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籤

圖片由 AI 生成
本文編號 241107
全文共有 48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許多人似乎都有這麼一種習慣:熱衷於用一些心理學術語來描述自己,給自己貼標籤、下定義。
比如:
  • 我不太喜歡跟別人社交,我是不是一個內向者/i人/社恐/社交障礙者?
  • 我總是喜歡下意識地取悅別人,我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 我面對親近的人時,總是顯得很消極和被動,我是不是迴避型依戀?
  • 我的情緒總是波動得很劇烈,我是不是雙相障礙?
諸如此類。
包括我之前寫過一些相關的文章,評論區裡也經常能看到類似的回覆:「我感覺我就是這種型別的人」。
一方面,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這說明心理學知識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
但另一方面,我也有點擔心:這種喜歡「對號入座」的現象,會不會有點太氾濫、太隨意了?
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探討的問題:很多時候,給自己貼標籤,未必是一件好事。它可能會造成「先射箭後畫靶」的情況,反而讓我們去削足適履,強化我們對自己的自證預言。
這一定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首先,我想跟大家釐清三個概念:行為,特質,人格。
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呢?簡單來說:
  • 當我遇到某種場景時,我產生了某種反應,這是一個「行為」;
  • 當這種行為反覆發生,乃至於形成了一種習慣,它就變成了一個「特質」;
  • 一系列具有共性的、相似的特質集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人格」。
也就是說,這三者是一個遞進的關係。行為是具有波動性的,它可能會隨著環境和狀態改變。特質是穩定的,它能夠用來描述你的某種習慣和下意識的長期反應。
而只有當一系列特質都滿足某些特定的標準時,我們才能說,你具備某種「人格」。
這三個概念非常重要,也非常基礎,但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其實都意識不到要去區分它們,特別容易把它們混淆。
最常見的情況是什麼呢?就是用「人格」和「特質」去描述「行為」。
舉個例子:比如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異質性的自尊。就有人問:我在生活中好像經常需要別人的肯定,特別需要來自他人的反饋,我是不是依賴型高自尊?
當然沒有這麼簡單,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肯定呀,幾乎沒有人是不需要的。它只是一種「行為」而已。
只有當這種行為反覆發生,乃至成為了一種主導反應 —— 比如:做任何事情都會首先想到「別人會不會認可」「是否符合別人的評判標準」,而沒辦法進行獨立的自我評價時,才可能考慮依賴型高自尊。
同樣,有人可能會問:我不太喜歡過多的社交,我是不是一個內向者?
當然不一定。更大的可能是什麼呢?你對社交有自己的一套要求,你不喜歡的只是「不符合要求」的社交而已,又或者只是社交的頻率和強度不適合你。這依然只是一種「行為」。
只有當你符合下面這些條件時,你才有比較大的可能是一個內向者:容易在人多的場合感到疲憊和不適,不喜歡成為焦點,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時間用來獨處,喜歡對事物刨根問底和深入思考,喜歡跟老朋友深入溝通更勝過認識新朋友……諸如此類。
簡而言之,請大家記住這條基本的原則:
能用行為來描述的,不要上升到特質;能用特質來描述的,不要上升到人格。
這樣可以使我們更精確地描述和了解自己。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追求精確呢?如果用特質來描述行為、用人格來描述特質,又會發生什麼呢?
一個最顯著的問題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描述,很可能會將我們塑造成對應的樣子。
舉一個我經常引用的例子:自我損耗。
心理學家 Baumeister 在21世紀初提出了自我損耗理論,認為意志力是一種資源,可以被消耗,可以恢復,也可以透過鍛鍊來提升。這一度成為心理學界的鐵律,也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暢銷書。
但另一位心理學家 Carol Dweck的研究推翻了這一點。她發現:在某些情況下,的確存在著自我損耗現象 —— 參與者在完成自控任務後,其「意志力資源」減少了,注意力和思維敏捷度都產生了下降,並在休息後得到了恢復。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答案是:當參與者堅信「自我損耗是正確的」時。
亦即是說:當人們堅信「意志力是一種資源,用一點消耗一點,用完了就需要恢復」時,他們表現出來的,就真的跟他們所相信的一樣。
而當研究人員告訴他們「這個理論已經被發現是錯誤的」之後,這種現象就消失了。
換言之,當你相信意志力有限時,你的意志力就是有限的;當你相信意志力無限時,你的意志力就真的是無限的。
這說明什麼呢?認知是有力量的。你對自己的認知是什麼樣,你就很可能真的變成什麼樣。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當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應對挑戰時,這種挑戰就會使你對它產生恐懼和焦慮感,從而降低你的表現,讓你真的更難以克服它;
反之,如果你告訴自己「我有能力克服它」,那麼它喚起的反應就更接近興奮感,使你能夠發揮出100%的能力,更容易攻克它。
再比如:當你覺得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時,你就會更容易下意識地尋找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你的本意可能是儘量去糾正和避免它們,但這種搜尋本身,反而強化了「我做得不夠好」的信念,使你更進一步地陷入自卑和自我懷疑之中。
反之,如果你的想法是「去關注那些我做得好的地方」,你就更容易擺脫和戰勝自卑感和怯懦感,重新找回自信。
很多時候,惡性迴圈和良性迴圈,其實就係於我們的一念之間而已。
因此,一定不要隨意給自己下結論、貼標籤,這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之間,讓我們變成更加不想要的樣子。
進一步,一個人的人格,往往是複雜的,很難用一些簡單的行為和特質來概括。
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困惑:
  • 明明自己已經定下了目標,想減肥/學習/鍛鍊,但臨到頭來,總是很難落實到行動裡,老是半途而廢;
  • 明明自己想跟別人建立更多的聯絡,但又覺得「社交是一件麻煩事」,每次社交都會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
  • 明明自己特別想做一件事情,比如跳槽、轉行、開始一份新的事業,但卻一直停留在想法,自始至終沒有邁出去過。
……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些矛盾的現象呢?我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原因其實就在於:「自我」其實一直都不是一個統一的、一致的整體。在不同的場景之下,我們的大腦會呼叫不同的規則,令自己產生種種矛盾的行為。
以計劃為例:當你興致勃勃、定下一個雄心壯志的計劃時,驅使著你的,是你對於長遠價值的判斷和慾望;而當你難以存進、想要放棄時,阻礙你去行動的,是你的日常生活慣性,以及對於付出和風險的恐懼。
同樣,以社交為例:當你想跟別人建立更多的聯絡時,是你對孤獨的恐懼和對聯絡的需求在驅動你;但當你想開始行動時,阻礙你的可能又是你對「理想自我」的恐懼,以及你內心中預防焦點的作用。
這些不同的系統和規則,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實每一個都是。它們只是你的「自我」所折射出來的不同側面。
所以,在這個前提下,貼標籤有用嗎?其實沒什麼用。
比如:給自己貼上懶惰/意志力薄弱/行動力弱/做事瞻前顧後/總是猶豫不決……的標籤,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沒有一個標籤能夠真正概括「全面的你」,它們只會不斷給你造成心理暗示,讓你朝著自己不喜歡的那個方向繼續滑行下去。
自我是複雜的,多元的,往往也是矛盾的。我們要思考的,是我們在面對什麼樣的場景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以及背後可能的原理和機制,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用一個標籤去概括,給自己下定義。
這才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有效方式。
那麼,既然貼標籤有這麼多問題,為什麼我們還是那麼熱衷於貼標籤呢?
最核心的原因是:貼標籤,滿足的是我們對於「認知閉合」的需求。
什麼是認知閉合?簡單來說,就是對於不確定性的消除慾望:當我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情境時,我一定要讓它變得確定。
它來源於大腦的節能原理,是一種非常底層的需求。
所以,一個最常見的現象就是:一旦我們腦海中有了一個分類的框架,我們就一定要對事物進行分類。如果不能把一個事物放入對應的類別裡,我們就會感到不舒服。
但絕大多數時候,這種分類只是提供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而已,它對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事物、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太大的幫助。
反過來,把一個事物放入不一定最適合的類別裡,反而可能會導致我們對它產生錯誤的認知。
舉個例子:我們容易認為,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喜歡接觸新事物。但真的是如此嗎?不是的。一個內向+高度開放性的人,很可能比一個外向+低度開放性的人更熱衷於新鮮事物。
所以,你可能會遇到這種現象:你覺得自己很像某一種「型別」,符合某幾項特徵,但當你進一步去研究的時候,你可能又會發現,有其他好幾項特徵,好像自己並不符合……
那麼你可能就會產生困惑:我究竟屬不屬於這種型別呢?還是說我其實也有這些特徵,只是自己從來沒有意識到?
但實際上,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放入某個類別呢?人永遠是複雜的,任意兩個人之間,不論再相似,也一定能找出諸多全然不同的特質。因此,用類別來劃分,永遠只能是一種近似的思維方式:它只是模糊掉了不同的地方,放大了相似的地方而已。
當你用一個標籤去框定自己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把自己限制在了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束縛了自己的可能性。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標籤呢?
我的觀點是:標籤是用來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而不是用來侷限和要求自己的。
舉個例子:當我說「我是一個i人」的時候,我想表達的是什麼?是:我想告訴你,我是一個不太喜歡社交的人,喜歡安靜,喜歡獨處,希望你能理解和接受這一點。
而不是告訴自己:我是一個內向的人,所以我不應該有太多的社交,不應該跟別人打得火熱,不應該跑到扎堆的人群裡面……
簡而言之,標籤是用來向別人介紹自己,方便別人對你建立一個大致的、初步的印象,知道你喜歡什麼,習慣什麼,明白如何跟你相處用的。它本質上是一張「社交名片」。
而不是用來框定和侷限自己:因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應該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
它必須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你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同時知道自己希望別人對你產生什麼樣的印象、用什麼方式來對待你。
在這個情況下,貼標籤,能夠起到一個傳遞資訊的作用,讓彼此的交流更高效。
而在除此之外的場景,則不妨儘量減少貼標籤的思維方式,而是更精確地描述自己的行為,來探索背後的原因。
也就是說:儘量少去思考「我是不是一個xxxx的人?」,而是更多地採用這種思維方式:
  • 在xxx的場景下,我會傾向於做出xxx的行為,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 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人在對應的場景下會怎麼做?跟我現在的差異是什麼?
  • 如果想要改變自己,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這才是一種更清醒、更有效的思維方式。
最後,我想跟你分享的一點就是:標籤只能描述靜態的自己,但人永遠是處在動態之中的。
許多研究已經發現:只要我們像想要的樣子去生活,我們就能一步步靠近這種樣子。
2015 年一項研究發現:讓一群參與者寫下想改變的性格特質,並讓他們按照這個方向去生活,經過四個月後,參與者的性格評分大體上都按照目標的方向偏移了,並且沒有產生較大的負面感受。(Hudson & Fraley, 2015)
在一項 2021 年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讓一群內向的人,盡力去表現得更加熱情、開朗、健談、精力充沛,去跟別人交流,然後研究人員再去做回訪。結果發現:跟這些「假外向」的人交流的人,對他們的好感度打分一致變高了,並且對他們的領導力評分也變高了。(Spark & O’Connor, 2021)
更有趣的是:對這些「假外向」的人進行回訪的結果顯示:當他們儘量去表現得外向時,他們並不會因此產生消極情緒,反而會產生積極情緒。
也就是說,如果你滿足於自己的性格,讓你去做跟性格不吻合的事情,你會感到很難受。但如果你不滿足於自己的性格,想改變它,那麼有意識地朝著想改變的方向去行動,不但不會感到難受,反而會讓你覺得更開心。
如果你想變得更加外向,那麼就讓自己多去社交,多去接觸陌生人。
如果你想變得更冷靜、更理性,那就在每一次產生情緒反應的時候,告訴自己,先冷靜下來,再做決定。
如果你想變得更開放,更靈活,那就試著在每一次碰到跟自己不一致的資訊時,不要急著否定它,而是停一下,深呼吸,問自己「它有沒有可能是對的」「我有沒有可能錯了」。
你可能會覺得很難做到,但試一試你會發現,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困難。
所以,重點從來都不是「我現在什麼樣」,而是「我想變成什麼樣」。
撕下標籤,讓自己更多地關注行動和改變,關注未來的自己。
你會發現,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  閒聊時刻  ——
稍微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儘量不要給自己貼標籤,原因在於:
1)標籤往往並不能全面地反映自己,而是一種模糊的概括;
2)我們對自己的描述和認知,很可能會塑造我們的樣子;
3)人永遠處於動態之中,你總是可以改變自己身上的問題。

基於這三點,一些有效的建議是:

1)釐清行為、特質和人格。能用行為描述的,不要上升到特質和人格;

2)謹慎使用以類別來貼標籤的行為,它是用來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而不是侷限自己;

3)讓自己像想要的樣子一樣去生活,你就能更加靠近想要的樣子。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給你一些啟發和思考。
歡迎你分享,留言,在看
以及,歡迎將我星標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