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劃定健康邊界是一門藝術。
雖然,我很早之前就學會了,如何反抗那些想要控制或者傷害我的人;當我感受到被虐待,我會立即堅守我的立場為自己維權。
但為什麼我說設定邊界是一門藝術?
那是因為有時候,設定邊界需要有一種智慧,在確保自己不會“掉進坑裡”的同時,還能夠繼續留在友善和內心平和的道路上。
而上文中的“有時候”,於我而言就是遇到非常“需要幫助”的人和極度自我中心的人。因為我在生活中總處於幫助別人的角色中,很容易在滿足別人需要時喪失自我。
很多“好心人”,很多時候是在不斷地自我犧牲,以致耗竭。該如何制止自己呢?
很多關於這個話題的文章,都把負罪感作為一種解答。
負罪感基本上是一種對於因為覺得自己自私或者“不夠好”而產生的瀰漫型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可能會導致羞愧感,或者被標籤為沒有價值或不值得被愛的人。
當說“不”意味著是個壞人、是不被接受的、不值得被愛的表現時,我們要如何說“不”呢?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或者,你可以嘗試從這幾個小地方著手:
1. 找出你身邊最常“需要幫助”的人
在你個人的生活中,這種“奉獻自己,滿足他人”的想法是從哪裡開始的?誰是你生活中那個總是索求幫助、“有資格”要求你的人?
如果你不去幫Ta、滿足Ta,具體會有哪些不好的後果?你可能要先想想這些問題。
2. 質疑“奉獻自己滿足他人”的正確性
你是否真的相信,或者是繼續願意相信以下這些問題:
◍ 說“不”是一件自私、罪惡的事情?
◍ 專注於自己,並且確保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是不是真的有違道德?
◍ 保護自己不被別人“剝削”是否也是可以接受的?
◍ 對自己多一點關愛是不是也是很公平的事情?
當他人越來越覺得我們的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一味地服從他們,是不是對他們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當你不要求自己的伴侶或者孩子來關心你時,他們真的能學會如何關心別人嗎?
仔細思考這些問題,可能會幫你引發自己的變化。

3. 或者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
◍ 你如何成為一個更加平衡的人,也就是一個可以將自我關懷的概念包含到普遍意義的關懷中去的人呢?
◍ 自我關懷如何與你現在的生活哲學融為一體?
◍ 你是否可以做一個好人的同時實現自我愛護和自我關心?
◍ 當形勢需要時適時關注你自身,是否也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更高效的領導者,甚至有一顆更強大的內心?
因為,設定健康的邊界,並不僅僅是“對自己好”這樣一件“小事”。
4. 改變觀念後,需要的是不斷練習
沒有什麼可以代替練習,而且你應該針對不同情況展開練習。
當你剛剛開始時,你可以簡單地說“我必須要先照顧一下我自己”,或者“我也希望我長了兩雙手,但是我必須先做完 X 才能做 Y ”來劃定界限。
有時候你甚至可以拿自己做試驗。在你對自己試驗各種自我關愛的“宣言”時,觀察你的內在反應。這些“宣言”的例子比如:
◍ “我很愛我自己。”
◍ “我的需求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 “我可以自我關懷,因為我和你/我的孩子一樣值得擁有~”
◍ “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是因為我喜歡這樣的感覺。”
當別人責怪你自私,甚至是責怪你太“自我”,你可以笑笑,然後說:
◍ “如果這樣就叫做自私的話,那我可能就是有點兒自私。”
◍ “看來你不喜歡我關注自己,但是我喜歡,這就夠了。”
◍ 或者不客氣地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請不要再說了。”
根據不同的情形,這些話可以悄悄說給自己聽或者對他人大聲地講出來。

5. 遠離那些總是要求你奉獻的人
如果你已經識別出生活中已經有一個十足的“自我中心者”,一個對你的付出和奉獻都感到理所當然的人,你可以考慮結束和這個人有更深入的關係了。
更具體的判斷標準是,你一旦想到這個人,就感覺到精疲力竭,這樣明顯的訊號在提示著你,需要仔細考慮並作出一個明智的抉擇,儘量讓自己遠離這樣的人。

6. 學會嘲笑內心不定期發作的小“負罪感”
隨著時間的累積,我不需要像以前那樣那麼努力去控制和練習,反而是能夠更加體察自己內在的感受。
有時候,我也還是會有因為 say no 而產生負罪感,這些時候我會平和地笑一笑這些荒唐的、反覆無常的小“自我”。
自嘲和幽默就成為一種治癒的良藥,請盡情嘲笑那些小小的負罪感。
它很喜歡跟你玩捉迷藏,不過相信我,這段“捉迷藏”也值得一段好時光。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建立健康邊界的方法,但可能還是對自己的邊界感有些模糊。我們準備了「人際心理邊界評估」,幫你準確地掌握自己的人際界線,並提供專屬的界線構築建議:
「人際心理邊界評估」
限時免費

👆長按掃碼免費測試
作者:Andrea F. Polard
翻譯:簡單心理小夥伴 魚丸君
▽ 點選閱讀原文
測測你的心理邊界健康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