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質疑長和集團對港口經營權的合法性
就在美國防長赫格塞斯抵達巴拿馬前數小時,巴拿馬審計署突然宣佈,發現香港長江和記集團在獲得港口特許經營權的過程中存在違規行為,並計劃起訴與長和續約的相關官員。
這一訊息一齣,輿論譁然,李嘉誠的“港口套現夢”有可能瞬間化為泡影。
根據巴拿馬方面給出的審計報告,2021年巴拿馬政府與長和集團續簽25年運河港口特許經營權合同時,存在多項違規行為,包括未經當局批准私自續約、透過分包商減少應繳費用,以及未按合約規定上交10%淨利潤,拖欠金額高達12億美元。
巴拿馬審計署已明確表示,在審計結束後,將對相關官員提起訴訟。如果法院最終裁定合約違憲,長和集團的特許經營權將被撤銷。
對於李嘉誠旗下企業而言,此次港口交易風波可謂損失慘重。
一方面,長和集團原本計劃將旗下43個港口業務打包出售給美國貝萊德集團領頭的西方資本,預計套現超190億美元,然而如今交易被攔截,不僅沒能成功套現,連原本的經營權也可能不保。
另一方面,李嘉誠旗下企業此舉在國內引發極大爭議,公眾對其“在商言商”的做法早已不滿。這次試圖將巴拿馬港口賣給美國財團,更是激怒了國內輿論,甚至港澳辦也公開轉發相關批評文章。
李嘉誠本就因多年來的商業操作被指“對國家缺乏責任感”,如今更是成為眾矢之的,風評跌至谷底。錢沒賺到,最後還被許多網民指責為“賣國賊”,“李超人”這次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李嘉誠是這次交易中的最大輸家
事實上,李嘉誠旗下企業本可以避免落入今天這個境地。
據訊息人士此前透露,早在2015年,包括招商局和中遠海運在內的四家中國國企曾提出以1500億-1600億港元收購和記港口40%的股權,報價甚至高於後來他想要套現的價格。
然而,李嘉誠旗下企業最終選擇拒絕,仍然堅持掌控港口資產。
如果當年長和集團選擇將港口業務出售給中國國企,今天的局勢可能會完全不同。
一方面,可以順利退出港口業務,不必在巴拿馬問題上承受如此巨大的政治和經濟損失;另一方面,港口資產在中國企業手中,也不會落入如今被巴拿馬政府調查、甚至可能被美國資本趁虛而入的困境。
客觀來說,巴拿馬此次對長和集團“翻臉”,並非偶然,而是美國步步緊逼的結果。
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美國不斷施壓巴拿馬,要求對方降低中國在運河沿線的影響力,而此次風波,恰恰發生在美國防長赫格塞斯訪巴前夕,顯然帶有強烈的政治意味。
特朗普政府一直視巴拿馬運河為關鍵戰略要地,認為其影響力不容他國染指,同時還試圖切斷中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佈局。而巴拿馬政府此時選擇對長和集團施壓,除了迎合美國,還可能是在為未來的美資接盤鋪路。

特朗普多次施壓巴拿馬讓出港口所屬權
不可否認,如果中國企業無法接手這兩個港口,確實會對中國在美洲的貿易運輸產生一定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會因此落入下風。
巴拿馬運河雖然重要,但並非唯一通道。中國可進一步深化與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國的合作,推動替代航道建設。而且中國還可以藉此機會,加強對國內港口的建設,提高中國船隊的全球運營能力,減少對第三方港口的依賴。
另外,深化與南美國家的經貿合作,提升區域影響力,也能形成對美國影響力的有效制衡。
總的來說,長和集團此次在巴拿馬港口套現交易上的慘敗,不僅是一場失敗的商業交易,更是一次嚴重的戰略誤判。在全球局勢日益緊張的背景下,選擇站在資本利益一邊,最終卻被現實狠狠打臉。
而對於中國而言,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下,企業的國際佈局不僅僅是商業決策,更關乎國家戰略。未來,我們需要加強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佈局,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大國角力,容不得一絲僥倖。面對美國的圍堵與施壓,中國必須更加謹慎行事,確保自身利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