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說“麻藥不敏感”,怎麼破?

河北省中醫院麻醉科  盧志霞
今天第一臺手術是膝關節鏡下半月板修復術,當我交代麻醉風險簽字的時候,患者很是焦慮。
“醫生,我是想選半身麻醉,但是我怕疼。因為上次手術的時候我“抗麻”,生忍著做完了手術。”
“什麼手術?”聽見這個新名詞,我內心很是疑惑!
“就是生孩子的時候,真的是“生剖”,還有上次拔牙的時候打麻藥也不管事,麻煩多給我點麻藥,我怕疼!”
“麻藥不能多給啊,多了有可能會中毒的,沒事,肯定不讓你疼。”
“多給點吧,我看網上說,最後可以給點拮抗藥”
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我會跟患者解釋說上次可能是你太焦慮了,太緊張了,那麼患者常說的“我對麻藥不敏感”,真相到底是什麼?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找找這種說法背後的原因。
一、為什麼有人覺得“麻藥無效”?
1. 生理差異:代謝速度不同
麻藥的代謝速度因人而異。例如,區域性麻醉藥(如利多卡因)的代謝與肝臟功能、體重、年齡相關。如果患者的藥物代謝酶活性較高(如CYP450酶系統活躍),可能更快分解麻藥,導致麻醉時間短或效果減弱。
2. 神經解剖的個體差異
區域性麻醉的原理是阻斷神經訊號傳導,但某些人的神經位置較深、周圍組織緻密(如瘢痕組織),或神經纖維分佈特殊(如牙根周圍神經變異),可能導致麻藥擴散受阻,無法充分起效。
3. 心理因素:焦慮與疼痛感知
緊張、恐懼會降低痛閾,患者可能將操作中的牽拉感、震動感誤判為“疼痛”,誤以為麻藥失效。此外,對疼痛的過度預期也會放大不適感。
4. 藥物耐受性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酒精、阿片類止痛藥)可能誘導肝酶活性升高,加速麻藥代謝;反覆接受麻醉的患者也可能因受體敏感性下降而產生一定耐受性。
5. 操作技術或劑量問題
醫生注射位置偏差、麻藥劑量不足(尤其是兒童、肥胖患者需調整劑量)或藥物儲存不當(如未冷藏的麻藥失效),也可能導致麻醉效果不理想。
“麻藥”是人們對麻醉用藥的統稱,包括全身麻醉藥、區域性麻醉藥、鎮痛藥、肌松藥等等,人們常說的“我對麻藥不敏感”一般指的是區域性麻醉藥,最常見的是局麻時做的一些小手術,這個時候患者緊張焦慮會放大各種不適感。而“生剖”並不常見,剖宮產時大部分是腰硬聯合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牽拉腹膜的時候確實會有不適感。當然麻醉效果因為脊柱解剖、體重等等原因也會有不理想的時候,但是現代麻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改為全身麻醉也是安全的。
二、“抗麻體質”真的存在嗎?
首先醫學上並沒有“抗麻體質”的明確定義,但某些遺傳性疾病可能會影響麻醉效果。
“對麻藥不敏感”更多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絕對的“體質問題”。透過醫患充分溝通、科學調整方案,絕大多數患者都能獲得滿意的麻醉效果。如果你曾有多例麻醉失敗經歷,建議向麻醉科醫生諮詢,排查潛在原因,制定個體化策略。
麻醉是一門精準的科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石之一。它讓無數患者得以在無痛中接受治療,也為外科手術的發展提供了保障。隨著醫學的進步,麻醉技術也將更加安全、精準、舒適,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