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射鵰,我更懂郭靖了

作者丨燕梳樓
七八十年代生人,沒有幾人不是武俠迷。
彼時的金古梁溫四大武俠大家中,吾獨獨偏愛金老爺子。
而在其“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系列作品中,吾最喜的作品就是《射鵰英雄傳》。
主人公郭靖作為大宋忠良之後,被奸人所害隨母逃往蒙古大漠,被大汗認為義子,與託雷成為兄弟,和華箏公主青梅竹馬。後奉母之命回宋尋親,得遇小東邪黃蓉。
郭靖放著金刀附馬不當,偏偏愛上了幾分邪氣的黃蓉,並在一系列陰差陽錯中學成曠世絕學九陰真經和降龍十八掌。蒙古借道伐宋被拒後,郭靖與黃蓉共御外敵,雙雙戰死。
只可惜年少時只識射鵰不識英雄,關注點始終都在“我的蓉兒”身上。對於郭靖如何從一名草原少年成長為一名俠之大者,並沒有什麼具像化的認識,更別說理解金庸先生的家國情懷了。
所以我特別期待徐克的這部《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拍武俠,沒人比得上徐老怪。而在武俠IP中,射鵰又是很多人的熱血回憶,因此,射鵰也會成為很多人春節檔的首選觀影。
實事求是說,無論在選角還是在戰爭場面設計上,徐老怪更加迎合了年輕人的喜好。肖戰版的郭靖更為英武,打鬥場面和戰爭場面的呈現也很震撼。大反派歐陽鋒團隊的插科打諢也挺討喜。
《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146分鐘,前面的10分鐘的以郭靖的第一視角見證了一場金蒙兩軍廝殺,戰馬飛馳,箭矢如蝗,金兵倉惶退去。
這10分鐘,場面宏大,妝造精良,移動鏡頭掃過賓士的戰馬和驚恐的兵勇,既有全軍出動的大場面,又有單兵作戰的細節呈現,視覺效果非常震撼。雖然可能有些血腥,但這正是影響要表達的主旨:戰爭比江湖殘酷多了。
在郭靖的成長線中,戰爭是其“俠之大者”最重要的塑成器。在目睹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巨大傷害後,郭靖逐步意識到定紛止爭、與民生息的重要性。而母親自殺前將郭靖父親帶血的戰衣交給他時,他為國而戰的信念則更加堅定。
大汗義子、金刀駙馬,這些都是大汗對他的認可,何況大汗對他們母子還有收留再造之恩,怎麼看郭靖也沒有拒絕的理由,但是在郭靖的視角來看,這些對於有些人來說夢寐以求的事情,從來不是他的“選項”,他也不會衡量這些。
所謂俠之大者,普通人是利我,甚至唯我,俠是小我,乃至無我。郭靖的大俠之氣,不是從練成降龍十八掌開始的,而是從他開始思考戰爭意義時開始的。
為了借宋伐金,大汗悍然帶兵壓境,於他而言,戰爭只是開疆拓土的機器,或是他成為“英雄”的手段,階下成河的血色,映出的不是士兵們帶淚的臉龐,而是他的鐵血榮耀。
電影中,郭靖與歐陽鋒對決,郭靖展示了可抵千軍萬馬的武力,但他不用,不以武服人,最終選擇以言語說服大汗,這裡其實也是我們國家的一些態度和做法——自身強大,有實力但愛好且維護和平,是大國責任感的體現。
原著中大汗的結局其實是:“我一生縱橫天下,滅國無數,依你說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話!”說完這句話,大汗當晚崩於金帳之中,臨死之際,口裡喃喃念著:“英雄,英雄……”
即便是草原大汗,也有一個名垂萬古的英雄夢,但問英雄,誰是英雄,究竟怎樣才算是英雄?電影中也有一句臺詞,暗點了謎底:“記住,這是你的根。”
英雄不問出處,但他必有來處。忘了根的人,又怎能成為英雄?連家國都不愛的人,又怎會心繫天下蒼生?
大汗想要將郭靖同化成自己的邦族,直到最後大汗還說:我真後悔沒給你一個蒙古名字,但郭靖說:就算有蒙古名字也會記得自己叫郭靖。

郭靖和他母親從始直終都沒忘,自己的根在大宋。這是《射鵰英雄傳》全書最想要傳達給讀者的一個點,但過往的電視劇和電影大都沒給予過多強調。
這個關鍵立意,其實與當時的香港環境有關。《射鵰英雄傳》是金庸於1957年至1959年寫的,連載於《香港商報》,而香港是1997年才回歸的。
1957年的香港人,精神上是風雨飄搖的,他們與郭靖,無形中有了一樣的牽繫:郭靖生於大宋,長於蒙古,那他是蒙古人,還是大宋人?香港脫胎於中國,卻又分割於中國,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到底還算不算中國人?
借郭靖之舉,金庸先生將這種很穩定的“根系”價值觀,傳遞給了當時的香港人民,撫慰了他們的精神焦慮,給與了他們身份認同。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做到了,徐克也做到了。區別只在於,一個守的是疆土,一個守的是人心。
而對於徐克來說,在武俠式微的2025,把這樣一個被無數人熱愛的武俠IP搬到大銀幕上來,更像是向對岸傳遞一個強烈訊號,提醒他們根在哪裡。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一衣帶水,所以把電影放到這個大背景下來看,徐克真是用心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小時候欽慕那一將,長大後卻心疼那萬骨。這也是我們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國家大義。
當然,劇中靖哥哥與蓉兒的感情戲、郭靖與西毒歐陽鋒的打鬥戲也同樣精彩,後面還放了很多彩蛋。
對於武俠迷來說,這絕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春節鉅製。

– End – 
   位卑未敢忘憂國!
@關注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援@
對話作者請新增微信:
ydx2021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