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學錄取專訪】從卡耐基梅隆到哥大/布朗/賓大錄取

小編注
小編請到了2023年海狸學院的優秀轉學學員R同學為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轉學心路歷程。R同學本科錄取卡內基梅隆CMU,轉學獲得哥大,賓大,布朗和西北的offer,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一下R同學的成功經歷吧!
哥大吉祥物Columbia Lion
為什麼想要轉學?
其實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選擇,因為CMU是一個很好的學校,它的課程質量和職業支援都很好,但是它是一個著重以CS計算機專業為導向的學校,可是我對CS興趣並沒有很高。不管你是什麼專業,在CMU的哪一個學院,都會涉及到很多和CS相關的話題,所以就有一個跟我自己的目標和將來的發展發向不是特別吻合的情況,所以就選擇轉學了。
什麼時候開始有轉學的想法,為此做了哪些準備?
蠻早了,我記得我是在去年八月份的時候就和轉學顧問老師聊過。因為去CMU也是有點陰差陽錯的,因為去年的申請非常的艱難,CMU算是我拿到最好的選擇了。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去年我申請的都是社會學,CMU是唯一一個我沒有申請社會學的學校,因為CMU沒有這個專業
所以說你的政治學和社會學的方向是在轉學時確定的嗎?
社會學我是一直學的,政治學就是我考慮了一下之後一個小小的改變。
哥大社會學系所在的Knox Hall
申請前做了哪些準備呢?
準備還是蠻多的,比如說有辯論,還有我後面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在校內找到了一個Behavioral Game Theory research行為博弈論的科研,然後在這個research上還花了不少時間,做了一個新的Decision Science決策科學的模型,然後我把這個模型和之前的一些模型做了對比。在校內參加了一個非常棒的社團叫Scotty Labs,是學生組織的,為了幫助學生們瞭解和探索有趣的科技話題。“全匹茲堡最大的Hackathon駭客馬拉松”是我們組織的,然後還有職業發展專題討論組這樣的活動也都是由這個社團組織的,然後除了組織活動還有去聯絡科技公司, 討論贊助等具體細節。這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經歷,本身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非常有建設性的,又遇到一群興趣雖然不同但是都非常投入的同學。
有沒有什麼特別為轉學做的活動?
夏校的話沒有,因為畢竟時間線上不允許。科研的話,我覺得我自己去找的時候肯定有這樣的動機,但也沒有那麼的功利。CMU自己找科研的網站上大部分科研都是暑假期間的,學期內的科研我是從我第一學期上一門Cognitive Science認知科學的課那個老師那裡找到的。那個老師我經常去他Office hours轉轉,然後學期快結束的時候我問了他一下,正好他有一個同事在做一個相關課題的研究,就把我給介紹去了。如果沒有轉學這個前提的話,我們的對話可能也會發生,但是我可能不會這麼有動力。還有就是對於我想要轉進的學校的research,這個其實本科申請的時候就做過,所以還好。
哥大社會學系學生的科研展示
當時最想去的是哥大嗎?最後決定去哪兒呢?
確定選校名單的時候比較容易,經過了大一一年會更清楚。當時我很清楚公立學校我不會去,所以像伯克利這種就從來沒有出現在我的清單裡面。杜克我也是很明確不會去的,因為我覺得自己跟它的體育氛圍也不是很匹配。排名比CMU靠後的我就不考慮了。還有就是Yale也不會去,雖然Yale多半也錄不了(笑)。最後一共申了九所學校。我當時申了哈佛,普林斯頓和斯坦福,我也明白這些就是絕對的衝刺學校,不管錄了哪一個我都會去,在這個之後就是哥大。我最後決定去哥大。
為什麼決定去哥大?
其實這個抉擇說實話做起來不是特別困難,因為哥大的地理位置比較好,我之後想做一些金融相關的工作,就決定要跟華爾街更近一些,更有優勢一點。賓大的話,畢竟我錄的是文理學院,不是沃頓,所以選擇起來也很簡單。西北是Quarter system學季制,但我個人不是特別想在這個學制下學習。布朗的話其實我還是挺喜歡的,但是最後從職業偏好來說還是選擇哥大。
從哥大南草坪望向洛氏紀念圖書館
轉學之前有什麼顧慮或者擔心的地方?是如何克服的?
最大的顧慮就是機會成本啦 (笑),因為畢竟要花這麼多時間去做準備,如果沒有一個理想的結果的話我覺得是一個比較不幸的事情。但是也沒有什麼辦法,反正既然決定要做了就去做吧。我覺得顧慮最大的時候其實是在三月份把所有東西都交完之後那段時間。我是四月中旬就從西北拿到訊息了,他們給我訊息其實給得非常早,還挺感謝他們的。但從三月到四月這段時間其實顧慮還是比較大的,因為覺得不確定會發生什麼,然後自己又花了非常多的時間。
你當時是怎樣克服這種擔心的呢?
這種擔心在準備的過程當中並沒有顯現很多,因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非常忙,所以我會把這些事情全部劃分成不同的部分。直到所有的東西都交上去之後,我的擔心才重新顯現出來。
當時在轉學期間準備所有的材料時,有沒有什麼支援系統?
(笑)我覺得怎麼說呢,我那段時間其實過得非常不健康,從寒假過後就一直熬夜。我覺得寒假本身就是一種應對機制。我是一個很喜歡旅遊的人,寒假我去了瑞士和義大利玩,我高中的時候學了三年的拉丁語,所以說在羅馬呆得還是很開心的(笑)。本來應該,如果安排得好一些在寒假要多寫一些補充文書,但是我就花在旅遊上了。
你文書是什麼時候開始寫的呢?
寒假我也寫了一點文書,把最主要的兩篇文書的初稿寫好了,但是其他具體的補充文書我沒有寫。在那之後就變成一個星期寫兩所,改兩所,這樣的情況,就比較緊張。但我一直以來都持有的一個觀點,就是以我對自己的瞭解,我沒有辦法一刻不停地工作一整個月,或者說持續三個月,什麼都不幹,就時每天早上起來就工作,然後一直工作到比方說凌晨一兩點然後去睡覺,然後第二天早上再醒來繼續工作,我自己身體上是做不到的。所以說我會穿插很多的娛樂專案在中間。
不管是旅遊,還是玩一些遊戲,我會花一些時間在這些看起來和工作無關的事情上來保證我的精神狀態(笑),但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我明天要花更多的時間工作,所以最後幾個月我的睡眠時間變得非常糟糕,但也是無奈之舉吧。
你有沒有哪些科研讓你覺得對轉學申請幫助特別大的?
就像我剛說的,和CMU的那個教授做的科研還是會起到一些幫助的。其實我科研還蠻多的,我之前美本申請的時候還有兩段科研,一段也是和一個文理學院的教授做的,是關於冷戰時期的迦納的科研專案, 還有一段是在賓大夏校的時候自己做的一個專案,所以我科研還蠻多的。
能不能簡單總結一下你在大一這一年的求學經歷?你都上了哪些課程?和教授的溝通如何?最後是怎樣拿到的教授推薦信?
這個我覺得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笑),選課上顧問老師有給我一些建議,但是基本上都是我先挑出七八門我自己覺得非常感興趣然後又符合學校要求,然後又和我轉學方向相對一致的課程。我只能說相對一致,因為CMU沒有社會學。CMU自己的要求是,一般來說一個專業裡面七八門課你一定要選一門。所以在多方條件的約束下我會選出七八門課,去給顧問老師看,然後他可能會從中否決掉一兩個,然後也會有課他說這個你一定要去上,然後我就會去上這些課。所以說這樣子是一個比較有效的過程,因為即便我申請結果不好,留在CMU,選到的也是我需要的課和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課。
然後第一個學期的話有寫作課,還有就是我說的非常棒的那個認知科學的課,然後有一門叫Interpreting Global Text and Cultures解讀全球文字和文化,這門課是一個文化研究類的課程,它的文學性會相對低一點,但是它會有很多的當代文化理論,閱讀量很大,是一門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課。還有一門統計課,平時作業不多,只有幾個專案需要花時間,大部分情況下是相對來說比較好的評分模式。還有一門任務很重的課,叫Policy in a Global Economy全球經濟中的政策, 這門課是在我用AP抵掉了Intro Micro Econ微觀經濟入門,又考過了宏觀經濟之後,才能夠選的一門課。它課號是300開頭的,但是它其實是個雙課號的課,它還是研究生專案的課,然後它究生專案裡它的課號是900開頭,就非常的“瘋狂”。然後我記得很清楚,就是我到了那門課的第一天,大家都在做個人介紹,所有人基本上都是“我是誰誰誰,我本科在哪裡”,然後我是唯一一個本科生,還是大一新生。
你當時有沒有覺得壓力很大?最後這門課怎麼樣了呢?
我覺得心理壓力其實還好,壓力最大的是它的課程作業量,大概開學兩三週後它的作業量就變成了一週兩次的課,一次可能佈置一百到兩百頁的閱讀,其中包括30-40頁的課本上的概念閱讀,然後也會介紹很多相對高階的經濟的東西,然後同時還會有可能70-80頁,一篇到兩篇非常專業的經濟論文,特別是時下最新的經濟論文,像貿易戰對美國物價上漲的研究。除此之外,還會有20-30分鐘或者更多的求證或者影片然後和影片相關的小測,就每節課結束後都會有這麼多作業,強度非常的大。最後這門課結果還挺好的,拿了A。CMU的評分是隻有A,B,沒有A-, B+這樣子的,所以A就是A。
這位教授有給你寫推薦信嗎?
沒有,我沒有找他寫。推薦信是我說的政治科學的教授,和社會研究的教授,因為這兩門課是我上得非常開心的兩門課。政治科學這個教授真的非常棒,上課也非常地熱情,雖然說教室很大,有七八十人,但是會有很多互動的環節。然後社會研究這門課比較小,一共只有十個左右學生,但是會有比較密集的討論,也是一個非常棒的體驗。我是找這兩個教授寫了推薦信。然後第二學期有一個interdisciplinary seminar跨學科的研討會,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課,然後我找這門課的教授幫我寫了第三封推薦信。
你當時有沒有經常去Office hours問問題呀?
有。Office hours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棒的東西,尤其是文科的Office hours。理科的話感覺非常的就事論事,就是你帶著問題去討論答案。但是文科你可以帶著問題來,也可以不帶問題,來了之後的討論也可能會聊著聊著跑題很遠,但是它會是一個很棒的體驗。然後還有就是坐第一排。我們政治科學的教室是一個四五排座位的環形階梯教室,坐在第一排的話面前就是無遮擋的。但是有一次在小組工作上,我們被安排在第四排,整個的收聲就差很多,你能夠看到前面的人分心了,然後這個事情本身又會讓你自己本身也分神,所以說要坐第一排。我室友有一個非常棒的說法就是你坐在第幾排你的教室規模就是幾排(笑)
你跟海狸學院以及和文書老師的合作感覺如何?有什麼樣的收穫?
我覺得挺好的!顧問老師在轉學申請文書的大方向上給了我很多啟發。比方說,我說我要寫某個素材,他可能會建議說,這個素材的某部分內容我覺得很好,但是你可以把其他的部分頂替掉,或者是去強調其中一個具體的點。而且顧問老師給我的反饋也很重要。比如參考了老師給的建議之後我就會把文書寫出來發給顧問老師,他會說哇,這很棒。他的積極反饋會讓我知道我正在往正確的方向上去寫,這是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這個流程最後也演變成了,我會給出很多的想法,顧問老師給我反饋,然後這些反饋又會給我更多的啟發,我把大方向確定下來然後把它寫出來,把草稿給文書老師看,文書老師會對具體的遣詞造句給出建議,然後我再根據這些繼續修改,所以是一個範圍逐漸縮小的過程。
你能分享一下你的文書故事嗎?
通用的那幾篇文書,就是Why Transfer為什麼轉學,我寫得非常順手,因為我要轉學的理由真的很好寫,因為CMU沒有社會學,這個理由就很明顯。Why Major為什麼選擇你的專業那篇稍微複雜一點,但我還是比較明確我的專業是什麼。一旦把這個明確了你回去自己的記憶裡去找原因就不是一個很困難的事。然後比較難寫的是具體的文書題目,尤其是主文書PS那篇,我其實是花了不少精力的。主文書裡我寫了我去了很多地方,很多博物館,我寫了為什麼我受到博物館的啟發,這些啟發是怎麼發生的。就是一個很細緻的東西,描述了這個靈感發生的過程,它的成因,以及這到底是怎麼發生的,這個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你的Why Major呢?怎麼構思的?
我覺得Why Major不是一個需要從零開始構思的過程,因為我已經確定了我的專業是社會學,所以我會回溯性的從我以前的經歷裡面去找,是什麼致使我做了這個決定。這其中有很多的成因,最後我要把它們串聯起來整合思路,但是素材本身是沒有那麼難找的。
現在要去哥大,心情怎麼樣?
我還是很開心的,因為是去Columbia College哥倫比亞學院,我最近刷到了一門Literature Humanities人文文學, 就是哥大Core Curriculum核心課程的一門課,它是一個一年長的課。我看了這個課程的書單然後覺得,哇真的讓我很興奮!它涵蓋了從伊利亞特到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作品,所以我是很期待的。
哥大校園
最後,有什麼話想對有轉學想法的學弟學妹說?
我覺得預期管理很重要,manage your expectations。就是你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你要對接下來超出你的同學1-2倍的工作量要有心理準備。首先需要預期到自己有足夠多的時間,並且保證你的成績不掉下去。然後就是需要明白這些事不容易,要做好轉學不成功留在本校的準備。最後就是如果可以的話試著去享受,就不要為了做活動而做活動,而是真正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這樣會極大減少你的精神壓力,雖然它未必能減少你的工作量(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