫商業(id:qingshangye666)
封面來源Pexels
我離世界頂級名校最近的一回,是在盒馬的冷鮮區買到一包9塊9的哈佛蔬菜湯淨菜包。
雖然這湯和哈佛的聯絡可能不比我和哈佛的聯絡近,但如果你問如今還有什麼減肥食譜能讓看膩了“七天瘦10斤”口號的網友熱情追隨,哈佛蔬菜湯一定榜上有名。

圖源:小紅書@李輕鬆熊
“可以不上哈佛,不能不喝哈佛蔬菜湯”。一碗湯靠著莫名其妙的口號成了網際網路現象級食譜。
這碗湯最初在網際網路走紅靠的是極致的便利。
縱使見慣了“微波爐做一桌飯”、“10分鐘搞定晚餐”的糊弄飯食譜,你也會對這碗湯僅有三步的製作流程深感敬佩:
把切好的南瓜、包菜、胡蘿蔔、洋蔥一起丟進鍋裡,加水加食用油,開火煮20分鐘,撒鹽和黑胡椒,出鍋。美食博主們甚至很難為它單獨拍一個教程Vlog。

外賣裡見不到兩片蔬菜的都市牛馬們,就靠這碗0技術含量的蔬菜湯達標了營養家們推崇的“每天吃到不同顏色蔬菜”的健康主張。
一邊是最常見、簡易的食材,一邊是這碗湯在口口相傳中被賦予的“神奇療效”。刷脂減肥只是基礎功效,抗氧化抗衰老、清體排毒、降三高,你和你太奶需要什麼,哈佛蔬菜湯就能實現什麼。
事實上,之所以被冠以“哈佛”,只是因為這碗湯的研發者,日本研究癌症與免疫的教授高橋弘曾在哈佛上過學。這位教授喜歡研究蔬菜對抗癌的影響,也很喜歡寫食譜,2013年出版了《預防癌症!植物湯養生法》,2024年的書則叫《每天使用這個食譜!哈佛大學式“生命蔬菜湯”》。最初他將這碗湯命名為“養命蔬菜湯”,大概是不夠唬人,再出版時安上了哈佛的title。
“翻遍哈佛醫學院網站,都沒找到這款蔬菜湯的英文資料,論文更是沒看到半篇。合理懷疑它百分百是高橋老師的營銷創意,將日本人生活裡已經存在的家庭日常蔬菜湯重新洗牌,打造成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風味星球》寫道。
哈佛蔬菜湯還被捧成了“抗炎飲食法”的代表食譜。
所謂抗炎飲食裡的炎症並不是一般理解的“傷口發炎”,而是慢性炎症,是我們身體在壓力或應激狀態下產生的低水平炎症反應。抗炎飲食被認為可以對抗這種炎症狀態,降低疾病風險。
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早在2009年提出膳食炎症指數(DII)。現在排名靠前的抗炎食物包括三文魚等魚類、羽衣甘藍、西藍花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蔓越莓、草莓等莓類水果。
看完這份列表,你也大概懂了這幾年奶茶們的“輕體杯”、“健康瓶”都是從哪裡選的材料。“所謂抗炎飲食,大多是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健康食物”,《科普中國》解釋道。

於是歸根到底,還是“減脂”最能吸引打工人。“靠喝哈佛蔬菜湯半年瘦了30斤”的傳說在網際網路上流行。評論區問是不是每天晚上只喝這個,“現身說法”的人不好意思地解釋,“有時候忍不住會往裡面加包辣泡麵。”
所以“自律湯”只是表象,至於為什麼要特意加“辣泡麵”,大概是為了蓋住湯的寡淡菜味兒。喝哈佛蔬菜湯,不少人都喝到了“命苦的味道”。
只不過“哈門人”會把這種寡淡解釋為“食材的本味”:純看這些菜,都不是你平常會拿來煮湯的食材。中國人講究湯要“鮮”,而鮮要麼靠魚蝦海鮮(海帶也算),要麼是大骨雞肉,胡蘿蔔不是搭配牛肉一起燉煮簡直是有違組訓。四種和鮮美不沾邊的平庸蔬菜放在一起煮吧煮吧,卻意外有了“沁人心脾的清甜”、“喝完神清氣爽”
直到有人再次刷到抖音的豬飯博主影片,看到一模一樣的食材被主播門丟進農村大鐵鍋裡翻炒熬煮,圍欄後的豬蠢蠢欲動,“追求營養健康便捷,打工人逃不出小碗豬飯這個賽道”。
圖源:小紅書@煩死了
為了讓這碗湯可以下嚥,打工人盡情發揮中國人骨子裡的料理天賦:放番茄醬變成番茄蔬菜湯;放扇貝蝦仁就變成哈佛海鮮湯;加辣醬炒一炒變哈佛麻辣香鍋;或者配上咖哩塊、烤雞腿速成北海道湯咖哩
但最簡單粗暴的改良還是,哈佛蔬菜湯煮到一半,“沒忍住加了6顆牛筋丸”。是一不小心沒忍住還是早有蓄謀製作者自有判斷,反正後續是,“回過神來又加了10個魚皮餃”。
至於這些“哈佛麻辣燙”、“哈佛湯咖哩”與最初蔬菜湯最初宣傳的“清體”、“抗炎”還有多大的關係?“喝完心理上相信自己‘今天又健康了’,怎麼不算一種健康?”

圖源:小紅書@尤格隆薩
盒馬趁著熱度,也推出了“哈佛蔬菜湯”的專供淨菜包,很快登上盒馬淨菜銷量Top1。把四種蔬菜洗好切好,400g的蔬菜包賣你9塊9。有人算了一筆賬,這個價格再加兩三塊錢,就能在菜市場買到整顆的食材,至少得做三碗湯。
即便“淨菜是不是智商稅”的爭論已經持續許久,健康飲食“極簡化”的潮流無可抵擋。以往“商家專供”的預製菜在2020年左右引入C端,上架各大買菜平臺和中產超市貨架,淨菜品類迅速增長。2014-2022年,我國淨菜行業產量由725.7萬噸增長至2670.9萬噸。
打工人一面對於“自制健康餐”無法拋棄——畢竟是“好好生活”的證明,一面忍耐度又只到“弄熟”這一環:
“做完8小時牛馬再回來啃蔬菜已經夠違揹人性了,健康生活的第一步,是健康飲食的門檻不能比我煮碗泡麵的門檻更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