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
“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諮詢近期課程(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前兩天,一位媽媽吐槽自己的兒子:
孩子上學盼著他回家,可是孩子一放學,我卻恨不得捂上他那張嘴,因為只要我和他一說話,他能使勁頂嘴,把人氣死。
她的吐槽讓我想起了我以前和兒子相處的場景:
給他輔導作業時,他不聽我的,還會懟我:“你又不是老師,我為什麼要聽你的?”天冷了你讓他加衣服,他特別不耐煩:“我都要熱死了,你管那麼多。”放學回家問他“今天開不開心?”,他回答:“上學不是寫作業就是聽課,開心個啥?”有時候氣急了,抱怨他不聽話,他會立馬回懟:“我為什麼要聽你的話?”……
為什麼我們盡心盡力地養孩子,可是孩子卻越來越反感我們呢?
在人際關係中有一個“五五定律”,指的是:與人相處時要做到“平衡”。
教育孩子,我們要一半用在教育上,一半去體會孩子的感受,確保雙方之間保持關係的對等。
以前,我總是隻顧著嘮叨、批評、說教,讓兒子感覺我就是一個權威的壓制者,所以他很煩我。
後來,我明白了過猶不及這個道理,我才明白:
孩子想要的愛並不是滿分,把握愛的付出與分寸,孩子才會來愛你。
於是,我學會了在教育中保持平衡感,我不再對他嘮叨,凡事點到為止;
不再對他管得太嚴,有時候學習讓他自由選擇;不再頻繁催促。
沒想到,兒子和我說話時態度變得溫和了,也不再愛頂嘴了。
其實,孩子的愛都是由父母來決定,要想養出感恩、尊重、愛戴父母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懂得“五五定律”。
01
一半說教,一半閉嘴
剛上二年級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好。
那時候我特別焦慮,總害怕他的成績越來越差,於是經常告訴他:“讀書是你的事,不認真學習,以後只能幹苦力。”
還會經常給他看各種影片,想要點醒他。
可是,說得多了,兒子就特別反感:“你有完沒完?天天都是說這樣的話,我都聽得厭煩了”。
兒子不領情,還越來越不願意和我說話。
後來,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說的是:如果孩子總是特別煩父母,其實都是嘮叨惹的禍,在教育上講究“點到為止”。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的嘮叨,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
如果一句話總是反覆說,孩子的眼裡就變成了“我媽很煩、她不喜歡我”的表現。
“好的家庭,一半開口,一半閉嘴”,這才能蘊含著深刻的家庭相處之道。
什麼時候開口?
當我們發現孩子沒做好的事情;我們對孩子有要求時;我們有不好的感受、想法時。
我們要主動與孩子溝通,去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路。
什麼時候閉嘴?
當孩子向我們傾訴時,我們要閉嘴,去傾聽;孩子內心有情緒時,允許他說出來;人際交往有障礙時,允許他向我們求助;學校取得了好成績,興高采烈地回家告訴父母,我們也要允許孩子表達他的興奮。
網上有一位學霸,從小成績就特別優秀,而且他的書法、繪畫都是超級棒的。
和父母的關係也特別好。他平時有什麼事都會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就連在學校有暗戀物件,都會告訴媽媽。
大家都特別羨慕他和父母的親密感。
後來他說:
我的父母很普通,但是他們平時不會對我嘮叨,有些事只說一遍他們就會閉嘴。
是啊,好孩子從來都不是父母碎碎念得來的。
我們教育孩子,講道理、說教都是沒問題的,但是要學會:開口與閉嘴的尺度。
對等的溝通,永遠都是一半說教,一半閉嘴。
02
一半壓力,一半鬆弛
《解放日報》中有一個女孩叫:譚談。
曾經,她成績優異,會彈鋼琴、歌劇,有上千本的圖書閱讀量,在同學眼裡是完美無缺的好學生。
可是,後來的她卻得了很嚴重的抑鬱症。
不願意去上學,甚至拒絕和母親溝通。
在她控訴中,表達出了自己的痛苦:
“我沒有童年,我就是她消除遺憾的工具。”
原來,她的母親雖然是名校畢業,卻有很多未完成的遺憾,於是就想讓她去實現。
她必須按照母親希望的樣子去做每一件事,做得不滿意,母親就不會高興。
很多家庭都在陷入這種迴圈:
父母太焦慮,不斷為孩子製造壓力;孩子被迫得承受壓力,一直處於緊繃的情緒當中,因為得不到疏解,所以很容易就患上心理疾病。
只有“壓”,沒有“疏”,孩子註定會被拖垮。
好的教育一定是:壓力與鬆弛是並存的。
我們不可能放任孩子不管,給孩子制定的目標、學習計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們也要讓孩子努力的同時讓他學會去享受生活。
比如:
他熱愛音樂、喜歡閱讀、愛旅遊等這些能讓他緩解壓力的愛好也要一併存在。
《媽媽的悔過書》的作者李柳南,曾經是一個控制慾很強的媽媽。
她的眼裡,孩子只能有學習。
雖然她的兩個孩子的成績確實很出色,但孩子卻活得特別壓抑,最終雙雙患上心理疾病而休學在家。
後來,她開始了“慢養”孩子。
她不再把孩子禁錮,不再執著於“孩子必須聽她的”,而是允許孩子有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她不再總是盯著孩子的成績,而是常常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孩子發展自我價值感。
沒想到,在這種鬆弛的大環境下,她的兒女漸漸走出抑鬱。
好的教育,都是一半壓力,一半放平。
你可以對孩子有期待,但是不要用“高傲的頭顱”去控制孩子,要讓孩子在努力的同時享受成長的樂趣。
教育家盧勤說:
“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對孩子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做到鬆弛有度,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卓然成長,愈加優秀。
03
一半給予,一半要求
看過一個新聞。
一位男子從小就被父母溺愛,只要他提出的要求,父母從來就不會去拒絕。
可是,男子從國外留學回來,卻當起了“米蟲”,十幾年時間不找工作。
父母給他買了房子、車子,每個月還要負擔他的生活費。
這就是溺愛下的悲劇:過多的物質滿足讓孩子最終變成無慾無求的人。
現在,越來越多的巨嬰,白眼狼,很多孩子只知道一味索取,卻從不懂得心疼父母。
因為,無限度的滿足,無條件的給予,養大的不只是孩子的眼界和胸襟,還有孩子的任性和慾望。
西方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句名言:
你若想害孩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心想事成。
愛不是無限度給予滿足,更不是百般遷就;有些愛需要有回報才能體現它的最大價值。
一位網友講過他的經歷。
小時候,他的家庭已經是他們那條街條件最好的了,吃得起西餐,買得起大幾百的球鞋,還可以經常去旅遊。
但是,他的媽媽有時候卻很吝嗇。
到了換季的時候,只會給他買一兩件衣服,如果他自己看上了比較好看的鞋子,媽媽就不會給他買,而是要讓他自己去掙錢。
媽媽說:“你需要的東西我可以滿足你,但是你不需要的東西,你就要用你自己的努力去換取。這樣你才會珍惜。”
所以,從小到大,只要是他想要的東西,就必須自己去努力獲取。
父母要記住:
不該滿足的時候,就對他提要求,讓他學會付出;不該滿足時,就要堅定地回應孩子的要求,做到積極應答而不立即滿足;要讓孩子明白世界不是以個人為中心的,以及培養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所有的情感都應該是雙向奔赴的。
父母可以給予孩子滿足感,但也要學會去索取,讓孩子去回報,他才會真正地長大。
04
一半管教,一半放手
鄰居家的孩子上高二了,但是感覺卻像一個“巨嬰”。
從家到男孩學校的路程只有十幾分鍾,可是為了避免孩子上學時和別人遊玩,從小他的媽媽就一直接送他放學。
直到現在:他沒有一個人去過學校,沒有一個人去外面吃過飯,也沒有一個人去找過朋友玩。
一次,我問鄰居:孩子都這麼大了,為什麼要把他看這麼緊?
她說:這孩子頑皮,不看緊點他要學壞的。
原來,她有一個親戚家的孩子,經常揹著父母偷偷地約同學去網咖玩遊戲,她害怕自己的兒子學壞,所以管得很嚴厲。
有專家說過:孩子是一個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父母要學會慢慢放手。
可是,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永遠是孩子,對他管得嚴,讓孩子沒有了獨立生活的技能。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離別的恐懼”:表現為一個無法脫離家長的孩子。
如果一個人經常被父母管著,孩子可能會出現:
1、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隨時隨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孩子“做什麼吃什麼,交什麼朋友玩什麼遊戲”都要去管,讓孩子完全失去他的個人空間。
然後,孩子會習慣性地接受父母的安排,遇到問題也會習慣性向父母求助,缺少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2、社交會出現障礙:
總是被父母管著,讓他的內心很空,也讓他覺得自己很弱,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敏感、內向,很難融入到人際交往中去。
養孩子,父母要清楚管教與放手的尺度,我們不能放縱孩子,卻也不能讓孩子感覺被束縛。
那要怎麼辦呢?
有人總結了這幾條原則:
孩子要出去,我們要信任,做好他的保護傘,在他有需求時第一時間去他身邊;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我們要定好規則。
比如:
3歲開始訓練他做家務;
6歲開始讓孩子擁有獨立的空間;
7歲開始讓他獨立交朋友;
8歲以後允許孩子有隱私;
14歲開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在學習上我們做好監督工作,但在生活上我們要嘗試著放手。
放手和管束要有平衡感,才會讓愛滋潤每一個家庭成員。
05
“五五定律”強調的是一種平衡和智慧的生活態度。
在教育中,父母不要做那個全心全意去付出的人,也不要把控著孩子,看不到他的訴求。
好的教育應該是:
一半父母,一半孩子;
一半教育,一半成就;
一半期待,一半尊重;
一半付出,一半回報;
一半束縛,一半接納。
凡事只求半寸心,鬆弛有度,父母才會成就每一個孩子。
-END-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