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週二上午是我校固定的數學教研會議,先組織一場“發現新課堂”,觀摩一位老師的課堂樣態,通俗說就是一場公開課,我聽到最多的建議就是讓學生多說,而不是老師來說。
王校長會觀摩每節公開課,他的點評對每位老師的課堂來說都是一針見血。之前受挫後,我一直希望能上一節優質課,但心中一直有一個隔閡引發我的焦慮:“平時上課和公開課完全不一樣,要怎麼上出一節好的公開課?”
機會來了,教務處給我一週的時間準備,由於我還沒正式上過一節公開課,焦急的我馬上找到備課組長求助,第一次聽到了“磨課”一詞。組長要求我四個班都磨一遍,我則詫異於同樣一節課為什麼要上這麼多次,不應該是一次不磨地讓大家看到原生態課堂嗎?
接到通知的當晚,我立馬趕出了教案、課件,次日便安排第一次磨課。教研組長帶著三位老師來幫我評課,我上的是一年級數學《6和7》第一課時。
在課堂上,有個學習任務是讓孩子們用學具小棒擺一擺自己心目中的6。學生小曾還是像往常一樣擺弄著自己的鉛筆飛船,我一氣之下用小蜜蜂喊道:“小曾,別玩了!”幾位聽課老師或許是被我突然的叱責波及了,突然地坐直了起來,由此迎來我課堂的第一個轉變——和善而堅定。
我也並非一下子就做到和善而堅定,取下小蜜蜂的第一週咽喉炎就如期而至,令人生氣的行為卻要心平氣和地硬誇,這種轉變讓我焦慮。自此,我換了一種語言,是平等的語言。我取下近乎嶄新的小蜜蜂,以不同的聲調、飽滿的熱情吸引孩子注意,發現貪玩的孩子我也會使勁誇,他便會立馬坐姿端正,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溫柔的力量。
令我沒想到的是,課前要下功夫,課中共學單也要仔細打磨,課後還要有續學任務。我當時膚淺地認為備好課的流程即可,由此迎來我課堂的第二個轉變——三六學習鏈。
從來沒做過課前預學單的我開始四處求學,在組內老師的幫助下做好了“三單”,不清楚自己能不能用好“三單”令我焦慮。而這次“三單”設計,讓我對學校的變革“三六學習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後,這節公開課經歷了兩次磨課,沒達到要求的四節,稀裡糊塗上完課後,王校長問道:“你的學生怎麼都沒有問題的?”由此迎來我課堂的第三個轉變——問題導向。
“你有什麼疑問嗎?”這句話變成了我對每個孩子必說的一句話,課前預學單收集的問題變成了課堂共學的主要任務,課堂最後的問題變成了課後續學繼續探討的任務。一開始我經常因為學生問題太多而拖堂、拖進度,教研組長髮現後教導我:“課堂被問亂的時候老師該出手就出手。”就此我開始適時引導問題的走向,拖堂的情況變少了。
總的來說,做出改變是必要的,縱使改變的過程充滿焦慮。虛心請教他人、堅持不懈做事,成為我課堂改變的助推器。

▲林鳴老師的課堂上,每個孩子都會被看見

2023年11月份,又一次偶然的機會,學校開展“青藍工程”展示課活動,我作為徒弟展示。
我上的是一年級《找規律》,我認為自己達成了課堂的“六度”標準——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練習度、延展度。我和彭師傅在開課前兩週形影不離,兩個人互相聽課、磨課,把“六度課堂”的標準具體化,並加以使用。
圍繞《找規律》三單的最佳化,彭師傅反覆問“你自己覺得怎麼樣?”把我的焦慮擺在明面上談。多虧如此,我學會設計一系列看似不經意的生生對話、學習任務,課前摸透學生對本節課的大問題,基於學生真實問題設計的教學環節也能夠自然地喚醒學習動機,學習任務、小組討論的設計也做到了全員參與。依照課中共學單進行的教學流程也顯得層次鮮明、有序,具有高整合度的“一案三單”自然能引發高參與度。
一年的打磨,慢慢地摸索,我的教育變得和善且堅定,課堂早已不是我的個人秀,而是不斷激勵聰明的孩子嶄露頭角,我更關注老師和學生的心靈是否產生聯結,這節課的親和度到底夠不夠。
在《找規律》公開課上,一個任務是讓學生說說“?,2,4,6,8、?”的規律並加以補充。一個孩子把手舉得非常高,點名後他卻說:“老師,我想上廁所。”
雖然課前跟孩子們交代公開課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舉手上廁所,但不出意外還是出了意外,我不得不答應他的請求,不過追加了一句“這麼急的情況下,你還能把這題解決了再去上嗎?”
他目光向上思考片刻回答“2、4、6、8、10”,顯然這個問題他還沒解決完,我追問“思考得非常快,但是解決完了嗎?你可以請一個同學幫你補充,然後去上廁所”,小手頃刻間如雨後春筍,孩子如願以償去了廁所,任務也得到解決了。
後來我回想,如果換成一年前的我,估計會大發雷霆:“不是說了不準上嗎?快去!”這樣可能會給這位孩子留下童年陰影,師生關係自此產生隔閡。這讓我意識到,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允許質疑、補充,再以和善而堅定的行事作風,便能恰到好處地保證課堂的親合度、自由度。
有一次參加區裡教研,區教研員林芬老師感慨所有上公開課的老師都有一點“不負責任”,都沒有對本節課的課後續學任務做出要求、跟進,大多是上完就走人的樣態;此外,許多上公開課的老師都求穩,不會設計偏難的任務、不去發現學生的錯誤,課上下來很流暢,不過總感覺缺少些什麼。
2024年3月,在區教研員組織的“叄拾班”備課活動中,林芬老師特別要求要設計有真實任務情境、課中三道練習題、課後續學單,組內老師都對此感到陌生,以往更多關注的是課前預學單、課中共學單的設計,我們開始意識到要對學習效果負責。
我們組設計的是二年級《克和千克》第一課時,課中三道練習題由淺入深,平均作答時間控制在一分鐘以內,分別是“生活中什麼物品是1克”“準備好100克的物品,看誰估得準”“生活中還有其他1千克的物品嗎”,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又鍛鍊動手稱量的能力,最後又經歷計量單位的累加,讓數學知識回到生活中去。至於課後續學單,佈置了去超市觀察淨含量標籤、稱土豆的活動,讓孩子將自己估的重量與實際測量的重量進行比較,讓課堂知識有效指導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去幫助自身發展,透過以上環節增強練習度、延展度。
自此,我解決了第一次開課時遇到的隔閡——“平時上課和公開課完全不一樣,要怎麼上出一節好的公開課”。倘若公開課做到“六度標準”,常態課自然也能做到,課堂效率自然會隨之提升,也就不存在什麼平時課與公開課的區別,就這樣,我的課堂釋懷了。
總而言之,“學為中心”的課堂變革勢在必行,堅持做到課堂的“六度標準”,定有所得!


文稿 | 林鳴
文章來源 | 新教育家 志道
版權說明丨品質內容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本公眾號尊重原創,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後臺留言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