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德勇教授專訪:聚焦技術優勢與臨床實踐應用,解析脈衝消融重塑心電生理格局之路

近年來,在房顫消融領域,從傳統的射頻消融與冷凍消融,到如今備受矚目的脈衝消融,技術革新持續推進。脈衝消融採用高強度電場,能夠快速、高效地作用於心肌細胞膜,使之穿孔發生不可逆損傷,最後導致細胞凋亡,具有組織選擇性和非熱源性,顯著降低既往常見的手術併發症,並大大提高手術的效率,為房顫等心律失常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在第25屆心律學大會(CHRS 2025)暨2025年河南省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學學術年會上,醫脈通特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龍德勇教授進行專訪,圍繞脈衝消融的臨床應用分享了中心經驗,並對脈衝消融的優勢、在我國的應用現狀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等分享了獨到見解。
醫脈通:請您介紹一下,作為一種新興的房顫消融技術,脈衝消融與傳統消融策略相比有何優勢?目前脈衝消融在我國的發展及應用現狀如何?
龍德勇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脈衝消融有望成為房顫導管消融領域的一項革命性進展。首先,從作用機制來看,傳統射頻消融依賴於熱效應導致的組織損傷,其損傷深度主要受組織導熱性的影響。然而,心臟組織作為熱的不良導體,其導熱效能限制了射頻消融的效果。相比之下,脈衝消融基於心臟組織的介電特性,由於心臟組織富含水分且血液中含有大量電解質,使其具有良好的介電性,從而能夠產生比射頻消融更深的消融效果。
在臨床應用方面,射頻消融過程中產生的熱效應常導致患者出現劇烈疼痛,而脈衝消融作為一種非熱效應的消融方式,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幾乎沒有痛感。就消融效率而言,射頻消融需要較長時間的熱量積累才能形成不可逆的、有一定深度的組織損傷,而脈衝消融的放電是瞬間的,僅為納秒級,顯著提高了消融效率。
在安全性方面,射頻消融的熱效應具有非選擇性,可能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而脈衝消融在特定電壓輸出強度下具有組織選擇性,例如在心房消融過程中,能夠有效避免對冠狀動脈、膈肌及食道等鄰近器官、組織的損傷,從而顯著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此外,射頻消融過程中可能因區域性溫度過高導致組織氣化,引發爆炸性損傷,而脈衝消融不依賴熱效應,可避免此類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從理論層面分析,脈衝能量在安全性、效率和可靠性等方面均優於傳統射頻能量。
目前,脈衝消融技術已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國內多家醫療中心也已開展相關臨床實踐。儘管該技術尚未完全取代射頻消融,但由於其操作方式與現有技術具有高度相似性,僅需進行能量模式的轉換,無需重新掌握複雜的學習曲線。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脈衝消融有望成為房顫導管消融的主流能量模式。
醫脈通:作為PFA領域的權威專家,請您介紹一下您所在的中心開展房顫脈衝消融的經驗?
龍德勇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雖然我們中心常規開展脈衝消融技術治療房顫的時間尚短,但由於其操作流程及適應證選擇與傳統的射頻消融高度相似,因此並未顯著增加術者的學習曲線。目前,我們已將脈衝消融技術應用於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的治療中,尤其對於心房擴大或長程持續性房顫患者,脈衝消融展現出獨特的臨床優勢。
從手術效率角度來看,心房容積增大的患者若採用射頻消融,往往需要更長的消融時間和手術時間,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術中風險,也加重了術者的操作負擔。相比之下,脈衝消融憑藉其非熱效應及高效的電穿孔機制,顯著縮短了消融時間,提高了手術效率,且適用於各類房顫患者。此外,我們的初步臨床經驗表明,脈衝消融在此類患者中的治療效果穩定可靠,安全性也值得信賴。
醫脈通:在房顫消融領域,您認為脈衝消融未來的應用及發展前景如何?
龍德勇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我個人認為脈衝消融技術將會重塑心臟電生理領域的發展格局。
我國房顫患者基數龐大,據統計接近2000萬,而目前每年完成的房顫消融手術量僅約20萬例,與臨床需求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傳統射頻消融技術因操作複雜、學習曲線陡峭,使得許多醫生望而卻步,認為房顫導管消融是一項高難度、高門檻的技術。然而,脈衝消融的引入有望改變這一現狀。其高效、安全的特性以及更簡化的操作流程,將顯著降低房顫導管消融的技術門檻,可能使房顫消融逐漸轉變為一項相對基礎的操作,從而吸引更多醫生投身於這一領域。
總之,脈衝消融技術的發展不僅將推動心臟電生理行業的整體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縮小房顫治療供需之間的差距,吸引更多年輕醫生加入這一領域,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基於脈衝消融的顯著優勢及其潛在影響,我對這一技術的未來前景充滿信心。
專家簡介
龍德勇 教授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 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兼任心律失常中心二區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委員、中國心律學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心律失常介入治療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醫師協會"全國心律失常治療規範與新技術培訓"專案首席導師,北京市"青苗計劃"及中組部"西部之光"計劃學術導師,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工作者
  • 作為國家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及安貞醫院心律失常學科帶頭人,長期致力於複雜心律失常電生理機制與臨床治療研究。創新性提出多種介入治療術式,牽頭制定行業診療規範,研發新型治療工具與技術體系,顯著提升房顫、室性心動過速等疑難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成功率與安全性
  • 牽頭撰寫心腔內超聲中國專家共識。累計發表SCI論文200餘篇,其中以第一/通訊作者在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Europace、Heart Rhythm等國際權威期刊及《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等國核心心期刊發表論文30篇。擔任PACE、BMC、Europace、 Heart Rhythm、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等編委和審稿人
  • 主持“十四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項、國自然專項1項,國自然面上專案3項。獲國家授權專利10項(含發明專利6項),部分專利已實現臨床轉化。曾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先後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登峰"人才培養計劃等
梅奧系列課程直播預約
週一至週五 17:00-18:00,相約醫脈通心血管頻道,不見不散~
趕緊點選下方預約按鈕預約直播吧~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