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防禦

真正的改變依賴於你做出的選擇,依賴於你在這一生中不斷做出的選擇。
共創活好的環境
『niwo』
01
心理防禦就是
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對自己撒的謊
心理防禦就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對自己撒的謊。
我們大多數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的感受、言行讓自己大吃一驚,我們突然發現有些未被意識到的念頭在“幕後”作祟。看似無關痛癢的事情可能讓我們大發雷霆,此時,我們會突然醒悟,原來自己一直都有著某種強烈的情感,但未曾覺察。
你的伴侶近來頻頻加班,你欣然承擔起了家務。你覺得他工作太辛苦了。而你讓他在上班路上去一趟乾洗店,他卻在答應時略顯遲疑,你火冒三丈:“算了!我自己去!”
臨近聚會時,你的朋友卻打電話來取消行程:“我突然有點事……你介意嗎?”你既意外又惱火。多年以來,你對這種不夠貼心的行為已經足夠大度了,但現在你發覺自己還對她去年忘記你生日的事耿耿於懷。你看清了自己一向知曉但不想面對的事實:她還有其他朋友,相比你,她更看重別人。
我們通常認為自己瞭解一些有關他人而對方卻毫無意識的真相。
當同事們一起外出吃午飯時,他們經常會談論另一個同事,其中一個人可能會說:“我早該長點兒記性,因為她根本聽不進批評。她覺得自己是完美無缺的。”一幫老友可能會談論不在場的哥們兒以及他新交的女朋友:“難道他沒發覺她也是那種專橫跋扈的人嗎?和他媽媽一模一樣!”聆聽朋友談論自己的計劃,聽他說他打算再度改過自新,你可能會想:“別自欺欺人了。”
儘管我們認為自己對身邊的人有著獨到的見解,可一旦發現有人對我們抱有同樣的想法,我們可能會對此心懷怨憤。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可能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毫無覺察,而其他人卻對此心知肚明,這是一件極其令人不快的事情。如果有朋友指出這一點,我們會堅稱:我們的口誤是無心之失,絕無任何其他的意義;我們忘記聚餐日期僅僅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我們忘記邀請賓客名單上的某個人僅僅是一個疏忽,與此人在去年的聖誕聚會上對我們的怠慢毫無關係。
有時我們的確會因為工作繁忙而忘記一些事情。有時口誤的確沒有任何深意。但是,忽視和口誤通常會揭示某些我們不曾意識到、不想承認(哪怕是向自己承認)的隱情。
那麼我們是如何避免與那些難以忍受的自我的部分接觸的呢?我們看不到自身人格的某個方面,他人卻看得清清楚楚,這怎麼可能呢?
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心理防禦機制是一種無形的應對方式,使我們將不可接受的想法和感受排除到意識之外。在此過程之中,心理防禦機制悄悄地扭曲了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包括我們對人際關係和自身情緒的感知。
02
改變始於接納的心態
僵化或根深蒂固的防禦往往會阻礙我們成長,甚至會讓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放下防禦,找到應對痛苦的有效方法,我們才能過上更加豐富多彩和心滿意足的生活。

心理防禦機制不會僅僅因為你發現了它們而自動消失。它們是你多年以來養成的心理習慣,深深地“蝕刻”在你大腦的神經聯結與通路里。這些防禦越是根深蒂固,這些神經通路也就越穩固。
我喜歡把防禦比作繁忙道路上的深深的車轍。每當前路難行,讓你心煩意亂時,你就很容易陷入這些車轍。也就是說,你會使用這些舊日的防禦,就像車輪陷入真正的車轍裡一樣。
真正、持久改變的心態,始於承認這個事實:徹底的治癒與完全的轉變是不可能的。只有透過充分地瞭解自己,發現自己有困難的方面,以及形成自己應對困難的典型方式,你才能開始成長。只有這樣,你才能培養出新的技能與能力,幫助你在情緒世界中更好地前行。
你也需要關注自己,儘可能地持續關注自己。你永遠無法平靜地面對最困難的情緒挑戰。你永遠無法戰勝羞恥感,將其永遠地拋諸腦後。當常見的情緒誘因讓你失去分寸時,你的第一反應會是用熟悉的方式來防禦。
只有保持警惕,不斷地關注自己,觀察自己常用的防禦如何運作,然後儘量選擇不使用這些防禦,你才能動搖它們對你的控制。只有透過反覆做出不同的選擇,你才能養成新的習慣。真正的改變依賴於你做出的選擇,依賴於你在這一生中不斷做出的選擇。
03
真正的改變源於你做出的選擇
一旦你發現了正在運作的心理防禦機制,也就是說,一旦你清醒地意識到了心理防禦機制,你就需要做一個決定:是繼續那種容易的、自動化的做法,還是努力做出改變。
選擇不同的做法並堅持到底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想想泥濘道路上的輪胎,要防止它陷入熟悉的車轍,你要不斷地付出多少注意力與精力。
如果我們的內心在努力說服自己防禦的視角是“真實”的,那麼這正是心理防禦機制的標誌。這種現象會反覆出現,非常頑固。如果你關注自己的內心,認真傾聽,你會發現這種內心的聲音會讓你感到戒備,就好像你在與某人爭辯,試圖讓他相信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即使沒有人質疑你的看法,你依然會為自己辯解。
有時,我會發現自己在心中與某個我認識的人爭論,很明顯,這說明我在防禦。
你不必相信自己的所有感受,尤其是由內在辯護過程引起的感受。輕蔑、義憤填膺與憤怒的指責可能是因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維護自身的運作而產生的。因此我們需要對那些情緒是否符合事實保持懷疑的態度。
如果我們覺得尷尬或恥辱,深層的羞恥感即將突破我們的防線,我們就可能會做出憤怒的反應(戰鬥模式)。當我們的焦慮被喚起的時候,我們也可能進入驚恐的逃跑模式。在這些情況下,創造一個安靜的空間,而不要立即在強烈的情緒下做出反應,能讓我們有機會選擇自己反應的方式。
我相信我已經說清楚了,與心理防禦機制的角力是一場終生的鬥爭。如果你堅持不懈,你就能持續地成長與改變,但你永遠不會達到圓滿的狀態,永遠不會變成一個全新而完全不同的你,一個不需要面對相同問題的你。
為了儘可能地過上情感豐富、令人滿意的生活,你必須仔細傾聽與觀察,留意心理防禦機制運作的訊號,或者挑戰那些深藏於你性格當中的隱匿防禦。
當你做到這些的時候,你將可以選擇做出防禦的反應,或者採取不同的行動。這可能看上去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比起過上童話般的生活,沉浸在沒有痛苦與衝突的白日夢中,選擇的能力代表了我們最重要的一種自由——一旦防禦不再完全主宰我們的行為,以建設性的方式管理我們的情緒與行為的心理自由,將不再遙不可及。
04
與防禦同在但不被其主宰
我之前把心理防禦機制稱為我們用於逃避無法忍受的痛苦的方法。儘管我解釋過,有時忍受痛苦是重要的、有好處的,但你可能依然在想為什麼你要付出這麼多努力,這些放下防禦的努力會帶來什麼結果。
歸根結底,你可能想問:心理健康到底是什麼樣的?
我想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儘量留有足夠的餘地。我把“正常”看作沒有人能夠達到的理想狀態。尤其是在大眾媒體與家庭導向的情景喜劇興起以後,我們的文化對心理平衡、適應良好的個體持有一種“單純”的看法,並且對這種看法推崇備至。這種觀點認為,沒有任何衝突能給這樣的個體帶來很多痛苦,他的問題也能很容易地得到解決。
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包括來自相對幸福的家庭的人,以及接受過多年成功的心理治療的人)都有困難、敏感的時候,以及在這些時候會使用的心理防禦機制。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了痛苦,沒有人能完美地應對它。
但是,我也相信,真的存在一種心理健康,即能夠接納人性的現實並將其納入考慮的範圍,而不是對其設下過於嚴密的防禦。這種健康可能是這樣的:
你能夠較好地容忍自己對他人的依賴,在總體上感到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在內心深處,你不害怕被情緒淹沒,你相信你的情緒為你的生活和關係賦予了意義。
你能夠相信自己對自己的看法。雖然你不對自己感到100%的滿意,但你確信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並且不會停止成長。
即使你理解防禦,它們也不會徹底消失,所以你會在這種“心理健康”的狀態下,不斷地與防禦做鬥爭。它們不會與以往一樣,既然你已經意識到了它們的存在,它們對你就不會有那麼強大的控制力了。經過長期、誠實的自我評估,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你的防禦依然會對你產生影響,在你的主要心理困擾領域內發揮作用。
我們防禦痛苦的方式,往往會給我們自己帶來不利的影響,這種防禦就是我的研究主題。而我的目標就是幫助你發現運作中的防禦,放下防禦,並且找到有效的方法來應對痛苦。
我希望閱讀本書能幫你容忍自己的需要,在關係中滿足這些需要,體驗那些為生活賦予意義的、廣泛而多樣的情緒,並且為自己感到滿足。這是一個漫長且永無止境的過程。遵循本書提出的建議,不會消除你的痛苦,或永久地治癒你的羞恥感。但如果你按照書裡的建議去做,盡最大的努力,這種經歷會幫助你過上更加豐富多彩、更加令你滿意的人生。
*本文選自《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防禦,約瑟夫·布林戈 著,姜帆 譯,機械工業出版社
niwo,共創活好的環境
www.niwolife.com
為防止走失
請點亮在看
星標我們
別吝嗇轉發
留言最歡迎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