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光43個港口!李嘉誠嗅到了新危險!

轉載自 | 觀點
作者 | 老六

15世紀,鄭和七下西洋,用絲綢與瓷器串聯起海上絲路;同一時期的威尼斯商人,則在地中海用金幣和香料編織貿易帝國。
600多年後,另一條“黃金水道”巴拿馬運河,成了大國博弈的舞臺。而主角之一,正是被稱作“李超人”的李嘉誠。
一場閃電般的交易背後,是資本與地緣政治的終極博弈,也是一位老船長在風暴來臨前的緊急轉向!
李嘉誠“撤退”巴拿馬
大訊息總是出現在夜深之時。
3月4日深夜,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00001.HK)在港交所公告,宣佈與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出售其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其中涉及巴拿馬港口公司90%股權。
這筆交易真不小。公告顯示,長和擬向該財團全數出售持有的和記港口控股(HPHS)及和記港口集團控股(HPGHL)股權,二者合計控制著和記港口集團80%的全球權益:
資產覆蓋亞歐美洲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涵蓋199個泊位及配套的智慧碼頭管理系統、全球物流網路等核心資源。
更關鍵的是,此次交易將涉及和記港口集團持有的巴拿馬港口公司90%股權,後者持有和營運巴拿馬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兩個港口。
值多少錢呢?據公佈,和記港口集團出售資產的總企業價值已協議為2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57億元)。
該交易的收益分配、基本條款和關鍵條款已原則上達成,正待最終檔案確認。相關檔案將在2025年4月2日或之前簽訂。
在取回股東貸款後,長和可回籠逾190億美元(1482億港元)。若完成交易,這將是長和歷年最大出售資產專案。
李嘉誠為何選擇在此時賣出大量港口?
這不禁讓人想到最近大洋彼岸的動作。同樣在這兩天,有訊息傳出,貝萊德公司牽頭的一個投資集團開始將巴拿馬運河的航運“美國化”。
在此之前,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已經多次表示美國必須重新控制巴拿馬運河。他甚至宣稱,出於“經濟安全需要”,不排除美國透過“軍事或經濟脅迫”手段奪取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的可能性。
李嘉誠此番賣出巴拿馬港口,無疑讓特朗普的計劃更近了一步。
“黃金水道”博弈加劇
為什麼特朗普對巴拿馬運河如此上心?有兩個層面的原因。
其一,巴拿馬運河很重要,是全球“黃金水道”。
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線太平洋和大西洋,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的“世界橋樑”。
這麼說吧,船隻從太平洋進入大西洋,如果從南美洲南端繞行,航程達到15000公里,將走一個月的時間,而且南端和恩角氣候寒冷,航行非常危險,那裡號稱“海上墳場”。
而走巴拿馬運河,只需要9個小時,時間只有原路線的1/80,而且安全很多。
也正因此,巴拿馬運河極具商業價值,被稱為“世界上最貴的收費站”。
資料顯示,貨輪要從巴拿馬運河順利透過,需要支付58.6萬美金的通行費,摺合人民幣要425萬元。
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公佈的年報顯示,巴拿馬運河2024財年(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淨收入達34.5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50億元。
巴拿馬運河承擔著全球6%海運貿易量,美國是巴拿馬運河最主要的使用者,佔運河貨運量的約74%。其次為中國,約佔21%。
其二,美國曾是巴拿馬運河的修建方。
巴拿馬運河的修建過程頗為曲折,前後花了300多年時間,從西班牙到法國,後來是美國,最後於1914年8月正式開通。
美國一度賺麻了,從1920年到1980年六十年間,美國向運河過往船隻收取過路費高達450億美元,而巴拿馬只分到11億美元。
1930年,美國根據它強加於巴拿馬政府的一項不平等條約,攫取了永久佔領、使用和控制運河區的權利。直到1999年12月31日,在世界輿論壓力下美國才將巴拿馬運河所有的管理權都交還給巴拿馬。
面對這個香餑餑,特朗普不甘心。在就職典禮上,特朗普曾宣佈將採取措施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此番言論立即引起了巴拿馬政府的強烈反對。
李嘉誠和巴拿馬運河的淵源則要追溯到1997年。當年,長和旗下的和記港口巴拿馬港口公司取得巴拿馬政府授權25年,在當地經營巴拿馬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兩個港口,並於2021年屆滿後自動續約25年。
如今來看,面對強勢的特朗普和日益激烈的國際博弈,李嘉誠果斷“割肉”,撤離是非之地。
從“跑路”到“迴歸”
李嘉誠的撤退,也給自己留了後路。
在公告中,長和特意強調,出售資產不包括任何和記港口集團信託股權,即該信託在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營運的港口,包括鹽田國際、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等戰略資產。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李嘉誠“迴歸策略”的一個縮影。
去年,李嘉誠長子、長和系主席李澤鉅首次公開家族辦公室程序:
李氏家族一直於香港進行不同投資,會就於香港成立家族辦公室一事制度化,管理人包括共事多年的友好同事以及家族成員。
這是首個在港成立家辦的香港富豪家族。背後更重要的資訊是,家族辦公室落地香港,意味著李嘉誠家族將進一步押注香港。
往前看,李嘉誠的佈局早已開始。
2022年10月,長實集團以46.01億港元獲得一宗位於中國香港新界的住宅用地。
同年12月,長實集團以投標金額11.61億港元中標中國香港市建局皇后大道西/賢居里專案。
彼時,根據媒體測算,僅2022年四季度,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就在香港囤地投入149億港元(約133億元)。
還有2022年5月份,在廣州白雲區的白雲空港大道地塊的競拍中,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也參與了競標。
2020年1月,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釋出公告稱,將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吉電股份組建合營公司,一起探討電力能源合作計劃,李嘉誠給出的誠意是10個億。
此外,根據時代財經的報道,李嘉誠父子曾“爆買”長實,2020年內至少進行了80次增持,耗資超50億港元,這是用真金白銀在加碼。
不難發現,縱觀李嘉誠這幾年的動作,有一條頗為清晰的線索:迴歸。
遙想2015年,新華社旗下智庫機構“瞭望智庫”發了一篇文章,標題非常轟動:
《別讓李嘉誠跑了》。
輿論洶湧,李嘉誠在內地的形象驟然扭轉。這種變化背後,是李嘉誠資產佈局的遷移。中國基金報曾做過不完全統計,李嘉誠賣掉的內地和香港的資產,至少已經超過2500億元。還有訊息傳出,早在2018年底,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在亞洲的資產佔比就已下降至10%。
大甩賣背後,彼時的李嘉誠正興致勃勃地押注歐洲。根據當時的統計,李嘉誠在英國投資已超過4000億港元。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近三成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超40%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50萬平米的土地資源——都姓李。
財報也顯示,2018年底,李嘉誠旗下公司在歐洲的資產總和已高達6736.9億港元,佔總資產比重達到54.67%。那時候,人們一度以為李嘉誠要買遍整個歐洲。
這種“清倉式”的資產騰挪,一度讓李嘉誠陷入“跑路”的爭議。如今來看,李嘉誠正在用實際行動,為自己挽回名譽。
尾聲
回顧李嘉誠的商業佈局,簡直是一部“危機預警教科書”:
2013年拋售內地房產:趕在樓市調控前套現數百億,網友調侃“連小區保安都知道房價要跌時,李超人已坐上私人飛機”。
2020年撤離英國:脫歐僵局中甩賣酒吧、電網,2年後英鎊暴跌20%。
2025年撤退巴拿馬:當特朗普高喊“美國優先”時,李超人已帶著錢袋優先離場。
不得不感慨,歷史不會重複,但李超人的嗅覺總是如此靈敏!
有人說,權力就像春藥,得到它的人容光煥發,失去它的人一夜蒼老。自古商人不與官為敵:
利潤歸我,權力歸你。
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商務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