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

藍色字,輕鬆關注
——–
《斯坦福錄取了誰?(1):崔傲 — 敢於擔當的男子漢》發表了之後,短短5天之內收到6878個讀者的閱讀,微信家長群裡激起了很多討論,後臺也收到了很多留言,謝謝大家對放手讓孩子成長這種教育理念的認同和鼓勵!
也許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很少見,有讀者質疑是否真有其人。先謝謝你有這樣的角度看問題,不過實實在在地告訴你,是的,崔傲是真實的!其實他就和你我的孩子一樣,高中4年努力地學習著,成長著,有快樂也有壓力和掙扎,參加了很多俱樂部,做著自己喜歡做,也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只不過他最後得到了斯坦福的認可。
還有的讀者覺得他獨樹一幟,這樣做是不是為了上一個好的大學而謀慮的。這個角度也很獨特,記得前不久我和崔傲及另外的家長一起吃飯,當談到他帶頭和校長“理論”時,另外一個家長很真實地說:如果我知道我兒子要去挑戰學校,估計他還沒行動呢,我就把他給按下了:你小子,還想不想上一個好大學啊?別給我惹事!我聽了以後哈哈大笑,如果是我,估計也好不到哪去。作為一個孩子,冒著被學校退學的危險去做一些事情,高中都可能不保,何談大學?何談謀慮?所以別用結果去推論過程,其實孩子很簡單,往往是家長太“複雜”。我相信他在做這些敢作敢當的事情的時候,並沒有和上哪個大學聯絡起來,即使斯坦福不錄取他,也會有其他的大學慧眼識珍珠把他收了!只是他在斯坦福提前錄取之後,就把其它學校的申請都撤了下來,主動放棄了驗證自己是否“橫掃”的機會。
崔傲的媽媽告訴我,她其實從小對崔傲並沒有過高的期待,早在弗羅里達州住的時候的時候,他們就賣斷了弗羅里達州州立大學的學費,所以並沒有把孩子上名校當作一個目標。也許正因為這樣,她才放手讓崔傲去折騰,崔傲也得以順其自然地成長。家長不緊張,孩子也順勢成長,這還真是一種不錯的養娃的方式。

在這篇採訪裡,我提到一本書《愛與祈禱》( WITH LOVE AND PRAYERS: A Headmaster Speaks to the Next Generation),這是一個在美國當了35年的校長對他的學生的肺腑之言,也是對家長的肺腑之言。兩年前我讀了這本書,受益良多。這本書
的作者華盛頓•賈維斯(Washington Jarvis)34歲時被選為美國著名的男校–波士頓羅克斯伯里拉丁學校的校長,他在這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高中任職35年。在校期間,每年開學時,他都要給全校同學做個演講,這本書就是這幾十年演講的集合。

這些演講, 校長都不用老生常談的大道理,而是用他自己,他的學生,朋友,家長的故事,娓娓道來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各種“不平常的常識”智慧,來預備學生面對複雜的人生。這些演講曾作為內刊被幾代學生流傳和珍藏 ,出書以後,讀者更是好評如潮。
一位媽媽,在讀了這本書後,非常感動,她深深地感到,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孕育著智慧和哲理,即使不信教,也應該好好讀一讀。於是她們幾個好朋友一拍即合,聯絡作者,拿到版權,開始了精益求精的翻譯過程。我問過其中的一位譯者胡碧蓉女士,你們都很生活很優裕了,自己出錢出力翻譯這本書,到底為哪般?她的回答也很樸實:這本書傳遞的子女教育理念真是太好了,蘊含了很多年輕人需要領會但尚未知道,深刻又實際的智慧,這麼好的東西,就是有一種自發地想和別人分享的衝動。
坦誠和真實

於是,我開始把這本書帶在身邊,空餘時間就拿出來看一下,想看看到底“好”在哪裡。不看不知道,一看我竟然愛不釋手了!也許因為我是4個男孩子的媽媽的緣故,而作者又是一個男校的校長,書裡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有所醒悟,有所收穫。我從這些故事裡,領略到該如何培養孩子長久,積極,堅定的品格。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不說教,很坦誠,他把人生的哲理,滲透到他的故事裡,讀了之後,讓人有一種看到亮光的感覺。他甚至時不時的刨析,調侃一下自己,讓你覺得,他真的很真實,離你很近。
在前言裡他說 “我34歲當上了著名的男校波士頓羅克斯伯里拉丁學校校長,當時我對父親誇口說,那一年自己是44所獨立私校中最年輕的校長。父親聽了,用他一如既往的口氣說,還是趕快去培養一些其他的美德吧,年輕的優勢不會太久。。。” 透過這段,我似乎看到他當時的得意洋洋和父親的語重心長,他能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而不是最完美的一面展現給讀者,一點也不裝,一點也不假,這讓我對他的書有一種迫不及待讀下去的感覺。
校長的責任

那麼在他擔任校長的35年裡,他工作的重點是什麼呢?幫助孩子上個好大學,提升他們學校的知名度?看看他自己怎麼說:“校長最首要的工作重點,是關注他負責的青年們的心靈和道德的發展,這將高於任何其他責任。。。儘管沒有知識只有善良是軟弱無力的,但沒有善良只有知識卻是危險的,只有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構建出最高尚的品格。。。一個窮人可能在鐵路車廂裡偷東西。可賦予了他高等教育,他就可能把整個鐵路都偷了。。。”
看到這裡,我不禁拍案叫好,誰說不是呢?一個掌握了高科技知識的小偷,其危害遠遠大於一個貧困潦倒的小偷。記得在媒體上看過一個報道,高等學府的博士生,因為嫉妒,用做實驗用的化學藥品慢慢毒死他的室友,讓人看了有一種撕心裂肺的心痛!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善良,高尚的品格,掌握了再多的知識,又有什麼意義?由此可見,擔任校長的這35年裡,他在推動知識和善良的齊肩並進,他在為塑造孩子高尚的品格,在為學生們的心靈和道德的發展,努力工作了35年。
他是學校的校長,我們是孩子的家長,這兩個“長”面對的都是孩子,我們肩負的責任也應該是相同的:推動知識和善良並進,塑造孩子高尚的品格。
不只活著,還要生活

和年輕人講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有些空洞,他舉了一個列子, 他說他曾經讀到一篇報道,加州Fremont一個高中班畢業生,在SAT中考取滿分,在加州大學的錄取指數上得到了八千分的滿分,這個成績過去從未有人達到過,她的高中同學都稱她為神女。這麼出色,當然有很多記者採訪,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記者問到: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女生回答說:我一無所知。
看到這裡不禁讓我把書合上,留一些空間給自己思考。我們作為家長,都在為孩子的未來,前途,辛辛苦苦的操勞著。我們都希望孩子上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掙很多錢,這是大家都追尋的目標。可是我們想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到了30甚至40歲時,即使他們有錢有閒,如果有人問他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他們也說一無所知?這該有多麼悲哀!
校長和他的一個學生分享了這個故事,這個學生醒悟到:“我看到那麼多人都是匆匆忙忙地走過這個過程:上個好中學,這樣你可以上個好大學,然後你可以找個好工作,然後你可以換個更好的工作,然後你可以掙很多錢,然後死掉。我不想這樣過!我不僅想要有知識,我還想要有智慧,我不想只是活著,我想生活。”
我不想只是活著,我想生活!看到這裡,讓我幡然醒悟。我們作為第一代移民,因為生活的壓力,往往是埋頭苦幹,想讓孩子有個更幸福的生活。但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更幸福的?
人生的遺憾

最近有人對退休居民做了個問卷調查:你有什麼遺憾?這些退休人員的回答是:
第一,他們情願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去愛別人。
第二,他們情願自己更多一些冒險精神。
第三,他們情願自己曾經做過一些他們離世後還會存在的善舉。
校長說:“這三個遺憾概括了了我想建議給你們的關於人生意義的洞見:如果你真的想得到幸福,你就必須超越利己主義,你必須冒一定的風險去關心他人,你必須現在就在時間,才能和財富方面付出,去做一些你死後還繼續存在的事情。”這些話,讓我從浮華的世界裡靜下心來思考,我希望孩子有怎樣的人生?我該怎樣養育我的孩子?
我老二因為在學校是學生幹部,我常常看到他花大量的時間在組織活動上,有的時候活動完了,凌亂的現場需要清理,他常常是留在現場做最後清理的那個,因而我常常收到學校發來的他上課遲到的通知郵件。每當這時,我心裡都有些糾結,覺得他在耽誤學習,怕他把功課拉下,覺得他是不是有點“傻”。讀了上面的話語,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超越利己主義,孩子是在超練幸福啊,我又有什麼可糾結的呢?
崔傲,看到不合理的事情就
超越自己
,挺身而出,不是也在操練他的幸福嗎?我想他在後退休後再填這個調查,遺憾會少一點吧?
批評和鼓勵

關於鼓勵孩子,校長也覺得不能一味表揚。他說:孩子確實需要表揚,這是真理,可他們也需要批評,這也是真理。如果一個孩子事事受到表揚,那他就看不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理由,當他真的做了值得表揚的事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表揚他了。讚揚的話就像巧克力蛋糕,偶爾吃一次非常有味,但如果一日三餐都吃,那蛋糕不僅失去了魅力,還倒人胃口。
這些話,在我看來,有些“不太主流”。因為美國的教育理念,似乎是鼓勵孩子,不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嗎?我自己也常常陷入這樣的誤區,經常是讚揚的話脫口而出,而批評孩子時就掂量掂量,怕自己批評過多會打擊孩子。但校長能拋開這些束縛,說出他心底的想法,讓我感到他對孩子的愛之深切。
他說有一年英國有兩個孩子在一個購物中心綁架了一個兩歲的孩子並殺害了他,當談到犯罪人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對所犯罪行毫無懺悔之心時,英國首相梅傑說:“我強烈地感到我們的社會應該對犯罪的行為多一些聲討,少一些理解”。那些一味理解孩子,從不真正找他們的短處,從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批評與評價的成年人,實際上是在害孩子。。。
這些,都給我一些提醒,其實愛孩子,就要不吝嗇鼓勵,但也要不保留批評,切中要害地給孩子指出他們的不當行為,是培養孩子的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被常青藤大學拒絕
時

在他當校長的過程中,他的學生有些被常青藤大學拒絕或推遲錄取,這時他會收到孩子父母怒氣衝衝的抱怨:“我簡直不明白,他們不要我兒子這樣的人,到底要什麼樣的人?” “太不公平了,我孩子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你有沒有給招生辦打電話?。。。” 校長的態度是怎樣的呢?他說:你再強,也不是必勝無疑,也未必進自己的理想大學。你即使各個方面非常優秀,還得非常幸運,這次沒進可能就是不運氣。
人生本來就不公平,但不要洩氣,明天太陽仍會升起。
校長認為“我不知道哪些人更幸運,是那些進了自己理想大學的人,還是那些沒能如願以償的人。很多考上自己理想大學的人,發現首選的學校與想象中的有差距,而那些沒能進入第一志願的孩子,卻因此深刻反省,找到自己內在的自信,最終愛上他們的大學,並在學校暫露頭角。我認為,那些沒能進入理想大學的學生,比那些順利進入理想大學的學生,更好地為進入社會做好了準備。”
我覺得,現在我們很多家長都把精力集中在考大學這一關,而校長的多年教育經驗讓他跳過大學這個關口,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我們家長應該以培養孩子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為終極目標,而不是上什麼大學。正如崔傲媽媽所言:“人生的路很長,過多少年再看,上什麼大學真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孩子有正確的生活態度,陽光,快樂,正直,有朋友,這才是他們一生幸福的基礎。”

這本書,真的讓我收穫滿滿,讀得我愛不釋手。我覺得不僅我要讀,孩子也應該讀一讀,這麼好的智慧,不分享真的對不起自己的內心,於是我又上網買了一本英文版給孩子們,我希望他們從這些故事裡,領略到我平時叨叨嘮嘮想傳遞,又傳遞不出去的資訊。
這本書英文版Amazon上可以買到。中文版在國內可以買到,我搜了一下,豆瓣上就有賣。
在此一併感謝四位譯者: 胡碧榕,曹敬軍 遇力寧,王敬虹 。謝謝你們把這麼好的一本書奉獻給中文讀者,套句時髦的話說,你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目錄 :
第一部:對意義的追尋
第一章我在這裡忙活什麼呢
第二章青少年最常聽到的謊言
第三章態度
第四章停-看-聽
第五章超越表象
第六章怎樣才能快樂
第七章對幸福的追求
第八章吃了蛋糕又指望它還在
第九章美國青少年最偉大的悲劇
第十章讚頌馬丁•布伯
第十一章精神境界
第十二章打消疑慮
第十三章大衛與歌利亞
第十四章應對壓力
第十五章獨立自主
第十六章有時我會灰心喪氣
第十七章穿過幽谷
第十八章東方三賢士之旅
第二部:活著的價值
第十九章對父親的回憶
第二十章信仰
第二十一章希望
第二十二章愛
第二十三章神聖的解脫
第二十四章集優秀品質於一身
第二十五章有關文斯•隆巴迪的一些想法
第二十六章心靈的生命
第二十七章除非你變得像個孩子
第二十八章超越自我沉溺
第二十九章言行舉止造就紳士
第三十章一生要恪守的三句話
第三十一章殺人不償命
第三十二章狡辯的藝術
第三十三章通往地獄的大道是由良好動機鋪成的
第三十四章三條糟糕的忠告
第三十五章友誼
第三十六章作領導者——上篇
第三十七章作領導者——下篇
第三十八章 “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變化的世界”
第三十九章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好也值得做
第四十章剛柔並濟
讓我們一起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掃碼關注下篇《斯坦福錄取了誰?》採訪:


宣告:文章版權歸作者本人,轉載請聯絡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阿朵,生活在美國矽谷的普通碼工。大學,研究生學的是都是工科,心裡卻有一個文學夢。1997年來到美國,體驗著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養育著四個生龍活虎的兒子,也被兒子們錘鍊著,教育著,隨筆記下生活中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

娃小的時候,我們養他們,娃大了,他們就“養“我們了。不管誰養誰,養娃啊,還真是個不容易,但挺有趣的事兒!歡迎訂閱《養娃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