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前,我對自己最滿意的一個覺醒,內耗和痛苦少了一大半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來源|小樓聊心理 (ID:xiaolouxinli)

同事和我說,週末她去逛街,看上一件特別喜歡的大衣,最終沒有下手,現在覺得有些遺憾~

我問她為啥不買,她說,很不爽那個導購。

她試穿的時候,覺得心裡美滋滋,可是那導購卻冷不丁來了一句:
“這件衣服真的特別好看,版型特別適合你,不過這個顏色顯得皮膚暗,要不要再看看別的顏色。”
同事說,當時就覺得被兜頭澆了一盆冷水。
她內心第一反應就是:
啥意思?說我皮膚黑嗎?黑怎麼了?長得黑就只能穿那幾種顏色嗎?中國真正膚色白的有幾個人?襯得膚色暗你還擺出來賣?你們才有問題吧!
我說,你這內心戲還真有點多,人家可能只是想讓你選到更優的。
再說了,你不也老和我們說你膚色偏暗,選衣服一定要看準顏色麼……
同事說,她說的是事實沒錯,但為啥偏偏要直接說暗,對待顧客好歹說話好聽一點吧~
哈哈哈~
我說,你知道嗎?你這種情況我年輕時也有過。

從學校畢業後,我天南地北上各種老師的課。

認識了不少喜歡哲學的朋友,不管是喜歡東方哲學還是西方哲學,都覺得心理學很膚淺——
要麼被疾病困住,要麼被關係困住,花錢找人聊天聊幾年都好不了。
根子上是不肯面對自己的虛弱和淺薄。
當時我是學生心態,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面對大牛們的吐槽,我覺得自己被傷到了……
於是開始發奮學習。
為了積累知識,我狂刷存在主義心理,狂讀羅洛梅,弗蘭克爾,歐文亞隆……囫圇吞棗往肚子裡塞知識,卻很少能與實際融洽一二。
年輕是年輕,現在是現在。
現在的我刷到類似的說法,內心十分平靜~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悄咪咪悟了~
有必要這麼在乎別人的一句話嗎?

他們有那麼多精力,專門關注我的每一項學習、每一項付出嗎?

有沒有可能,他們根本沒有想那麼多,只不過是隨口一說,打個趣罷了。
而過去的我,卻以為他們在挑戰我的存在,挑戰我的價值,把自己整得特別中二。

為啥當時會有這種情緒反應?

背後有一個心理學概念在作祟,自我歸因偏差,也叫過度解讀
簡單來說,就是:
我們總是把外界的評價和自己的人格、行為緊密聯絡起來,認為別人說的每一句話,都和我們的自我價值掛鉤。
於是有了很多來自自我想象的惡意……
這種“自我歸因偏差”,讓我們容易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度,過度反應。
我們在解讀別人話語時,總會想象他們對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瞭如指掌,甚至覺得他們對我們的人生進行了深刻的評估。
可實際上,人家只是順口說了一句話,根本沒想那麼多。
很多時候,我們的反應,更多的是來自於對自己不安的“放大”。
“自我歸因偏差”在生活中還是蠻常見的。
尤其是面對親密關係、家庭生活、孩子教育這些事時,許多人常常會把一點小小的“不贊同”當作對自己的“人身攻擊”。
於是,內心的憤怒、焦慮、甚至委屈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準備爆發。
我遇到過一個完美媽媽。
以前她特別為孩子操心,一日三餐為孩子做好營養配比,有時候會拍圖發到朋友圈。
有一次,有個不太熟的朋友給她評論:你家孩子還挺挑食呀?
當時她超級不爽,內心默默回懟:你說什麼?我已經很努力了,天天做飯,讓他吃他愛吃的,做了多少菜,你有什麼資格這麼說?
我聽她吐槽完,便告訴她:其實你也和我說過,你兒子挑食來著。
她嘆氣道,我知道,可我就是氣不過。
她覺得,自己有一種被挑戰母親角色的感覺,覺得自己的付出被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全盤否定了。
一個不太熟的人,透過一張圖片判斷。
他也許只是隨口一說,根本沒那麼多心思去評價孩子的每一餐,每一口飯。
只不過朋友作為媽媽的自我認同感被觸動,才會做出那麼大的反應。
很多時候,評價者只是看到了表面,根本不清楚你的付出和壓力。
而我們,卻把這些評價當成了對自己角色的質疑和否定。
還是那位媽媽,有一次,她帶孩子出門,孩子跑得太快,差點撞到別人。
那人很不高興,便說了一句:孩子得嚴管點。
她頓時覺得自己被批評了,心裡想:什麼意思?覺得我管得不夠嚴是不是?怎麼能隨便說我不好?
但對方只是根據當時的場景,單純說一句自己的育兒觀點,根本沒想過她會這麼想。
別人的評價,更多時候是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觀點,而不是對我們作為“個體”的深刻分析。
我們以為他們都在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結果人家可能根本沒想那麼多。
把自己看得太重,反而增加了內心的不安。
自我歸因偏差,咱們每個人天生都有這個“毛病”。
誰不想保持個好形象,誰不想自己看著牛逼呢?
這種心態,在成功和失敗面前,是心理自我保護的必備工具。
可一旦套用到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上,就容易讓自己陷入“莫名其妙惡意”的糾結。
別人隨便說一句我做得不好,我就自動把它當成對自己人格的否定,心裡翻江倒海。
結果……痛苦和焦慮自己往裡塞,搞得自己滿腦袋都是“被看不起”的情緒。
這事兒不調節一下,真的是自己給自己添堵。
咋調整呢?
1、認識到身份的流動性
別人的評價是單面,可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面的。
咱得承認一個事實:我們的身份其實是流動的,並非固定不變。
我們常常太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覺得自己的價值只能透過他人的認可來定義。
可事實是,誰的評價都不應該決定我是誰,或者我能做什麼。
關注我的人,很多都有著妻子和母親的身份。
作為妻子和母親,你們付出了多少心血,日復一日地在家庭、孩子和工作之間奔波。
你為孩子早起做早餐、親自輔導作業,為家庭操心打點一切。
你覺得這些都沒人看到,甚至連丈夫都偶爾覺得你做得不夠好。
親愛的,你做的努力,不是別人一句“你怎麼沒做到最好”的話就能抹殺的。
不要把別人的話,當作對你全部努力的否定。
你的身份,不需要別人來定義,真正能定義你的人,是你自己。
2、減少過度自我關注
如果我們總是把自我身份放在“聚光燈”下,那麼別人一句話就能輕易影響我們的情緒。
不如試著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開,去關注那些比自己本身更重要的東西。
比如和家人一起度過的時光,孩子們的笑臉,或者你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小進步。
不再過度關注自己的身份,你可以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去呼吸,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總擔心別人怎麼看你。
3、釋懷
每次遇到讓你生氣或不安的評論時,停下來做個深呼吸,問問自己:這句話真的能影響我什麼嗎?
如果答案是“沒有”,那就放下它。
別讓外界的評論,尤其是那些無心之言,成為你情緒的主宰。
你覺得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得到的卻是一句簡單的評價,但那並不代表你的一切。
很多時候,別人說的那些話,更多的是他們自己的一種觀點,根本不值我們這麼大反應。
太容易把外界的評價和自我價值掛鉤,好像不被認可就等於一切都完蛋。
結果呢?
越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越累,越容易把小事放大成大事。
所以,放下那種“自我感過強”的心態,不再每次別人隨口說個什麼,都要反應幾百次。
作為媽媽、妻子、朋友,你已經做得夠好~
不必等每個人都給你五星好評,你的綜合分數由自己把控~
很多時候不是你不想做個情緒穩定的人,而是你不知道具體的方法!
其實,只有我們自己不內耗了,才有了情緒穩定的基礎
推薦學堂總編夫人卡總的影片分享會:
《不糾結,不內耗》
揭開內耗的真相
用大量真實案例、可實操的方法
幫你提高認知、升級思維、積攢內在力量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下單後聯絡客服兌換課程
(廣告)
作者介紹
樓,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樓聊心理 ID:xiaolouxinl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