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品作為經典的術前用藥,在臨床麻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其應用卻是一把典型的"雙刃劍",既可能提高手術安全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不良反應。本文將透過臨床案例解析阿托品的合理使用策略。

一、臨床案例警示
案例:消化道穿孔患者的術前用藥風險
一位消化道穿孔患者擬行腹腔鏡探查術,術前未充分評估其感染狀況。麻醉醫師發現患者"臉龐發紅"、"體溫異常",但考慮到手術緊急仍按常規給予阿托品。插管後患者出現"血壓、心率居高不下"等不良反應,增加了麻醉風險。
此案例揭示了阿托品在特定情況下的潛在危害:
未識別患者已存在感染性發熱;
忽視阿托品可能加重高熱狀態;
未考慮藥物對迴圈系統的疊加影響。

二、阿托品的雙重作用機制
1. 治療價值
減少腺體分泌:抑制唾液腺和呼吸道分泌,降低氣道梗阻風險
預防迷走反射:阻斷迷走神經過度興奮,防止術中心動過緩
緩解平滑肌痙攣:對胃腸道手術患者尤為有益
2. 潛在風險
心血管影響:導致心動過速,加重心臟負荷
體溫調節干擾:抑制汗腺分泌,可能加重高熱狀態
神經系統作用:可能誘發中樞抗膽鹼能綜合徵
三、禁忌症與高風險人群

四、臨床使用決策路徑
1.術前評估要點
詳細詢問青光眼、前列腺疾病病史
評估基礎心率(>80次/分慎用)
測量體溫(>38℃避免使用)
2.個體化給藥方案
常規劑量:0.01-0.02mg/kg
心臟病患者:減量或改用格隆溴銨
兒童患者:精確計算體重劑量
3.替代方案選擇
格隆溴銨:對中樞影響較小的抗膽鹼藥
減少分泌物的麻醉技術:如深麻醉下插管
區域性麻醉複合鎮靜:避免全身用藥
五、臨床用藥建議
1.嚴格掌握適應症
預計需要氣管插管的全麻手術
既往有迷走神經亢進史患者
使用刺激性強麻醉藥物時
2.避免常規化使用
短小手術可考慮省略
區域麻醉聯合鎮靜方案
使用丙泊酚等抑制分泌的麻醉藥時
3.加強術後監測
持續心電監護至少2小時
觀察瞳孔變化(尤其眼科手術)
監測體溫變化(每30分鐘一次)
阿托品作為術前用藥需要精準把握"該用則用,不該用堅決不用"的原則。麻醉醫師應當基於全面評估,權衡風險收益比,為每位患者制定個體化的術前用藥方案。只有科學合理地使用這把"雙刃劍",才能真正發揮其保護患者圍術期安全的作用。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