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郭靖潤都潤了,他幹嘛還回來呢?

圖片由Pexels提供
作者:碧樹西風
來源:記憶承載
文章已獲授權
我昨天其實已經提到過徐克拍的射鵰了,雖然那會兒我還沒有看。
有個滿級讀者問了我一個頗具腦洞的問題,他說:

郭靖這人放著蒙古的金刀駙馬不要,萬夫長這樣的高位不當,為什麼非要回大宋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有意思就有意思在,它似乎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
二十多年前的網際網路上流行過一次關於楊康的大討論,議題是:楊康到底算不算背叛?
正方的意見是,楊康就是一個貪慕富貴的小人,一個徹頭徹尾的叛徒,一個做了金人走狗的漢奸。

反方的意見則表示,楊康還在他媽媽肚子裡的那年,就已經來到了大金國。

他睜眼看到的父親,那個疼他愛他,給他買玩具,從小教育他,並以之為榜樣的男人,叫完顏洪烈。

有沒有人告訴他,他叫楊康?沒有。

包括他所謂的師父丘處機。
一個生來就認為自己是完顏康的人,忽然遇到一個跑江湖耍把式賣藝的漢子,跟他說,其實我才是你爹。
你讓他怎麼接受?

打個比方,就像最近湧入內網的美國“難民”,如果裡面有個人跟你說,他是你二十多年素未謀面的異國他鄉的親爹,讓你給他打200美金交網費。

你信他麼?

所以當年就流行一種觀點,楊康是正常人的表現,丘處機對他的要求,反倒是不現實的。

如果要喚醒他大宋的基因,那你這個師父就要比人家完顏洪烈那個後爹,表現得更像一個爹。

說到底,是你丘處機這個師父不稱職,你談不上師父,你頂多是個健身教練。

我從沒聽過健身教練罵客人不忠不孝,認賊作父的。

對楊康來說,發生在他出生前的那些事情,比如完顏洪烈設計謀害他親爹,這是不可能要求他來揹負的。

那麼我們用這種在當時已經較為新鮮的觀點,來反觀郭靖,你就會發現很有意思。

郭靖他爹是誰害死的?是蒙古人麼?不,是宋人,是段天德。

南宋禁軍頭領,臨安府武官段天德害死了郭靖的父親,並追殺他的母親,使得母子倆流落到草原上。

人家不是潤到蒙古去的,人家是被趕去的。

而且是無辜受冤,揹負著殺父之仇,被趕到蒙古的。

這個仇人,還是南宋的官軍。

是誰收留了這對母子?是蒙古人。

起初來到草原的郭靖母子一無所有,是蒙古人教他們放牧,教他們搭帳篷,教他們養羊,甚至給了他們最初的牛羊,帳篷,以及牧場。

至於郭靖本人,更是成吉思汗帶到軍營裡親自培養的,他的安定生活,是成吉思汗給的。

他的老師,是成吉思汗的武將,哲別。

他的兄弟,是成吉思汗的兒子,託雷。
他青梅竹馬的未婚妻,是成吉思汗的女兒,華箏。

他離開蒙古,返回中原復仇的那一刻,身份是蒙古的金刀駙馬。

多年之後,等到他選擇與成吉思汗為敵的那一刻,他早已在成吉思汗的培養下,成為萬夫長了。

要知道,那時候成吉思汗一共也只有十幾萬兵馬,四個嫡子,也不過只是萬夫長。

這是拿他當女婿麼?這就是拿他當兒子啊。

小說中,金庸給郭靖選擇離開蒙古遞了一個臺階,讓李萍自殺了。

重點是李萍自殺麼?不是,重點是李萍為什麼自殺?
被南宋官軍殺了老公,她不自殺,無路可走,她不自殺。
被蒙古人救下,在蒙古安定生活許多年,把孩子撫養長大,眼見孩子功成名就,她反而自殺了?
有人講,那是因為她忠於南宋。

這麼想問題的人,就是讀書把腦袋讀壞了,你以為忠誠是個口號麼?

李萍不是個腐儒,如果是,她也無法在這麼多危難之下有勇氣活下來,並把孩子養大。

她是個現實的女人,是個睿智的女人,她之所以選擇自殺,是因為她看到了兒子心中的不情願。

她看出來了,郭靖愛上了華箏之外的女孩,她看出來了,郭靖的心已經不在草原。

如果她不死,那郭靖一輩子都還不上成吉思汗的這份庇護之恩,撫養之恩,教育之恩,栽培之恩。

她不想讓這份沉甸甸的東西束縛了兒子的後半生,於是選擇一死,來償還。

上一代人的恩怨,上一代人了,從此,你郭靖,天高任鳥飛。

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去過你想過的人生吧。

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郭靖想過的人生,不是金刀駙馬呢?

答案只有一個,因為人,分兩種。

有一種人,他想要的,是結果。

如果結果對你最重要,那麼過程無所謂,怎麼輕鬆怎麼來。如果如來能發個email,把經文電子版傳過來,何必西天路迢迢?

而另一種人,他想要的,就不是那個結果。

或者說,他已經明白了,靈山不在靈山中,靈山只在汝心中。

什麼是正果?那十四年風雨飄搖,那十萬裡跋涉路遙,那個過程,才是你的正果。

郭靖在通往華山的路上,問自己,我是誰?

這就是那個最原始的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我是誰?

是過程定義出來的,明白麼?是過程定義出來的郭靖。

你做了不同的選擇,你就會是不同的郭靖。

用人話描述他的內心,那就是:我不想做金刀駙馬,我想做郭靖,我想做我自己。

這個自己,是你要透過過程,透過十萬八千里,透過十四年跋涉,去定義出來,去呈現出來的。

回到這個滿級讀者的問題,你的問題非常好,你道出了99%的人的追求。

絕大多數人想要的是什麼?是結果。

我讀大學的時候,班上三十多個人,大多數人畢業後去了美國,少數去了歐洲。

留在國內的,個位數,而且小於5。

去美國肯定是更好的選擇,我在國內做實習生的那一年,我師父要回美國,推薦我跟他一起過去,薪水相當於國內畢業後轉正的待遇乘以5,非常有吸引力,我都猶豫了好些天。
你站在容易的角度,肯定是過去更容易,尤其是當年,尤其是對於學霸群體而言。

如果你去了就能拿到500強的offer,拿到高科技企業的高薪,福利,期權,你基本上等於畢業的頭一年,就能別墅花園泳池了。

這就是為啥那麼多同學,都去了,一步到位,的確很有吸引力。

對我同樣有吸引力,尤其是當時的我,還躺在國內一個六平米的出租屋裡,望著天花板發呆。

擱你,出租屋,大別墅,你怎麼選?

我選了前者,無關乎什麼情懷,我自己最清楚自己,我一絲情懷也沒有。

我之所以這麼選,是因為我在想,如果我只是要一個結果,當初何必那麼用功的讀書?

我從小生活的那個院子裡的那些小孩們,讀書時代比我差遠了,最後不全都上岸了?不都有穩定的生活?
你到底是想要證明自己,想要那個過程?還是說,你只想被豢養,有一個優渥的生活?

這是人跟人之間,性格底層的差別。

多年以後,我們回顧昔日的選擇分歧,你會吃驚的發現,在當年那批學霸裡面,選擇留下的,裡面冒出來的企業主的比例,遠比選擇赴美的那批人,要多得多。
有人講,是因為國內給到的創業機會多?是這樣麼?
我們前些天聊出路時,剛聊過風口的前世今生,有很多人問過我,為啥面對同一陣風,有的人能把握,有的人把握不了呢?

那我們今天想想看,那些當年選擇出去的,他們難道不優秀麼?他們很優秀,但是他能把握麼?

他把握不了,實際上不是環境的問題,是他的本心,他的本性,就已經把他從風口裡排斥出去了。
他想要什麼?他只是想要一個結果,他只是想要一個舒適的人生,他的性格,是小富即安的。
當年選擇留下的那批人,放著容易的路他不走,非要走難的。

這些人的心氣兒,明顯要比出去的同學,更高。

他們想要的,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結果了,還包括,自我證明。
俗稱金刀駙馬可以有一千個,但是郭靖,只有一個,這個郭靖,要你自己來定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